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发表论文
1、刘森林:《物象化与物化:马克思物化理论的再思考》,《哲学研究》2013年第1期
2、刘森林:《为什么要关注虚无主义问题?》,《现代哲学》2013年第1期
3、林育川:《正义的谱系》,《哲学研究》2013年第1期
4、林育川:《G.A.柯亨论罗尔斯差别原则的困难》,《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1期
5、林育川:《普遍人权的解构与中国人权模式的价值——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6、Lin Yuchuan, “Confucianism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Democracy”, Bartosz Wojciechowski (eds.), Moral Norms, Legal Rules and Democratic Principles, Frankfurt: Peter Lang GmbH, 2013, pp. 299-318.
7、林育川:《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社会民主》,《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1期
8、徐俊忠:《马克思社会公正观:一个批判性的范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27日(马克思主义月刊)B-01版
9、旷三平:《“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反思》,《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3年第1期
10、龙霞:《“共产主义”是康德意义上的调节性理念吗?》,《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
11、田明:《真理的目的性与辩证法的感性维度》,《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12、吴重庆:《中国当代史与底层社会研究》,《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中国当代史学科建设”笔谈(第二辑)》
13、[英] G.A. 柯亨著、林育川译:《柯亨评艾伦·伍德的<卡尔·马克思>》,《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第6期
14、徐俊忠:《农民合作思想与实践:毛泽东时期的一份重要遗产》,《马克国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2期
15、徐俊忠:《农业合作化时期毛泽东农治思想及其历史回响》,《东岳论丛》2013年第9期
16、徐长福:《何谓异质性?——从定义的指谓分析来看》,《求是学刊》2013年第4期
17、刘森林:《“上帝之死”与“现实的个人”》,《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18、王南湜:《马克思哲学中两种逻辑间的张力及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11期
19、马天俊:《论使用价值的形而上学前提——读<资本论>》,《现代哲学》2013年第5期
20、谭群玉:《试论新启蒙运动之“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5期
21、郝亿春:《明智与高贵主义的德性概念——对亚里士多德“明智”概念的分析》,《世界哲学》2013年第6期
22、郝亿春:《实践的内在性维度刍议—-以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为基础的考察》,《学术研究》2013年第2期
23、郝亿春:《德性即知识?——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问题的应答及其根底》,《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24、龙霞:《“唯一者”真正走出了“意识”吗?》,《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25、于幼军:《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对西方民主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创新超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6期
26、荣剑:《50后的自我批判》,《经济观察报》2013年5月13日
27、荣剑:《为何要向王朔学习?》,《记者观察》2013年第6期
28、李萍:《十八大为教育发展指明方向——访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2月26日A02资讯
【简介】:李萍认为,十八大为中国未来发展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面对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继续抓住并利用好机遇,以这促进深化中国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李萍教授结合她本人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改革开放视域下社会意识变化特点与趋势研究”,按研究计划设计了“改革开放进程:怎么看,怎么办”的调研主题,对数十位老领导、著名学者、企业家代表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召开了两个街道的社区群众座谈会和对近5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虽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价值多元和利益分化的格局已然形成,但民意对中央提出继续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却高度一致,对广东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所标示的取向与策略表示出比较集中的认同。被访者较为一致的共识是:中国改革开放绝不能走回头路,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民生问题与社会管理是继续深化改革的三大重点。李萍教授认为,必须尊重规律,改革不走回头路,坚持核心价值观,推进改革深化。
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之时,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山大学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彰显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实现跨越发展,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大人继往开来、追求卓越的历史选择,是中大人牢记使命、服务国家的时代责任,也是中大人直面挑战、推进发展的迫切需要。
(特别注明:李萍教授是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