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21年第四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一、获奖

1、2021年12月,李萍教授入选广东省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家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印发《关于表彰第四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界的决议》,马哲所所长李萍教授荣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希望全系教师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坚守学术道德,涵养清风正气。

 

2、中山大学谭群玉、曹天忠、陈文源编撰《岑春煊集》 ,荣获第九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证书编号2021-A-2-080

 

3、林进平教授撰写的论文《论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三种阐释路径》 载《哲学研究》2019年第8期,荣获第九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证书编号:2021-B-1-022

 

二、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

  1. 马天俊:《有机体隐喻:从黑格尔到马克思》载《哲学研究》2021年11期

【摘要】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观,但沿用了黑格尔刻画国家所运用有机体隐喻。有机体隐喻对黑格尔哲学规定国家并把国家置于高位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批判黑格尔国家观的弊端,理应深及有机体隐喻的弊端。人是有机体,但在国家、社会等议题上运用有机体隐喻却往往有轻视人的隐患。马克思沿用有机体隐喻,克服了这一弊端,形成了他自己的社会有机体的概念。这是一种扬弃,其中起充实作用的内容乃是“自由人联合体”。

  1. 徐长福: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学理规定、当代境遇与学科重建 载《现代哲学》2021年第6期

【摘要】本文拟对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学理规定、当代境遇和学科重建作一概要式探讨。基本问题包括:实践哲学的对象与问题、柏拉图的身心关系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目的论问题、实践哲学史上的其他基本问题。学理规定包括:实践的概念、实践问题的异质性、对实践问题的描述性说明、对实践问题的理论解决与实践解决。当代境遇包括:知识的爆发式增长对实践哲学的影响、现代学科分类体系和实践哲学的状况、实践哲学和非哲学的实践学科的关系、非哲学的实践学科留给哲学的问题、全球化实践的异质性与实践哲学的重新出场。学科重建包括:实践哲学重建的若干不可能性、实践哲学重建的若干可能性、实践哲学重建的学术诉求与体制诉求、实践哲学学科的精神重建。

 

  1. 徐长福: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命题的复义性——马克思的本义和恩格斯的转义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第6期

摘要:《“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命题的复义性——马克思的本义和恩格斯的转义》这篇文章指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命题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手稿中评论黑格尔《法哲学原理》(1820年)第304节时提出来的,被学界通常解释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唯物史观命题的不成熟提法。实际上,该命题的本义是市民社会成员应该掌握国家立法的实权,从而实现真正的民主制,显然,这是一个政治哲学命题。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1885年)一文中指出,马克思在《德法年鉴》(1844年)中用这个命题概括地表达了唯物史观思想。经检索,在该刊马克思的文章中虽有对唯物史观的论述,但并无恩格斯所提到的这个命题。就此而言,可以把恩格斯赋予该命题的唯物史观含义作为该命题的一个转义——恩格斯借同一个语句表达了不同于马克思本义的意涵。这就意味着,该命题具有复义性:既有政治哲学的本义,也有唯物史观的转义。据此,那种用转义代替本义、按唯物史观套路解释政治哲学命题的做法就失去了学术合理性。

 

4、徐长福:《论黑格尔的主谓词理论及其“颠倒”问题》载《逻辑学研究》2021年第5期

摘要: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指责黑格尔颠倒主词和谓词,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黑格尔的逻辑理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单是在主谓词关系上就有一套以概念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的关系为核心的,包含四大判断类型的系统理论,不存在逻辑上形式明确的主谓颠倒主张。尽管如此,黑格尔整个哲学的目的在于以概念推演的方式把握绝对(das Absolute),也就是基督教上帝的理性化形态。一方面,“das Absolute”的确切意思是“绝对者”,即具有绝对性的东西,由于它在黑格尔的意义上是独一无二的,因而黑格尔以它作为全部哲学命题的归根到底的主词,把所有的逻辑范畴和实存事物都看成它用来表达自己、说明自己和实现自己的谓词,至少在形式上并没有什么颠倒。另一方面,从内容上看,“绝对”既然是归根到底的主词,也就是最不清楚的概念,所有其他概念都比它清楚,所以才作它的谓词,同时,它又潜在地包含着最大的普遍性,其他概念都是其展开的特殊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它最抽象,其他概念都比它具体,即使“有(Sein)”,由于被黑格尔界定为它的初始谓词,因而在抽象性上也有所不及,仅就此而言,黑格尔犯了主谓颠倒的错误。进一步说,在“绝对”作一切概念的主词的前提下,从“有”开始,黑格尔哲学命题推演的每一步都在从抽象走向具体,由此也可以认为,他一贯以较为抽象的概念作主词,而以较为具体的概念作谓词。总之,对黑格尔主谓颠倒的合理指责大致应该限定在这个范围。

 

 

5、徐俊忠:《新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孙中山晚年政治反思的历史意义》 载《开放时代》2021年第6期

【摘要】孙中山晚年的政治反思,是他政治思想中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他认为,中国革命必须严肃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问题;推进中国革命需要反思“欧美革命思想”,并转而学习“俄国革命圣人”列宁的思想;要取得革命成功,就需要建设一个以“主义”为信仰的“革命党”,造就以“主义”为灵魂的“党军”;革命还要避免欧美“政党政治”的结局,并努力造就一个“好政府”,等等。孙中山的这些反思,对于理解其个人的生平和思想不可或缺,也是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机创制的新中国政治文明的前置条件。

 

6、吴重庆:9、吴重庆:超越“空心化” : 内发型发展视角下的 县域城乡流动  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1年第6期

【摘要】目前,县域城乡之间的流动日益明显,但多为点对点的流动,县城不过是教育消费或者住房 消费的场所,由此构成的微缩版城乡不平等关系图并非县域乡村振兴的真实画卷。内发型发展视角 下的县域城乡流动是立足于县域资源,各生产要素在全域流动与整合,从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 展和县域乡村振兴。在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郓城县 10 年来常住人口增长的背后,可以看到县域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迹象及初步的社会效应,这是多种因素在较长时段的发展过程中演变交汇而成 的。从内发型发展的视角看,费孝通关注的“大家庭模式”“一大二公模式”“苏南模式”与县域乡村 振兴战略一脉相通,这是乡土韧性的表现,也是超越乡村“空心化”的动力所在。

 

7、战伟龙:“小村规”撬动“大治理”——村规民约促进乡村善治的“广州经验” 载《羊城晚报》2022.1010

村规民约作为村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健全“三治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抓手。依托广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第三方评估项目,近年来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持续动态监测广州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和成效。在社会结构转型,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代,作为全国超大城市的广州,如何修订、优化和提升村规民约,从而以“小村规”撬动“大治理”,此探索可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借鉴。

作者是马哲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二、主办系列学术讲座

1、实践哲学讲堂第29

2021年11月4日下午,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103室举办了第29期实践哲学讲堂,本期讲堂也是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何萍教授系列讲座的第一讲。

本次讲堂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主持。何萍教授报告的主题为“第二国际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马天俊教授担任评论人。

何萍指出,从历史主义的研究视角来看,第二国际的理论论争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我革新运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的开放性和内在活力。她强调,第二国际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一环,若不研究这一环,不了解这一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变革的意义,我们就不可能了解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亦不可能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整体风貌。

何萍报告结束后,马天俊做了扼要的评论。他指出,何萍老师遵循历史主义方法论原则,本着自觉的思想史意识,重新剖析第二国际的理论论争,意义重大。在活动的最后,李萍代表主办方向何萍赠送了纪念海报并合影。

 

2、实践哲学讲堂第30期

2021年11月5日上午,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103室举办第30期讲堂。由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教授主持,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谭群玉教授担任评论人。何萍教授报告的主题为“第二国际与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创造”。

何萍在本次报告中集中讨论了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创造的帝国主义理论。何萍教授深入考察了希法亭的《金融资本》和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进而指出,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也有其内在局限。

在评论环节,谭群玉指出,第二国际理论家与列宁、斯大林都试图针对各自面对的现实问题而在理论上作出回应和解答,这启发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应该从本国和时代的实际出发。

 

3、马克思论坛第142期

2021年11月8日下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103室举办了第142期马克思论坛,也是该系列讲座的第三讲。

何萍教授报告的主题为“第二国际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唯物主义阶段”。本期论坛由马天俊教授主持。

何萍在报告中提出,第二国际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积极借鉴当时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不同程度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她看来,拉法格、拉布里奥拉和普列汉诺夫等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呈现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特征。她强调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主义研究范式的价值,指出我们应处理好马恩经典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关系。

主持人马天俊指出,何老师的这场报告充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众人“熟知”而非“真知”的内容,也是对历史主义研究方法的辉煌示范。

 

4、谦之名家讲坛第102期

2021年11月9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103室举办了第102期谦之名家讲坛。这也是何萍教授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

何萍教授在本期讲坛带来了题为“罗莎·卢森堡第二国际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唯物主义阶段”的报告。徐长福教授为本次论坛的主持人。

报告中,何萍分析了布哈林和卢森堡对马克思《资本论》的不同解读,并着重介绍了卢森堡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思考。她指出,卢森堡阅读《资本论》第二卷的方法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资本论》的研究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它的客观基础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现实变换,主观基础是研究者的研究维度的转换和拓展。思想史的语境、文本学的与现实的维度是当代学者研究《资本论》需要构建的主体维度。

主持人徐长福首先感谢何萍为师生们连续开讲。他指出,卢森堡等第二国际思想家的思想是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现状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他认为,何萍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第二国际的理论研究,是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问的代表人物。

 

三、主办学术会议

1、主办第二国际研究研讨会

2021年11月10日上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在锡昌堂515会议室联合举办了“第二国际研究”研讨会,共有师生三十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会议主持人为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教授。围绕着何萍教授在此前系列讲座的相关内容,与会师生与何萍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

何萍老师一一回应了师生们的提问,并进一步阐发了此前讲座中的相关议题。在研讨过程中,她再次介绍了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思想特质,重申了中国研究者应当具有理论研究中的当代视野和历史主义研究范式。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马天俊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何老师与在座师生的讨论为大家带来了许多清晰、厚重的思考,展示了专业研究的成果和切实的学术关注,值得大家认真学习借鉴。

在活动的最后,主持人徐长福代表主办方向何萍赠送了会议海报并合影留念。

 

2、主办“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趋势”高端论坛

2021年12月11-12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线上举办“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趋势高端论坛”。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三十余位学者参加。

本次论坛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幕式,由中山大学的徐长福教授主持,李萍教授和张伟教授分别致辞,表达了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感谢和欢迎。第二部分是主题发言,共六场。第一场发言中,邹诗鹏教授探讨哲学视域下开展民族理论研究的背景、困难和可能的进路。聂锦芳教授呼吁重视“哲学的科学化”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张文喜教授提出应区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形态和特定形态以“返本开新”。韩立新教授从黑格尔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市民社会和主观自由、对资本和私人所有历史必然性的认识三个方面示范了,如何从概念的高度把握中国的新时代。刘怀玉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研究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中开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空间辩证法叙事。第二场发言中,程广云教授探讨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学研究的可能。王金林教授阐述将“元宇宙”问题置入马哲研究新论域的必要性。鲁克俭教授介绍了对苏联“马克思学”的新认识及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价值。王福生教授从前辈学人高清海先生的思想入手谈自己对海德格尔的马克思批判的理解以及由此展开的研究马克思哲学的新进路。

第三场发言中,臧峰宇教授聚焦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问题域及其中国语境。张亮教授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进路。吴猛教授从“对象性活动”和“客观性活动”两个概念入手谈对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概念”的理解。王海锋教授论述“学术史”研究范式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意义。刘志洪副教授阐释思想创造和现实研究关系的若干难题及其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文性规定的认识。第四场发言中,谢永康教授以阿多诺文献的译介为例阐述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翻译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互动关系,盛福刚副教授从对MEGA2的跟踪研究入手重释青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再批判。陈浩副教授分析了《法哲学》中黑格尔对市民社会改造的“扬而不弃”的方案。白刚教授依据从“学说”到“学术”、“学科”、“学养”的逻辑分门别类地梳理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历程。

第五场发言中,贺来教授强调黑格尔和马克思对“抽象自由”与“具体自由”的区分所具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杨学功教授从生产、人性、自由、“人的两次提升”四个命题具体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类学研究范式的出场。汪行福教授从新左翼批判的悖论入手给出新自由主义“出场”的另一种叙述,以揭示意识形态间的复杂关系。张双利教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对资本主义危机与政治倒退的三环节的反思,及其遗留的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趋势的启示。王晓升教授聚焦肉体和精神的和解与形而上学的当代重构的马克思主义方案。最后一场发言中,尹树广教授阐述当代西方左翼关于“物”的哲学解读对重释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启示。王时中教授探讨树立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康德坐标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限度。林育川教授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重视建构性维度以回应时代的要求,并提示了此维度下的若干重要主题。潘斌教授从马克思的机器论思想与智能拜物教批判的角度论述人工智能对马克思主义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部分是闭幕式,由中山大学谭群玉教授主持。李萍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论坛是马哲学界名副其实的“思想盛宴”,与会学者的发言以理论家的使命感和哲学家的大智慧,从不同角度,回应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她代表中山大学马哲所向与会学者的真诚奉献表示感谢,邀请国内马哲界同仁继续关注中山大学马哲所后续的会议和活动。

 

四、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1、2021.10.23,徐俊忠教授参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以“毛泽东与党的千秋基业”为主题,在河南大学召开第28次学术年会,会议由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承办。

 

2、2021.11.20-21陈奕山参加学术会议名称:第十九届开放时代论坛“从学科性学术到问题性学术”。结合自己的学习背景,陈奕山就“从学科性学术到问题性学术”这一主题进行交流探讨。首先,如果将学科性学术理解为学科专业化的话,学科性学术本身没有什么不妥,人的生存和生活的问题方方面面,不可能依靠某一个或少数全能全知的人来解决,所以学科专业化很有必要。但是,专业化的学科要能够有助于解决人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或真的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案,而且不同学科之间要有配合,而不是由某一个学科来统治一切,也不是各学科沉迷于玩自我设定的概念游戏或理论模型,自说自话。“三农”研究在中国是一门显学,该领域不属于某一个学科,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等都在其中发挥作用。“三农”研究根本上就是一个“问题性学术”领域,不能用某一个学科的固有套路来削足适履。陈奕山以农业生产过程研究为例,谈了突破现有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学科性模式”,做“问题性学术”的必要性和可能方式。

3、2021.11.15,陈长安参加由中国马克思主研究基金会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系列研讨会第六次会议,会上作了“从《危机笔记》看政治经济学批判计划”的大会发言。

 

五 、人才培养:

   2021年11月中下旬,马哲专业博士生邱丽、黄欢、王行知、徐多文、方晟、蒋理 6人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分别获得博士学位。

 

六、社会服务

1、2021.11.24-25,广东开放大学邀请中山大学马哲所李萍教授就国家级项目申报进行培训,

培训会上,李萍教授从资深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的角度向大家介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基本流程和立项比例等概况,同时还结合具体案例,就评审关注点进行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