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出版专著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6-05

1、陈金龙:《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

 

【说明】:该著作是陈金龙承担本基地的重大挂标课题“近代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题的最终成果。

 

【简介】:近代中国,各种思潮同处一时、同聚一域,发生对话、碰撞,出现交流,交锋,走向借鉴、融合,实属正常文化现象。本书集中探讨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三民主义、科学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动关系,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效应,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深刻影响。本书依托史料尽可能回归历史的场景、还原思想的真实,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另化研究的空间和视野,也深化了对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和认识。

 

2、卢永欣:《语言维度的意识形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9月

 

【简介】: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事实,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意识形态研究就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书力图摆脱传统的“人头式”的或概念史式的研究方式,而以一种原创性研究来建立一套意识形态的纯粹理论。在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启示下,本书旨在从语言维度探析“意识形态何以可能”这一根本问题,并就如何建立良性的意识形态生态样式提供新思考。除从语言的独特视角解决自己的主旨问题外,本书还提出了一些原创性观点,如将“特拉西事件”理解为征兆性的,提出界定人文社会科学概念的四原则并据此对意识形态进行定义,提出“意识形态是社会矛盾的一种补偿形式”,以结构化理论重新理解意识形态与主体的关系,明确了意识形态要遵照的三原则即功用、协调和直观原则,等等。相信凭借“语言”这一“阿莉阿德尼线”,本书将增进人们对意识形态的本质的理解。

 

3、刘森林:《物与无——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月10月

 

【简介】:现代“虚无主义”问题诞生于德国,一直延续至今。本书以虚无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为中心,对从德国、俄国到中国的虚无主义话语言说的基本问题和主要人物作出自己的思考。马克思关于虚无问题的两次思考(第一次指责施蒂纳的“无”之“虚”,第二次指出资本势必荡除一切崇高与神圣),以及物化(Verdinglichung)、物象化(Versachlichung)与虚无的关系,构成本书的核心。

 

4、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僭越与划界》(修订本),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3年11月

 

【简介】:古往今来,许多描画人文社会蓝图的思想作品从理论上看十分高明,但实践效果总是不佳——要么难以付诸实践,要么实践之后令人大失所望,甚至引发意想不到的灾难。这是为什么?本书的解释是:这是思维方式僭越的结果——一方面是误用以逻辑推导为特征的理论思维去设计工程,另一方面是误用以非推导的复合为特征的工程思维去建构理论,以致理论原理没有客观的约束效力,工程图纸没有实践的可操作性,二者互相僭越,恶性循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方式的划界——一方面,用理论思维生产理论,从而理论的实践意义不在于充当生活的蓝图,而在于为包括工程设计在内的人生筹划提供有约束力的原理,另一方面,用工程思维设计工程,从而工程设计的目的不在于坚执某种特定理论而不惜贻误生活,而在于依循一切有约束力的理论以为人类实践预作切实可行的筹划。用思维方式的划界来克服人类理性所面临的危机,疗救乌托邦实践的病创,较之各种僵化的或消极的举措来说,不失为一种向前看的和负责任的办法。

 

5、刘习根:《总体与实践》,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3年11月

 

【简介】:《实践哲学的传统与创新丛书:总体与实践》以哲学总体观的终极关怀和现实意义的区分作为致思的路向,由此来澄清传统哲学总体观的实质,并揭示其在实践中遭遇到困境的根本原因。柏拉图开创了传统哲学的总体观,他把“理念”看作集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于一体的总体,其实质是用观念一统了理论和实践。这种总体观深刻地影响了其后哲学的发展。马克思在洞察到传统哲学总体观仅仅是出于解释世界的目的之后,提出了一种以“实践”作为总体的实践哲学。然而,局限于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这种实践总体观仍然没有真正解决总体的实践困境。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各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并拓展了马克思的总体观,但它们最终仍没有走出实践的困境。本书认为,传统哲学各种总体观之所以陷入实践的困境,根源就在于它们都是非批判地把理论与实践同一了起来,认为理论与实践服从同样的逻辑,实践不过是把理论在现实中制作出来而已,从而忽视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异质性。实际上,理论与实践是异质的,理论主要服从逻辑的约束,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普遍性的道理;实践则主要服从直观的约束,其目的在于筹划出尽可能完善的实践方案。根据理论和实践的这种区分,传统哲学的那些总体本质上都是一些范导性的理念。真正能够实践的总体是实践思维筹划的总体,是实践智慧对各种实践要素非逻辑统合而成的、开放的总体。

 

6、刘宇:《实践智慧的概念史研究》,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3年1月

 

【简介】:本书的写作建立在大量掌握外文文献基础之上,作为首部实践智慧概念的通史性研究,与现有的相关研究相比具有诸多学术创新点。除了结构体系上的整体合理布局,在内容上,《实践智慧的概念史研究》发掘出过去研究中所欠缺的几个方面,比如提出此概念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发展变化过程;剖析其概念形式在从希腊语到拉丁语转化过程中隐含的思想史变迁;阐述了近代哲学中关于实践智慧的几次争论等等。本书材料极为翔实、文献的把握和诠释到位,观点新颖且论述深入,曾得到境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