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现代哲学》杂志举行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会议
2022年11月10日下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简称“马哲所”)、现代哲学杂志社联合集中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马哲所所长、《现代哲学》杂志主编张伟主持会议。
张伟所长首先传达了中山大学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会议的精神,对马哲所和现代哲学杂志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出部署,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发表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体会,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对新时代国家发展、国际大势的一个具有世界眼光、世界格局的中国思考和判断,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把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具体的教学科研工作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接着,与会人员纷纷发表学习感想。
户晓坤教授认为,中山大学马哲所的前辈们开拓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研究传统,我们将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积极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时代精神,立足改革开放前沿,通过学科汇聚、中西比较、古今互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理论贡献,真正发挥哲学学科的引领作用。
王兴赛副研究员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在内容上较之前更为丰富,对此,我们应该结合基地“十四五”规划和基地“十四五”重大项目,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马哲基地独特的理论贡献。
谭群玉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大的纲领性文件,是站在吸纳人类智慧和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基础高度提出的报告,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的方向指引,它既有包容性又有引领性。作为马哲专业的老师,我们更应该明瞭并顺应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潮流。
马天俊教授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使我们马哲基地的总体规划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政治指引;同时,《现代哲学》在办刊上可通过开设专栏等方式,适时及时地反映和促进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论阐发。
徐俊忠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的召开是我们党和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应该引起哲学从业者的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概括,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和琢磨。尤其是报告中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括,会对我们思考中国问题的方式和学术思维与实现方式产生深刻触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多是以西方的现代化概念和逻辑来解释中国发展,实现所谓学术生产,现在我们应该回头反思这种思路是否对头的问题,更自觉地站在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实践上去思考中国的问题,以产生出合乎中国实际与逻辑的学术成果。
李萍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我们未来五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国家发展的方向性文献,需要我们认真研读,我们党每一次的党代会报告都是党的经典文献,集中表现了此历史时期党对很多问题的认知。党的二十大报告讲的“两个结合”,其实是点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是“中国特色”,其内在逻辑是,所谓中国式现代化,这是我们自己定义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历史基础、道路选择、标准和最终目标等更加贴近我们中国的实际。在这个意义上,很多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作深入研究,这是我们作为哲学学科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研究人员需要特别关注的。我们做理论研究就应该做“顶天立地”的学问,党的二十大报告给我们提出了理论研究的新问题、新方向,需要我们更深入地进行阐释、深化,甚至做出发展的预测研判。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还要有开阔的历史和世界格局与视野,需要有更扎实的学术新知,希望年轻的学者,不负时代的使命。
张伟所长进行会议总结并提出四点要求:第一,全所成员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日常的教学科研,力争在理论研究方面出成果;第二,要结合基地“十四五”规划,扎实推进基地“十四五”期间主攻方向“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研究;第三,认真领会校党委陈春声书记、高松校长在哲学系党建调研和学科建设工作调研时对哲学系和马哲所提出的希望和要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加大马哲所人才引育力度,在哲学拔尖人才培养和PPE等交叉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第四,继续办好《现代哲学》杂志,通过举办相关专题研讨会、开设学习专栏等,发挥好《现代哲学》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理论阵地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