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发表论文
1、刘森林:《何为“现实”:马克思与尼采的启示》,《哲学研究》2014年第1期
2、刘森林:《文化、虚无主义话语与社会发展:德国和俄国对中国的启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3、吴重庆:《界外: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开放时代》2014年第1期
4、徐俊忠:《新中国毛泽东的农治思想》,《现代哲学》2014年第2期
5、郝亿春:《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在“存在学”与“实践学”之间》,《现代哲学》2014年第2期
6、陈长安:《马克思<危机笔记(1857-1858)>的编辑、研究现状及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8辑(社会社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31日)
7、陈长安:《<1857-1858年文本群>研究新路径——以<危机笔记(1857-1858)>为契机》,
《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3辑。
8、徐长福:《“你”、“我”、“他”和我、你、他(上)——单数的实践主词与实践主体及其基本结构》,《江海学刊》2014年第3期
9、汪希达:《一场虚无主义运动——尼采的一个不合时宜的评判》, 《现代哲学》2014年第2期
10、李天保:《社会变革解释模式:权力意志VS.历史唯物主义》,《现代哲学》2014年第2期
11、吴重庆:《珠江三角洲一体化指标体系》,《南方日报》2014年3月29日
12、旷三平:《经典与当代:重思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报》马克思主义月刊2014年1月29日第B01版
13、Xu Changfu, “Ecological Tension: between Minimum and Maximum Changes”, Comparative Philosophy, USA, Vol. 5, No. 2, 2014, pp.35-44.
14、Xu Changfu, “An Interpretation of Aristotle’s Conception of Practical Logos”,
Seeking Truth, Vol. 1,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4.
15、李萍、童建军:《德性法理学视野下的道德治理》,《哲学研究》2014年第8期
16、李萍:《改革与共识》,《思想战线》2014年第 6期
17、俞吾金:《教育是经验的传递——杜威教育哲学理论探要》,《天津社会科学》 2014年2,
18、王南湜:《法治国家思辨:在超验与经验之间》,《理论探讨》2014年第5期
19、刘森林:《“上帝”之死与不死:以恩格斯评卡莱尔为中心》,《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20、刘森林:《物化通向虚无吗?——马克思与尼采的不同之路》,原载《哲学动态》2014年6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22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2014年第9期全文转载
21、刘森林:《从劳动概念看无政府主义思想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的渗透》,《学术研究》2014年第10期
22、刘森林:《面向现实的无能:尼采论虚无主义的根源》,原载《学术月刊》2014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15第3期全文转载
23、马天俊:《论<资本论>商品观的空间时间逻辑》,原载《现代哲学》201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5年第1期转载
24、谭群玉:《毛泽东时代及其后的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认同》,《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8期
25、谭群玉、曹天忠:《岑春煊与清末新式教育》,原载《学术研究》2014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3期摘编
26、李宗桂:《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对话》,《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27、林育川:《强迫、剥削的不正义性与全球资本主义剥削体系的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28、郝亿春:《美德与实践——在亚里士多德与麦金泰尔之间》,《哲学动态》2014年第11期
29、龙霞:《事实与规范之间一个隐含的悖论——哈贝马斯与康德之争》,《中山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30、冯波:《雅典城邦与巴黎公社——试论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的民主思想的关联》,《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