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出版专著
1、章海山:《市场经济伦理范畴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简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中的道德问题研究也越来越成为热点课题。本书从经济伦理视角以及从宏观上考察,主要选择了经济人、信任、劳动、资本、公平、竞争、自由和经济服务等8个方面,以此建构一个客观的市场经济伦理范畴框架或称之为体系,然后逐一分析研究,是我国较为系统全面研究经济伦理的著作。
2、[英]莱姆克著,陈元译:《马克思与福柯》,刘森林主编:“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系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简介】:马克思进入汉语思想界已有百年之余,本土化的成果、实践,甚至与这种本土化同时发生并相互对应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都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马克思这位作者仍然在向当下的中国诉说,如果我们没有努力接近马克思的学术素养,尤其是欧洲的古典素养,我们不可能做一个合格的马克思的读者。离开西方古典思想,离开西方传统思想,无法贴切地理解马克思。本书以马克思与古典思想的关系为主,兼及马克思与现当代思想的融通。在本书中,大型的国家机器,用现代的术语来说就是经常被归于纯粹的资本主义背景的监狱、学校、军营、医院和制造业。福柯并没有忘记强调他的惩罚概念受到过《资本论》中对制造行业劳动的分析的启发。
3、[英]伯尔基著,伍庆、王文扬译:《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刘森林主编:“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系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简介】:可以说,有一个大观念贯穿着这四个讲演。这一观念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本上属于欧洲政治和社会理论的主流传统。马克思思想具有潜在的统一性,在一个更深且历史范围更广的层面上,它表明从最早的源头上就镶嵌在欧洲思想里的两种基本视角完成了统一;两种视角走到一起,这本身就是对现代性的本质定义。这里所称的传统的两种根本视角,是经由很多源泉“蒸馏”的过程得来的结晶。一方面,这里提出欧洲政治和社会理论包含一种超越的传统;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包含一种理解的传统,以及一种主要来自唯物主义及现实主义之古代哲学的冷静的、“科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现在也许可以越来越清楚和显著地看出来,它的“诞生”恰恰是西方政治和社会理论的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章。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从真空中出现的,它也没有走进死胡同。马克思留下了他的痕迹。
4、旷三平:《马克思“社会存在论”及其当代价值——一种存在论视阈下的哲学阐释》,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简介】:本书从“存在论”的层面,围绕传统形而上学的“断裂”和“理性存在论”的否弃,并针对现代“存在论”的种种难题,提出并论述了马克思“社会存在论”的历史发生及其当代价值,皆在对时下“形而上学的复活”作出必要的理论回应,对马克思哲学“存在论思想”的研究提供有益的价值参考。
5、李宗桂等著:《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简介】:本书力图站在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线上,以思想文化为核心,以制度文化为观照,以物质文化为背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总结文化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探讨当代文化建设的精神方向,为建设具有持久活力、蓬勃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奉献学术理论成果。本书围绕“中华民族精神建设”这个主题,选择了中华民族精神这个专题进行研究,从学理的角度对所论主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术阐释。
6、“马克思主义:东方与西方的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英文版)《论文集》正式出版
【简介】:该文集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与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在澳大利亚共同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成果。会议交流论文18篇。此次会议被视为第一次,由中国的大学与国外大学在域外合作主办的国际马克思主义研讨会,它为未来中外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学术交流与对话,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使基地品牌真正走向世界,扩大在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界的影响揭开了新的篇章。《论文集》的出版,促成了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彼此了解,规模性地直接推介了本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的成果。西方学者对中国该类问题研究的兴趣,证实了民族特色的学术生命力。这是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为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献上的一份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