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哲学讨论班第10期
2019年12月11日下午,第10期异质性哲学研讨班在锡昌堂420室如期进行。本期研讨班共研读了四篇论文,它们都来自徐长福教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化探索》一书。
施娜领读的是“马克思的宗教观及其当代省思——为2005年两岸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而作”一文。该文首先将马克思的宗教观的主要内容有逻辑地提炼出来,接着,文章揭示了马克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他的宗教观,也就是说,马克思提出他的宗教观是针对当时社会上的什么现象,他要解决什么问题。最后,文章得出结论认为,因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并不具有普遍性,他所针对的问题也不仅是宗教问题本身,所以马克思的宗教观必然带有不纯粹性。不管是马克思用以批判宗教的理论前提,还是他所采用的批判的方法,都有失偏颇。同学们讨论的问题是:宗教内部是否也有一些不可还原为政治的一些东西?
罗丽芳领读的是“论恩格斯关于哲学终结的思想”一文。该文尝试系统阐释恩格斯关于哲学终结的思想,并顺带探讨这一思想跟马克思本人的做法、跟后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进、跟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走向的基本关系,并希望由此可以开启一个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视角。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视阈应是开放的、无限的和异质性的,突出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不必以遮蔽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代价,反过来,重视马克思的思想也不必以轻视恩格斯的思想为代价。同学们讨论的问题有:应该用什么来取代哲学,使我们能够认识世界?
刘畅领读的是“求解‘柯尔施问题’——论马克思学说跟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一文。在本文中,文章首先梳理了在西方思想史上,“哲学”和“科学”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发生了什么变化,直至现代人们又是在何意义上使用“哲学”、“科学”概念的。其次,文章分析了马克思思想中有哪些不同的成分。最后,文章得出的结论是,马克思的学说中本来就既有哲学的成分,也有科学的成分,马克思把自己的学说自诩为“科学”的做法是有一定问题的。同学们讨论的问题有:西方传统的、古希腊的求真的知识观,为何一定会导致对语言、数学、逻辑的注重?
饶琳领读的是“认知先于修辞——马克思和恩格斯意识形态观的核心原则”一文,文章强调的主旨是,认知先于修辞。文章梳理了该主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源发意识形态观点中的展现,以及这一核心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探索以及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上的重要意义。首先,关于认知先于修辞的一个基本认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问题,存在着一个从“认知先于修辞”向“修辞先于认知”的这样一个转变。在前一个原则之下,理论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揭露真理、发现真理,修辞服从认知的需要;后一个原则则是以语言的修辞为核心,理论成为工具性的和服务性的,一切理论都成为意识形态,理论失去了认知真理的功能。同学们讨论的问题是,是否所有普遍的符号意识都是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