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出版专著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1、王晓升:《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9年1月

 

【简介】:该书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20多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基本思想,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种类、存在形式、特征、功能等,对不同流派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梳理了各个思想家的意识形态理论的脉络,全面展现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复杂画卷。这对于深化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拓展人们对于意识形态研究的理论视野,从宏观上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刘森林:《实践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9年4月

 

【摘要】“实践”常被崇拜为孕育一切力量、奠基一切真理、打开一切命门钥匙的自明性存在,这迫切需要“祛魅”。它是理念、计划的贯彻,还是复杂“习性”左右的结果?行动者所处的情境,及其作为诠释者所理解的情境,非施动者的诠解释者所理解的情境,是不同的。遗憾的是,常见的解释恰是第三种情境的产物。以“劳动”和“制作”替代“实践”,“实践”的科学化,理论与实践的二分法,近代主体性解释模式的日益伸张,尤其值得反思。以“劳动”作为主体性根基解释“实践”,仍是从“自然”而非“社会”出发,把“实践”自然化,视之为先验的自然性事实(而非社会性事实),故未超出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的解释模式。“自然化”必导致“浪漫化”的反拨。马克思继承黑格尔试图使两者和解,这必然把实践与辩证法融为一体。告别自然性模式,真正走向辩证论模式,在检思“实践”观念当代变迁的基础上,凸现实践内含的复杂、异质、多元、自悖谬性,区分不同层次,把“劳动”逻辑提升到“实践”逻辑,尤其关注和约束其中日趋加重的外推逻辑的延展,合理释解和规范“实践”,构成本书的基本指归。

 

3、叶汝贤:《叶汝贤自选集》(三卷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

 

【简介】:该自选集是三卷本,分别为:(一)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本套选集所收之论文是叶汝贤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几十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唯物史观、人道主义历史观等领域成就的集中展示。

 

4、王晓升:《商谈道德与商议民主——哈贝马斯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7月

 

【简介】:哈贝马斯以商谈理论为基础,对建立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和确立现代道德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但也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和批评。本书考察了哈贝马斯关于道德、法律、民主制度的基本思想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了他的思想对于我们建立民主法治国家的借鉴。另外,该书还考察了他的思想对于从微观领域考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竟提供了哪些有益的价值。

 

5、伍庆:《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

 

【简介】:本书吸收了国内外研究成果,详细辩析认同概念的多重含义,厘清认同的哲学根源与社会基础,并针对现实提出认同建构的意义创造模式,深入分析现代社会中消费如何成为建构认同及形成消费者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同时对此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为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当代消费社会中的认同、审视中国的消费现实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平台。

 

6、林进平:《马克思的“正义”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

 

【简介】:本书从“马克思和正义”的问题入手,考察了“正义”在马克思思想历程中的遭遇,认为马克思对正义经历了继承、反思到批判和超越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比照了马克思与罗尔斯、哈耶克在正义问题上的不同思考,思考了当代中国走出正义困境的可能路径。

 

7、沈卫红:《侨乡社会与中国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

 

【简介】:本书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出发,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置于世界历史的整体框架内,研究侨乡社会在世界历史中的现代化进程,同时,通过侨乡社会对世界历史形势所作出的回应和展现形式,探讨中国在未来现代化进程中应选择的方式。在这个理论架构下,通过关注全球格局的现代性扩张和移民全球化趋势,探讨后发展国家应对挑战和重构自我主体性的差异与变化,建构全球化语境下非西方国家现代化之路。

 

8、《记忆的承诺:马克思、本雅明、德里达的历史与政治》,刘森林主编:“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系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简介】:该书借助本雅明和德里达来重读马克思,试图建立一种解放哲学。弗莱切探索了不义记忆是怎样与民主社会从文艺复兴起就继承下来的正义承诺相关联的。他认为,记忆与承诺本身是片面的,且如果它们之间暗含的关系没有被揭示出来的话,就潜在地会有使暴力合法化的倾向。他考察了在对俄国与德国革命失望之后,本雅明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解读,以及在苏联解体之后,德里达的马克思“弥赛亚”遗产。《记忆的承诺:马克思、本雅明、德里达的历史与政治》还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目标及德国批判理论与结构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讨论联系起来,研讨当代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