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哲学讨论班第9期
2019年10月16日下午,第9期异质性哲学讨论班在锡昌堂420室如期进行。本期讨论班由凌菲霞主持,共研读了三篇论文,它们均来自徐长福教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化探索》一书。
范琳莉领读的是“重新理解马克思人论的四个命题——一种反思性的探讨”一文。文章反思性地探索了四条命题:“人是人的最高本质”、“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引导同学们去批判、去审视旧问题,从中得到新的认识,逐渐抛弃只是迷信、去信仰的做法,学会独立思考。同学们讨论的问题是:到底利己心,妒忌心,占有欲,攻击性是人的问题属性吗?
陈煌辉领读的是“‘旧人’的终结和‘新人’的诞生——论马克思对人的价值形象的设计”一文。在文章的开头,徐老师先对人的理论研究进行了一个总体性反思。关于人的问题涉及人的应然性状态和人的实然性状态,其中前者较后者而言具有逻辑和价值上的双重优先性,亦即,应然性状态为观察和评价实然性状态提供视角依据和价值尺度。文章的思路是通过“旧人”的终结和“新人”的诞生两个部分,分别探讨对于马克思而言,人不应该是什么样的和应该是什么样的。文章提出,马克思认为,人不应该是专制制度下的动物,人不应该是宗教的信仰者,人不应该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异化的人,人不应该是任何形式的片面的人。同学们讨论的问题有:关于人的价值形象的设计的诸命题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在马克思后期的理论里还有人的维度吗?
杨海崎领读的是“本质主义的反叛与复归——论马克思人论的思维方式”一文。在本文中,徐老师围绕着马克思人论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的演变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梳理,总的表现为:当马克思对黑格尔进行反叛时,其明显倾向是反本质主义的;而当他建构自己关于人的理论体系时,他又回归到了本质主义的道路上。同学们讨论的问题有:马克思为什么厌恶本质主义?如何看待哲学家个人的情感倾向对其理论观点的影响问题?这会对其理论产生破坏吗?徐老师写的这篇文章是本质主义的还是非本质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