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21年第一季度工作简报
一、科研成果:发表论文5篇
1、林进平:历史镜像中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建构 载《伦理学研究》2021.第1期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的关系表现为"相互排斥""相互补充"和"相互包含"三种样态。其中,"相互排斥"说与"相互补充"说都没能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建构和发展留下余地,而"相互包含"说实质上又是伦理学的,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今之世,不论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回应自由主义的挑战,还是为社会主义提供伦理支持,都有必要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包含伦理学,始终把唯物史观与辩证法作为最根本方法论遵循的基础上,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实证化抑或伦理化,同时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思想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才是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合理路径。聚焦、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还应重新思考作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价值,从而发挥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社会治理中基于道德、伦理价值的守护和引领之效。
2、林进平: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戴维·麦克莱伦教授访谈录 载《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 (署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教授于2019年10月30日接受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邀请,围绕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分享了他的看法。他从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为何常常会被忽视谈起,主要探讨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及其后续发展的积极贡献和影响,以及如何看待恩格斯与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的一些差别等。他认为,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与马克思共同开创了唯物史观,还依据现实的需要阐发、传播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笔会) 载《现代哲学》 2021年第一期
李萍1杨学功2吴向东3张文喜4贺来5唐正东6郝立新4尹树广7张伟8朱刚8钟明华9韩立新10林进平11
1.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2. 北京大学哲学系3.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暨哲学学院4.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5.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6. 南京大学哲学系7.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8. 中山大学哲学系9.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 清华大学哲学系11.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会议鼓舞人心,引人深思,催人奋进。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萍所长倡议,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广东哲学学会、广东伦理学学会、广东马克思主义学会、现代哲学杂志社,联合组织了以“新时代﹒新理念﹒新格局”为主题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视频会议,哲学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近二十位专家与会,交流心得,共商学术大是。
4、龙霞:从“原子论”到“承认论”——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哲学阐释 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一期
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蕴含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承认理论。这套承认理论乃是借助"原子论"的方式,对德国古典哲学承认理论之核心思想的一种阐发和再现。它以对原子的自我意识阐释为起点,通过探讨原子概念实现的必要条件而引入承认的要素,并最终呈现为"理性存在者之承认共同体"的结论。厘清马克思思想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承认理论中的确定性起源,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与西方思想传统的关系研究,借此从思想史的根基深处推动当前仍方兴未艾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
5、王兴赛:古典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变奏——青年黑格尔与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比较 载《社会科学辑刊》2021年第一期
摘要:在古典教育与启蒙思想的影响下,青年黑格尔(1785—1800年)与青年马克思(1835—1843年)一开始都怀揣古典国家理念对德国的专制制度大加挞伐。当认识到以保护个人财产权和自由为目的的现代国家所引起的人的分裂和异化后,他们又以古典国家理念批判现代国家,并提出了"废除国家"的口号。但随着对私有财产在现代国家中的重要影响的不断认识,黑格尔从古典共和主义转向了君主立宪主义,转向与现代国家的和解;马克思则从古典共和主义转向了共产主义,试图在私有财产的运作机制中寻找革命机会消除现代国家。
6、陈长安 李晓晓 陈嘉炫:《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恩格斯1876年10月28日致奥尔索普书信解读》,《理论视野》2021年第1期。
摘要:恩格斯致奥尔索普的书信是中山大学图书馆于2018年收入馆藏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原始手稿之一.此信写于1876年10月28日,尚未公开发表.书信内容涉及马克思恩格斯长期关注的东方问题及俄土战争问题.译出此信仅供有关研究者参考.
二、 主办系列学术讲座
1、实践哲学讲坛第25期综述
2021年3月16日下午,实践哲学讲坛第25期在锡昌堂420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坛的主讲人为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尹树广教授,主持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徐长福教授,评论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马天俊教授。本次讲坛的主题为“哲学、实践和主体——实践哲学的理论反思”。
尹树广主要探讨了“什么是实践哲学”以及“什么是实践哲学的主体”这两个问题。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他认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哲学与实践的关系就成了问题,这个问题也涉及理性、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论和真理论层面上的讨论,而是第一哲学层面的讨论。接着,他梳理了从亚里士多德到德国古典哲学以及马克思等涉及“实践”与“理性”的诸多相关议题。他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哲学是否终结,历来是重大的理论研究问题。在卢卡奇、阿尔都塞的实践理论中,这些问题得到了讨论。马克思扩展了实践概念的范围,我们今天仍然要思考这一理论创造的意义。就第二个问题而言,他认为实践的主体问题,是实践哲学的理论支撑点之一。因为没有了主体概念的可能性,实践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在古希腊时期,主体概念并没有成为存在论的基础性概念。到了近代,笛卡尔的哲学中以第一哲学的理念来肯定自我意识的主体地位,这个主体即割裂了心与物的关系基础上的纯粹意识主体,并在黑格尔那里被视为实体。这个纯粹自我意识的主体概念,从费尔巴哈开始受到批判。马克思指出现实的人的概念,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在当代哲学中,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生命政治哲学、新唯物主义理论都力图深入阐明主体概念。主体的研究构成了当代实践哲学的重要主题。
演讲结束后,尹树广老师与在场的老师、同学们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场同学、老师们收获颇丰,讲坛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2、实践哲学讲坛第26期综述
2021年3月25日下午,实践哲学讲坛第26期在锡昌堂420课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坛的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段忠桥教授,主持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钟明华教授,评论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龙霞副教授。本次讲坛的主题为“马克思对洛克财产权理论的定性与继承”。
段忠桥教授指出,洛克的财产权理论是为私有财产的正当性做辩护的理论,它包括前后衔接的四个论证,即基于人类生存的论证、基于劳动的自我所有权的论证、基于不损害他人权利和利益的论证、基于使土地增值的论证。马克思把洛克的财产权理论定性为一种为基于个人劳动的私有制辩护的理论,并批判地继承了其中的劳动的自我所有权思想。在关于资本主义剥削的论述中,马克思从工人是自己的劳动力所有者这一前提出发,说明了资本主义剥削的产生、本质及其不正义;在关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论述中,马克思以生产者对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为前提,说明了按劳分配的进步性和它的两个弊病。
演讲结束后,段忠桥教授与在场的老师、同学们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场的老师、同学们收获颇丰,讲坛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3、实践哲学讲坛第27期综述
2021年3月29日上午,实践哲学讲坛第27期在锡昌堂420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坛的主讲人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阎孟伟教授,主持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徐长福教授,评论人为南方医科大学马万东副教授。本次讲坛的主题为“从实践哲学的两个维度看马克思实践哲学与黑格尔实践哲学的根本区别”。
阎孟伟教授认为若要对黑格尔的实践哲学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进行比较,首先需要对“实践哲学”及其理论特征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在马克思之前,占主导地位的实践哲学可以说,虽然不是很精准,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实践哲学。黑格尔的实践哲学(法哲学)可以说是理性主义实践哲学的最完整、最系统的发展,它使这种实践哲学的思想范式几乎走到了理论的尽头。也就是说,在黑格尔那里,理性主义的实践哲学几乎已经穷尽了用终极性真理在自身内部构造全部实践哲学理论的可能性。如果不突破这种理性主义的范式,实践哲学就不会有进一步的实质性的发展。而真正突破这个理论范式的正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理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可以称之为唯物主义实践哲学,其产生的标志就是他在1845年春写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此之前,马克思的确像阿尔都塞所说的那样,是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传统理性主义思维范式中,按照这个思维范式的问题框架(总问题)提出并解决由这个问题框架衍生出来的问题。
演讲结束后,阎孟伟老师与在场的老师、同学们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场同学、老师们收获颇丰,讲坛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4、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41期综述
2021年3月29日下午,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41期在锡昌堂420课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坛的主讲人为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主持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天俊教授。本次讲坛的主题为“‘剧场隐喻’中被忽视的‘第三者’:马克思社会科学建构之关窍”。
王南湜教授指出,“剧场隐喻”中直接出现的是“剧作者”和“剧中人”,但却也隐含着作为“第三者”的“旁观者”的视角,故这一隐喻中的三重视角及其间的关系便可用来考察马克思辩证法与康德、黑格尔辩证法之异同及其超越之处。其超越之处便在于马克思一方面超越了黑格尔的无限主体,而立足于人的有限性阐明了“剧中人”如何亦是“剧作者”,另一方面则借助黑格尔之能动性辩证法重构了康德哲学的有限的“旁观者”视角,实现了“旁观者”与作为“行动者”的“剧作者”及“剧中人”的统一,从而也就解决了有效地改造世界何以可能之问题。从这一“旁观者”视角的重构所理解的马克思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辩证法,对于正在急切进行中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无疑是有着典范性意义的。
演讲结束后,王南湜教授与在场的老师、同学们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场的老师、同学们收获颇丰。
三、主办全国第四届实践哲学中文论坛
第四届实践哲学中文论坛于2021年3月27—28日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简称“马哲所”)和中山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广东哲学学会、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与广东伦理学学会协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全国5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哲学研究》《道德与文明》《天津社会科学》《江海学刊》《东南学术》《伦理学研究》《学术研究》《浙江学刊》《社会科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出版社等学术机构的12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本届论坛旨在推动中文学界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关系这个实践哲学的重点研究领域实现突破。论坛共收到论文120余篇,入选86篇。
开幕式由中山大学马哲所副所长马天俊教授主持,中山大学马哲所所长李萍教授致辞,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教授作会议说明。李萍教授感谢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们一直以来对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哲所和实践哲学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并介绍了系、所和中心的基本情况。徐长福教授解释了实践哲学中文论坛的口号“求必要之同,存充分之异”,介绍了本届论坛的筹备情况和具体安排,特别说明了以“黑格尔实践哲学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关系”作为本届论坛主题的缘由:他把自己新近完成的书稿《马克思的句法革命与宪法革命——〈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作为砖抛向学界,以期起到引玉的作用。
3月27日上午的大会发言分两组,两组发言紧扣“黑格尔实践哲学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回应这个主题。在第一组里,王南湜教授探讨了建构一种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可能方式;吴晓明教授讨论马克思辩证法的“实在主体”;何萍教授对比黑格尔的否定概念与马克思的否定概念;樊和平教授提出伦理道德的“形态”理念与“形态学”理论;郑永流教授反思实践哲学与实践理论的关系;马天俊教授通过有机体隐喻问题反思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非批判性。在第二组里,段忠桥教授比较政治哲学、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唯物史观之间的关系;阎孟伟教授从实践哲学的两个维度看黑格尔实践哲学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区别;姚大志教授探析了两种实践概念;萧诗美教授讨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法哲学主题;葛洪义教授分析实践对法律、国家的概念及其联系的三重规定;陈立新教授就如何对待黑格尔辩证法进行反思。
在3月27日下午103主会场的两组发言里,邹诗鹏教授以行动与实践为切入点重新探讨赫斯与马克思思想形成关系;杨学功教授阐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夏莹教授分析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的研究进路与方法论问题;李佃来教授讨论现代国家观的历史嬗变与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构建;吴猛教授分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表现”问题;王金林教授在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语境下反思现代社会的贫困问题;文兵教授分析从早期到后期马克思的异化观;尹树广教授指出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扩充及其意义;韩志伟教授讨论马克思的“现实”概念;罗骞教授探讨了作为性质和路向的实践哲学概念;李志教授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一种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参照系的阐释方案。
在3月27日下午801主会场的两组发言里,韩立新教授指出市民社会之于国家现代性的决定性意义;程广云教授讨论社会主义与国家主义;张双利教授重思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黄其洪教授探索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法治向度及其当代启示;朱学平教授分析马克思、黑格尔如何论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刘敬东教授从自然、自由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黑格尔和马克思如何论述东方社会;汪行福教授讨论《法哲学原理》的当代意义;刘怀玉教授从三方面阐发黑格尔法哲学与马克思哲学革命之关系;许斗斗教授讨论黑格尔的“实践精神”及其当代启示;应奇教授分析黑格尔的“和解”概念与古今之争问题;向玉乔教授探索黑格尔的实践辩证法思想。3月27日晚上,“实践哲学中文论坛创办十周年座谈会”在515会议室举行,有20余人参加。座谈会首先介绍了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的创立、人员构成、学术活动与出版物等,并回顾了前三届实践哲学中文论坛的情况。其后,座谈会主要围绕《马克思的句法革命与宪法革命》这一书稿以及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的后续发展进行讨论。
3月28日上午和下午各设三个分会场,共有12个讨论组,有40余位老师和8位博士生发言,发言所涉及的主题包括黑格尔的客观精神哲学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与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的法权理论与马克思的法权学说、黑格尔的道德伦理学说与马克思的道德伦理学说、黑格尔的家庭理论与马克思的家庭思想、黑格尔的社会理论与马克思的社会理论、黑格尔的国家理论与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以及其他视角下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关系。
会议闭幕式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助理谭群玉教授主持,徐长福教授在会议总结中再次强调了“求必要之同,存充分之异”在本次会议中的体现,并以汽车的刹车系统和油门系统来比喻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的关系。李萍教授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本次会议的学术价值,并代表主办单位向所有与会者和工作人员表示了感谢!
四、项目管理
1、龙霞副教授主持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共建项目“哈贝马斯政治哲学与康德政治哲学关系研究”顺利结项,结项等级合格,证书号GHGJ202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