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出版专著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6-05

1、叶汝贤、王征国:《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

 

【简介】:本书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相互联结的理论支撑点,旨在展开以人为本的新实践与科学发展观的新体系及其有机统一。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与思考之作,具有把握时代精华、突出体系完整、富于理论创新等显著特点,适合专业理论工作者阅读。本书文字简洁、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也适合广大干部群众阅读。

该专著是叶汝贤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研究”(05AZX002)结项成果。也是本所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文明》系列丛书之一。

 

2、李昀:《“否定性辩证法”视域中的“女性”主体性重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9月

 

【简介】:这是一次女性主义的突围。在克里斯蒂娃与阿多诺的浪漫相遇中,在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的相互纠缠中,在意识与肉体的和平交往中,语言的囚牢被攻破,理性主义的皇权被废除,主体性的定义被改写。前主体的“女性”因素重返主体,破坏了“男性”主体的统一,成就了女性特质的僭越。母性的因素取代了文化的父权(男根)基础,女性特质的书写也成为文艺创新的场所,并且走出自说自话的封闭圈,进入广阔的社会领域,成为政治颠覆的主导力量。打开这部严谨而不失可读性的哲学文本,就可以见证这场邂逅的美丽。

 

 

3、徐长福:《拯救实践(第一卷 意识与异质性)》,“实践哲学的传统与创新”丛书,重庆出版社,2012年4月

 

【简介】:本书阐述了一套原创性学说——异质性哲学,其核心内容如下。人的意识有两个领域:自然直观和符号指谓。前者是人与生俱有的意识机能,可以直接意识到对象并认定其存在;后者是人工创造的意识机能,可以意识到对象的意义。符号指谓把自然直观所提供的对象分解为主词所意指的东西和谓词所述谓的东西,主词表示有一个对象存在,谓词表示一个起说明作用的意义。充当主词的非复合词语有三种:(1)意指个别对象的个别词,(2)意指个别对象的类的实在词,(3)意指符号指谓机制的范畴词。充当谓词的非复合词语也有三种:(1)表示个别对象的最近类的属(eidos)词,(2)表示包含属的较高类的种(genos)词,(3)偶性词。其中,个别词只起指代作用,本身无意义,只能作主词而不能作谓词;其余词语则表示意义,既能作主词也能作谓词。对于任何一个个别词来说,由于它没有意义,因而其谓词对它的述谓是否恰当,只能靠直观到它所指代的对象来认定,而不能逻辑地推定,这种关系叫指谓异质性,其规范原则叫指谓不比原则。在谓词部分,由于个别词的种谓词的意义可以化约到属谓词中,其结合的恰当性可以逻辑推定,这种关系叫属种同质性;但个别词的属种谓词与偶性谓词的结合、不同偶性谓词之间的结合却不能逻辑推定,这种关系叫述谓异质性,其规范原则叫异谓不比原则。这两种异质性普遍存在于符号指谓的各个阶次,相关规范原则综合起来就构成异类不比法则,即异质性规律,可名曰“范畴律”,其主旨是:由于分属异质范畴的词语之间不可通约,因而其相互结合只能靠直观认定而不能靠逻辑推定。范畴律通过呈现符号指谓的异质性而表明了逻辑推定的内在限度,为符号意识的直观约束提供了终极根据。

 

4、郑永廷:《中国精神生活发展与规律研究》,中山大学出版,2012年10月

 

【简介】:本书研究了精神生活的概念与内涵、结构与功能、指导理论与相关知识,分别追述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演进、理论。《中国精神生活发展与规律研究》重点研究了中国新时期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轨迹与现状,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技发展与社会信息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多元文化条件下精神生活的发展。探索了交往与流动、学习活动、休闲活动过程中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分析了当前精神生活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及其原因。概括了中国当前精神生活发展具有现代性与传统性并存、超越性与滞后性兼有、层次性与起伏性交错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测评精神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探究了精神生活发展的规律,提出了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思路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