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出版专著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6-05

1、郑永廷、江传月等著:《主导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研究》,郑永廷主编:“当代高校德育研究丛书”系列,人民出版社年,2008年1月

 

【简介】:该书是郑永廷主持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特别委托项目、广东省教育厅委托课题“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五个如何’新课题研奔”的最终成果之一。全书共分八章,主要介绍了高校德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的时代要求,高校德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的理论根据和借鉴,高校德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的经验教训,高校德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的基本内涵,高校德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的价值取向,高校德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的贯彻与实施等内容。

 

2、郑永廷、钟明华等著:《开放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借鉴与批判创新研究》,郑永廷主编:“当代高校德育研究丛书”系列,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简介】:该书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特别委托项目、广东省教育厅委托课题“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五个如何’认识新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是“当代高校德育研究丛书”系列专著之一。该成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当代世界的全球化、现代化发展为背景,以中国改革开放为基本线索,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各种认识问题,对如何实现当代德育模式的转型,实现德育文化的改革和创新,建构开放德育做了系统的论述。

 

3、杨维、刘苍劲等著:《素质德育论——大学生的现代适应与综合素质培养研究》,郑永廷主编:“当代高校德育研究丛书”系列,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简介】:该书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特别委托项目《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五个如何”新课题研究》的子课题研究成果,是课题组所有成员一年半来学习、讨论、写作、修改的结果。该书重点回应了“培养什么人”的时代问题。人的培养是在具体环境下完成的,环境是人的哺育者,素质德育的实效性取决于对教育环境的成功把握。全书内容包括素质德育的内涵与价值意义、素质德育的实践与理论基础、素质德育的兴起与发展、素质德育的结构与功能、素质德育的本质与特点、素质德育的核心与重点等。

 

4、袁本新,王丽荣等著:《人本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人才资源开发研究》,郑永廷主编:“当代高校德育研究丛书”系列,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简介】:该书是广东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特别委托项目《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五个如何”新课题研究》最终研究成果系列之一。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作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工程;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工程;作为优化党政干部队伍人才资源、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生命工程,作为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千家万户关注下一代健康成长这一最大愿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

 

5、霍福广、刘社欣等著:《信息德育论——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郑永廷主编:“当代高校德育研究丛书”系列,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简介】:该书是广东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特别委托项目《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五个如何”新课题研究》最终研究成果系列之一。该书从大学德育基本理论、大学德育对象、大学德育实践以及大学德育研究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其中在对学校德育和社会大系统、大学生社会化特征、人的发展阶段性规律、社会偶然因素对人的影响规律等的论述中,首次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对推动大学德育学的学科建设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6、[美]维塞尔著、陈开华译:《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论马克思主义神话诗学的本源》,刘森林主编:“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系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简介】:该书是西方英语学界一部研究马克思思想与德国浪漫派联系的经典著作,其角度相当独特,选择马克思的早期诗歌为分析对象,通过详尽的文本阐释,在德国浪漫派的美学以及诗学的背景上,梳理了马克思思想中独特的德国浪漫派因素。而正是这一独特的因素,使得马克思的思想,得以通过费希特、黑格尔思想中的德国浪漫派的特质,真正地承续于伟大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之中。

 

7、王晓升:《为个性自由而斗争——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历史理论评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8年12月

 

【简介】: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各自的社会历史理论,这些理论在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同时,又都围绕着如何实现人的个性自由而提出各种构想,本书围绕这个主题,全面论述了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他们的思想所代表的三种不同批判模式,以及这三种批判模式的内在联系。

 

8、刘森林:《追寻主体》,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

 

【荣誉】:荣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简介】:在当代哲学批评普遍、连续、永恒的主体性,而关注当下、个别、断裂、多变的自我主体性,在马克思批判内在的自我主体和伸张以劳动为新奠基的社会性专题之间,主体性何去何从?主体还能为什么奠基?为真理、秩序、历史、发展,还是只为伸张个性的自我?认识论意义和实践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有何区别?主体真能自足自立吗?当马克思强调个我主体的内在奥秘是某种社会性时,这种社会性是主体的支撑还是消解?主体性与社会性能协调一致、获得统一吗?苏格拉底的死预示着哲学主体性只能退回自身内在,还是近代启蒙重新致力于对大众社会的改造,指望所有人都能成为主体,从而使得再回到苏格拉底之路又重开光明?循着这些问题,《追寻主体》从近代主体诞生时就内含着的四对矛盾冲突出发,着重于以前我们并不重视的马克思与德国早期浪漫派及施蒂纳的相互关联,探讨了劳动主体与浪漫主体在反讽与现实、存在与意识、史诗与浪漫诗、艺术与劳作、主体性与社会性、纯粹主体与经验主体、感性与超验形上学、遏止虚无主义等问题上呈现出的不同视野和观点,并针对流行见解提出了较为独到的看法。

 

9、徐长福:《走向实践智慧——探寻实践哲学的新进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

 

【简介】:荣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简介】:实践智慧”是对亚里士多phronesis一词的翻译,相应的英译为practicalwisdom。英语也译该希腊词为prttdence相应的汉译为“明智”。《走向实践智慧:探寻实践哲学的新进路》不仅深入发掘了有关实践智慧的传统学理资源,而且详细阐述了何以要把走向实践智慧作为实践哲学的一条新进路。《走向实践智慧:探寻实践哲学的新进路》既针对近现代西方的主流传统,也针对极端的后现代观点——前者以理论的方式处理实践问题,把异质性的实践变成同质性的理论的简单应用,导致了严重的问题;后者否定理论,有使实践失去必要约束的危险。《走向实践智慧:探寻实践哲学的新进路》认为,理论和实践具有一种复杂的双向交织关系,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应当各得其所并相互为用。《走向实践智慧:探寻实践哲学的新进路》在最后把这种探讨定位为“元实践学”,把这套理论命名为“异质性哲学”。《走向实践智慧:探寻实践哲学的新进路》由16篇论文编纂而成。这些文章时间跨度达7年,反映了作者在完《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一书后在实践哲学上的研究重心、思考过程与理论心得;之所以没有按专著形式改写,是因为其发散的枝蔓中隐含着许多异质的思路,亦有特定的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

 

10、夏林:《穿越资本的历史时空——基于唯物史观的现代性批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8年12月

 

【简介】:本书从商品拜物教这一特殊理论视角,对现代性的成因、流变、类型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式做了阐述和分析。

 

11、李尚德:《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

 

【简介】:20世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传播、运用、发展最辉煌的时期,《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总结了一个世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理论成果。全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是从总体上把握20世纪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状况,揭示了苏联哲学的称谓、分期、特点等一般性问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及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哲学地位在苏联的确立。下编是对20世纪苏联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经济哲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人的哲学等部门哲学的理论论证,书中对这些学科作了全面而具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