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发表论文
1、叶汝贤:《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广州日报》2004年3月30日理论版
2、叶汝贤:《唯物史观题中应有之义》,《广州日报》2004年4月20日理论版
3、郑永廷:《高校德育的历史与评说》,《中国教育报》2004年1月20日理论版
4、郑永廷:《党的思想路线新的时代内涵》,《南方日报》2004年2月4日理论版
5、郑永廷:《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发展性课题》,《现代哲学》2004年第2期
6、郑永廷:《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6期
7、郑永廷:《中西德育方法比较研究的一部力作》,《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6期
8、旷三平:《诘问与反驳》,《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1期
9、旷三平:《马克思解答“存在之谜”的理路》,《人文杂志》2004年第2期
10、旷三平:《“知性”考辨》,《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1期
11、旷三平:《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纠缠”》,《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2、旷三平:《预见性的本体论指归》,《现代哲学》2004第2期
13、旷三平:《马克思对评价尺度的“社会存在论”解释》,《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4、章海山:《市场经济的伦理定位》,《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5、王晓升:《从异化劳动到实践》,《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6、刘森林:《论相对于生产力的自然破坏力》,《现代哲学》2004年第1期
17、刘森林:《评实践的主体性解释模式》,《哲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8、徐长福:《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9、徐长福:《论马克思人论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河北学刊》2004年第1期
20、徐长福:《求解“柯尔施问题”——论马克思学说跟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哲学研究》2004年第6期
21、郁建兴:《全球文化变革与我国的文化政治策略》,《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2期
22、郁建兴:《人道主义批判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哲学研究》2004年第3期
23、刘卓红教:《对马克思晚年俄国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的再认识》,《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
24、叶汝贤:《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兼与张奎良教授商榷》,原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1期转载
25、郑永廷:《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原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哲学原理》第9期转载
26、郑永廷:《论人的现代化的基本矛盾》,《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第1辑转载
27、郑永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思想政治教育》第9期转载
28、郑永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高校德育的主导性审视》,《德育课程论》(文集),2004年8月
29、李宗桂:《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30、李宗桂:《广州人精神的基本内容》,《弘扬和培育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31、章海山:《结构理论的创新和应用》,《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32、章海山:《人力资本的伦理意义》,《道德与文明》2004年第6期
33、旷三平:《评价尺度的本体论研究》,《哲学动态》2004年第7期
34、旷三平:《唯物史观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时代》,《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7期
35、旷三平:《知性思维的辩护》,《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4期论点摘编
36、郁建兴:《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哲学研究》2004年第9期
37、郁建兴:《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型》,《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5期
38、李尚德:《俄罗斯哲学界的人研究述论》,《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21期论点摘编
39、李尚德:《俄国宗教哲学的寻神运动》,《现代哲学》2004年第3期
40、王晓升:《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和物化》,《求是学刊》2004年第5期
41、王晓升:《社会的辩证法和社会认识的辩证法》,《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
42、谭群玉:《护法时期南方中间势力的政治角逐》,《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3、谭群玉:《唐绍仪、益友社与戊午军政府改组》,《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44、徐长福:《关于实践问题的两个第11条》,《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45、王宏维:《论西方女性主义教学论对传统知识论的挑战》,《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
46、刘森林:《在主体性与社会性之间》,《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47、刘森林:《异化:一种概念批判》,《哲学门》(北京大学)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