2015年出版专著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6-05

1、[加]安德鲁·芬伯格著,高清海译:《在理性与经验之间——论技术与现代性》,金城出版社,2015年5月

 

【简介】:芬伯格以技术批判理论的视角考察了技术与社会的复杂关系,这一研究路径也是他二十年来积极探索的成果。芬伯格列举了对技术进行民主干预的两个案例:互联网和环保运动,对前者来说,用户能够自发地对其设计产生影响,而对于后者,科学能够对抗议和政策起调和作用。安德鲁·芬伯格编著的《在理性与经验之间(论技术与现代性)》通过法国公共计算机网络和日本的民族文化与技术的关系这两个案例,芬伯格进一步考察了技术批判理论的方法论应用。最后,芬伯格梳理了海德格尔、哈贝马斯、拉图尔和马尔库塞的技术哲学,他认为,民主向技术领域的渗透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变革。

 

2、徐俊忠主编:《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系列丛书3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8月

 

徐俊忠等:《毛泽东与当代中国——认知性研究的视角》

 

宋婕:《中国革命的现代变奏——毛泽东革命思想研究》

 

罗嗣亮:《现代中国文艺的价值转向——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实践新探》

 

【简介】:“毛泽东与当代中国”丛书(目前已出《毛泽东与当代中国——认知性研究的视角》、《中国革命的现代变奏——毛泽东革命思想研究》、《现代中国文艺的价值转向——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实践新探》三种,其他主题的研究将陆续推出)经过多时沉淀,凝练出以“认知性研究”的基本方法为特征,并以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作为研究重点。成果具有鲜明的学术性格和特征,坚持融合史学和哲学的方法,力图积极回应国内外对于新中国以来毛泽东乃至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政策以及事件的关切,以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思想智慧资源。由徐俊忠教授提出并力倡于研究过程中的“认知性研究”方法获得国内诸多学者的高度认同,如著名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许全兴教授认为,应当继续发扬这种方法和风格,“形成一个毛泽东研究的中山大学学派”。

 

3、李萍教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与前瞻》,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

 

【说明】:该著作是李萍教授基地重大项目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课题”(2009JJD720024)的成果。

 

【简介】:本书有效探讨了开放社会条件下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中,面对价值多元的思想现实,通过有效教育和传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理论前提和重大实践维度。著作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从历史承继的视角,解决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的经验遗产问题;以知识分子阶层作为考察对象,总结了一些带规律性性的经验与教训,对一般主体接受性的作用机理做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接受性的对策建议。在科学揭示价值教育和价值传播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返本归真以及“以学养人”与“以理服人”的辩证,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文化化”、“感性化”和“层次化”,对于提高当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效性,具有深刻的针对性。

 

4、[美]麦卡锡著,郝亿春等译:《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十九世纪德国社会理论与古典的古代》,刘森林主编:“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系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简介】:本书是一部非同寻常的文集,它所包含的论文通过考察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与伊壁鸠鲁的思想——对19世纪社会理论家马克思著作的影响,从而展露出奠定马克思社会、政治及经济理论的传统的丰富多样性。

马克思的贡献并不在于社会工程、科学控制及经济预言(正如他通常被误解的那样),而是应该用更为广阔的视域来衡量,即以其对人类能力、政治理想及社会理性的推崇来理解。他对未来的见解如此珍贵和深远源于他对过去的理解如此敏锐和激动人心。他对占有性个人主义、政治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商品生产的批判程度最终建基于他对亚里士多德及伊壁鸠鲁理解的深度,以及后两者将其道德理想所提升到的高度。

 

5、徐长福主编:《实践哲学评论》第2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简介】:本书共设《实践与政治》、《实践与道德》、《名家专论》、《经典迻译》、《异质性哲学园地》、《批评与对话》六个栏目。本辑明显地将重点转移到实践哲学的具体领域层面,尤其是历来作为实践哲学主要对象的政治和道德问题。在前言编者的话中,提出实践哲学不该只是对人类事务的静观,更应是参与和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