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21年第二季度工作简报
一、基地开展学术活动 喜迎建党百年华诞
(1)、4月18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学生联合会主办,中山大学承办的“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灯塔学习会省级示范活动于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梁銶琚堂举行。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副书记武一婷,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余敏斌,广东高校团委书记、省级青马学员、青年大学生代表等10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徐俊忠教授主讲“擘画人民共和国伟大未来的高光时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时代意义”,他带领青年学生回顾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感悟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重大时刻,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艰辛奋斗历程,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个人自学、集中研讨、专题党课等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体党员提高政治站位,自觉把学习教育与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基地主办“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高端学术论坛
5月26日,以“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徐伟新教授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演讲。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人文社科处处长李广众受校领导委托,致欢迎辞,中山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张伟教授代表主办方致答谢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李萍主持开幕式。本次论坛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唯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策划,中山大学哲学系、国家治理研究院和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广东哲学学会、广东伦理学学会联合举办。论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旨在用学术讲政治,通过探历史之源、悟思想之力、举理论之旗、聚实践之智,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以实际行动助力党史学习教育向纵深发展,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伟业。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30多人参加论坛。开幕式上,张知干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首先代表省社科联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会社科工作的省内外社科专家学者致以诚挚敬意。他指出,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隆重举办“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学术论坛,是中山大学一以贯之注重中共党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体现,也是全省社科界以学术研讨会的形式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举措。他表示,本次论坛聚焦“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其所蕴含的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这一我们党的重要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我们党之所以能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密码,同时也昭示了以科学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拥有无穷的战斗力量。他指出,在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踏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征程中,如何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这既是新时代广大共产党人必须认真思考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核心问题,也是社科研究工作者在探求共产主义运动发展道路中必须始终面对的重大课题。张知干强调,面对“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这一庞大述事和学术语境,当代社科专家学者应该从深刻感悟百年大党的强大生命力和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伟力中,进一步坚定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道路的决心与信心。特别是从“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的深入思考中,进一步增强高度的政治自觉、清醒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行动自动,准确把握好新时代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基本原则。一是要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联系,切实增强深化理论武装的自觉。要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要从政治和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必须以高度的政治、思想和行动自觉,坚持不懈用这一创新思想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要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切实增强党对社科工作全面领导的自觉。加强党对社科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繁荣发展我国社科事业的根本保证和最大优势。要从百年党史中我们深刻领悟坚持党对社科工作的全面领导,既是由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近代以来我国社科事业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揭示,是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规律。奋进时代新征程,必须牢固坚持党对社科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切实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社科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切实团结引领广大社科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努力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为民族复兴大业凝心聚力。三是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切实增强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统领社科事业的自觉。哲学社会科学是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事业,必须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这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站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在举旗定向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承担重要责任、发挥重要作用,必须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切实将它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并将其贯穿于社科研究和学术实践全过程,确保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始终不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四是要准确把握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切实增强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自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更是广大社科专家学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增强理论自觉和学术自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为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李广众处长在致辞中代表中山大学对省社科联给予中大社科工作特别是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此次论坛是中大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安排,也是打造学术品牌、助推学术繁荣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深远的学术和政治意义。他表示,此次论坛研讨主题鲜明、专家阵容强大、时间安排充裕,一定能开出高水平、体现高层次、彰显高质量。张伟教授在致答谢辞时,代表中山大学哲学系对省社科联和中山大学对本次学术论坛的关心指导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远道而来共襄盛举的专家学者表示由衷的敬意。他表示,本次论坛在中大举办是全体中大社科工作者的一件幸事,是一次迸发争鸣而又凝聚思想的盛会,期待能听到更多真知灼见、更多独到见解,在切磋交流中厚植学术素养、提升学术水平。开幕式后,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徐伟新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围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课题,发表了主旨演讲。她认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她表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把握好三个要点:一是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回答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法宝;二是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又一次的深度结合;三是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义和实质是创新,包括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她指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要充分掌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把金钥匙,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不断用符合新时代中国实际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政策和新的制度安排去解决现实新问题,并在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论坛的主旨报告环节,吉林大学贺来教授围绕《在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张力中: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智慧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尹德慈教授围绕《百年党史就是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中山大学徐俊忠教授围绕《擘画人民共和国伟大未来的高光时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时代意义》、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围绕《早期中国共产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历史契合点——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中国化命题》、吉林大学王福生教授围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两个理论前提》、中山大学钟明华教授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观的演进与发展》、中山大学谭群玉教授围绕《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之“物质力量”——<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启蒙》、中山大学沈成飞教授围绕《留美学生群体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刍议》等课题,分别作了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的主旨报告。《哲学研究》编审黄慧珍、《广东社会科学》副总编辑李振武、中山大学教授徐长福、《学术研究》副主编罗苹、中山大学教授马天俊依次分别主持了各组的主旨报告活动,并进行了评论。接来下,论坛还将举办“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探索”学术交流座谈会。大家纷纷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特别是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精神,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为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供更多理论支持和学理支撑,勇敢承担起学界应该承担的重大理论使命。省社科联副秘书长、一级调研员冯达才,省社科联四级调研员范国虎,中山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王丽霞及中山大学哲学系、国家治理研究院师生代表共70多人参加了论坛活动。
二、科研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5篇,时政论文3篇。
(1)、李萍、卢俊豪: 《理由与价值何者优先?——从实践哲学维度探寻游叙弗伦难题之解》,《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
摘要:理由与价值是当代元伦理学规范性研究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关于两者何为优先的“游叙弗伦难题”一直是不同理论立场争论的焦点。尽管对理由概念的重视和发挥, 使得研究道德规范性的理论逻辑进一步从“类法”道德的规范性权威逻辑转变为“实践”道德的规范性理由逻辑,道德判断不再来自道德权威的判决,而是来自实践主体的道德理 由,但这个转型仍需面对规范性来源的伦理分歧问题。实际上,这反映了当代元伦理学所 面临的困境,即悬空的理论预设与实践的不彻底性。因此,对于“游叙弗伦难题”的破解有必要引入实践哲学的资源,尤其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进而在实然层面把握真实世界的现实性与系统性,在应然层面回归规范性的实践逻辑。一旦脱离实践,事实不可能真实地存在,价值与理由也不可能真正具有规范性。
(2)、马天俊 吴莉莎:《 思辨·批判·实践: 以主体问题为中心的三种关联》 载《江海学刊》2021第3期。
摘要: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三种样式的关联: 反思的关联、批判的关联和实践的关联。反思的关联以黑格尔哲学为典型,批判的关联以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为典型,实践的关联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为典型。反思的关联代表理论的深刻和思辨的静穆,它承诺着抽象的主体,只求理解,不求实践。批判的关联具有依据理论改变现实的崇高情怀,它要求实践,但依然承诺着抽象的主体,因此难以真正进入改变现实的实践。实践的关联注重真正的实践主体,它使理论从属于实践,要求抽象的主体下降为具有实践性的具体主体。这种下降并不简单,实际上歧途不少,困难重重。三者的差别和联系需要专题的辨析和评论。
(3)、李捷:《参与型社会与现代福利国家的奠基:以20世纪上半叶瑞典为例》,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摘要:20世纪初,普选权的缺乏使社会弱势群体被排斥于瑞典社会治理体系之外。这种非参与型社会治理形态使瑞典当时的福利状况较为落后,社会福利以济贫制度为主,辅以资助水平很低的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随着1920年代初普选权的实现,瑞典开始向参与型社会过渡。此间,瑞典社民党转变政策观念,提出"人民之家"理念,并积极参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由此,瑞典的社会保险制度得到了较大的改革,提高了资助金额,明确了国家财政对保险基金的支持制度,并开始将社会弱势群体的自治团体纳入社会治理体系之中。1930年代中旬,随着社民党长期执政地位的确立和《萨尔茨约巴登协议》的达成,各社会群体共同参与国家政策制定和施行的参与型社会正式形成。此后,围绕默达尔夫妇的《人口问题危机》,瑞典政府以减轻人民日常生活负担为目的,推出了多种福利政策,为现代福利国家的成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韩佳君 谭群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与奠基》 载《现代哲学》2021年第3期。
摘要: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伊始,毛泽东“以苏为鉴”,结合实践经验,开始思考和探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中国路径,取得诸多具有奠基意义的思想成果。一是明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人民内部性、批判性和辩护性的鲜明特性,奠定了建设必要性的认识基础。二是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能“一条腿走路”,而要多方并举,夯实其政治、经济、理论、队伍和媒介等多维基础,打造了整体统筹的基本格局。三是强调打好急缓攻守名实策略之组合拳,以制度建设为有理有利有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保驾护航,开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方法。毛泽东的思考及相关成果在其后仍有借鉴意义,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至今。
补漏
(5)、胡天娇:《信任的政治:以新中国巡回医疗实践为例——基于<人民日报>的考察》 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年第9期。
摘要:在政治共同体中,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信任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步骤。回首新中国峥嵘历史,共产党人领导推进的巡回医疗作为从城市到乡村的跨空间实践,是熔铸共和国之信任政治的重要环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巡回医疗不仅为缺医少药的农村供给必要的医疗资源,培育了扎根本地的“赤脚医生”,还潜在地勾连了城乡民众的情感与认知,形成了共同的社会想象:城乡彼此间不是外在的陌生畛域,而是守望相助,紧密链接的统一空间。由于巡回医疗背后有国家与中国共产党的信誉背书与直接支持,这一实践的开展亦巩固、启发着人民对党与国家的政策认识与信赖情感。巡回医疗的开展,体现了新中国以人民为导向的价值理念,同时助益着共和国信任政治的绵延,这一方面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所必须的组织动员提供了历史的情感依据,另一方面则为当下新时代中国所进行的乡村振兴等社会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要素。
时政论文
(7)、2021年7月5日,《广州日报》第A9版刊发基地专职研究人员林进平教授、哲学系博士生林展翰文章《重温百年党史,增信马克思主义》。
(8)、2021年6月29日,《南方日报》第A21版刊发基地专职研究人员林进平教授、哲学系博士生林展翰文章《通过党史学习教育破解教条主义的桎梏》。
(9)、2021年7月12日,《南方日报》刊登林进平教授撰写的时政论文《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三、参与学术交流
(1)、4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邀请本所徐俊忠教授主讲“关于新中国政治文明与政治类型”,这是“人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讲座中的第六讲。
(2)、3月13日,吴重庆教授参加“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与新局面”学术月暨纪念徐永祥教授逝世两周年系列论坛并致辞,并参与线上分论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城乡社会学:经验与理论”学术活动。
(3)、4月10-11日,吴重庆教授参加“2021桂林农园论坛·哲学与精神性”并作会议主持。
(4)5月16日,李萍教授参加华南农业大学主办的“中国共产党的历程与经验”学术研讨会,并作特邀主旨报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历史契合点——20世纪初关于社会主义论战的在审视”。
(5)、5月29-30日,吴重庆教授在杭州师范大学参加“百年中共思想史研究的学术展望”笔谈与学术座谈会,发表《新“四书”——中国革命中的个人修养》主题演讲。
(6)、6月3日,李萍教授应邀在河南师范大学“牧野讲堂”,作了题为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公私及其现代辨析”学术讲座。
(7)、6月8日,吴重庆教授应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邀约,作了题为《内发型发展视野下的城乡关系》线上讲座。
(8)、6月16日,李萍教授参加广东工业大学主办的第四届“信息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并作了题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历史契合点——20世纪初关于社会主义论战的在审视”主旨报告。
(9)、6月19日,徐长福教授和陈长安讲师参加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建党百年与源头活水”学术研讨会(线上会议),徐长福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命题的复义性。陈长安的发言题目是《<共产党宣言>五四北大李泽彰译本新论》。
(10)、7月4日,吴重庆、龙其鑫参加中山大学组织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研讨会。
(11)2021.6.19-20陈长安参加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分会筹委会主办,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 、《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协办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建党百年与源头活水”》学术研讨会。陈长安发言题目:《共产党宣言》五四北大李泽彰译本新论
四、人才培养
(1)、2021年5月20日,10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连杰、梁海瑶、刘桂芳、陆润亭、罗丽芳、马思雯、麦利诗、万坚、王娇、谢飞燕,顺利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
(2)、2021年5月27日,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叶甲斌、吴莉莎,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被授予博士学位。
五、社会服务
(1)、3月13日,应中山大学党校邀请,李萍教授为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上“理想信念和入党动机”专题党课。
(2)、4月20日,吴重庆教授为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中学高一、高二年级历史班上《中国革命的道路选择》专题党课。
(3)、4月23日,李萍教授为清远“一默”国学班,做题为“百年中国伦理精神的求索——中国人的伦理精神与文化”公益学术讲座。
(4)、4月24日, 吴重庆教授在山西大学,为校中层领导干部主讲《中国革命的道路选择》。
(5)、5月13日,吴重庆教授为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同学们以及党员上专题党史课《中国革命的道路选择》。
(6)、5月13日,龙霞副教授为中山大学深圳附属中学的同学们上专题党史课 《略谈中国共产党的“大众”立场——从哲人与大众的关系视角看》。
(7)、5月22日,吴重庆教授受“一默书房”邀请,分享《庄子》书所见之“游艺”,通过艺林高人的“游艺”故事,阐释庄子关于超越规矩、与物为春的精妙之论。
(8)、5月22-24 日,在广西中医药大学,吴重庆作为竞赛终审决赛现场答辩评审专家参加第十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担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类评委。
(9)、6月30日,李萍教授主持广东省文史馆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馆员作品分享会。
六、获奖情况
(1)、谭群玉教授等主编的《岑春煊集》,拟获“广东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公示中)
(2)、马哲基地所属的哲学系教工第一支部,“七一”获得2021年度哲学系优秀党支部荣誉称号。
七、其他
(1)、元月20日,吴重庆、徐俊忠到梅州市开展校史调研。
(2)、元月30日,陈长安提交建党纪念征文的稿件。
(3)、3月6-7日,黄晓平、张东丹参加中山大学2021年春季学期职员培训及考试。
(4)、4月-5月, 黄晓平、张东丹参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保密知识竞赛。
(5)、6月20日,谭群玉教授担任“党在我心中——中山大学庆祝建党100周年党史知识竞赛”评委。
(6)、6月30日,黄晓平、张东丹参加2021年度学法考试。
(7)、7月10-11日,马天俊、谭群玉、龙霞、陈长安、王兴赛、凌菲霞、覃万历参加中山大学哲学系2021年夏令营马哲学科相关选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