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2-12-11

     近期,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本所李萍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首席专家简介】

     首席专家李萍教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伦理变迁、伦理学与比较德育为基点,始终专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价值教育等领域取得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与价值建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主持十余项国社科及省部级重大重点等项目,发表论文、专著近百篇(部)。

     【专家团队简介】

      李宗桂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山大学马哲所所副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联合表彰的“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学位获得者”,被授予“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

     李宗桂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研究,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当代中国文化、现代新儒学。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在内的课题近20项。论著获得包括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图书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近20项。    

      徐俊忠

      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现兼任全国马克思 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分会副会长。

     徐俊忠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对于马克思早期思想下过较大功夫。基于认为中国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最有可能取得原创性成果的领域在于中国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学术判断,相当长时间致力于毛泽东研究。近年来,力倡中国学术应当努力实现从“学科性学术”向“问题性学术”转变。《探索基于中国国情的组织化农治战略--毛泽东农治思想与实践探索再思考》和《关于新中国政治文明与政治类型的思考--兼谈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定位》等两篇长论文,颇受学界关注。

      杨耕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

       杨耕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研究的教学与研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代表作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的再思考》《关于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变革的再思考》;出版学术著作20部,代表作为《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等7项;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奖8项。

      徐长福

      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实践哲学评论》主编,英国Global Discourse杂志编委。

      徐长福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哲学基础理论、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著有《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走向实践智慧》、《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化探索》、《拯救实践》第一卷以及英文著作Marxism, China and Globalization(《马克思主义、中国和全球化》)等,翻译出版国外学者著作《分析的和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合译)以及论文多篇,在国内数十家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在德国Marx-Engels Jahrbuch、英国Studies in Marxism和美国Socialism and Democracy等重要国际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文科基地招标项目2项、重大项目1项。获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入选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重大项目简介】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研究”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相统一的历史进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高度上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与中国道路百年探索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经验与历史意义;从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五位一体的整体发展观、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观等维度揭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本质特征与时代精神;以中国话语、中国精神、中国经验系统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思想内涵与新文明意义,旨在形成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统摄性和引领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