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哲学讨论班第8期
2019年9月11日下午,第8期异质性哲学讨论班在锡昌堂420室如期开班。在讨论班上,先由领读者领读文本,再由在场所有人提出问题一起讨论。本期讨论班由凌菲霞主持,共研读了四篇论文,它们均来自徐长福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化探索》一书。
范琳莉领读的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化探索》一书的前言。前言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解释了何为“唯有马克思”和“没有马克思”。第二部分作者简介了马克思或者说马克思主义之于我们的意义。第三部分作者从现实与历史出发,告诉大家实际上“唯有马克思”与“没有马克思”的状态自马克思主义诞生那天起从未出现过,这个世界人处于由新旧思想所分有的状态之下。我们人类不仅要承认思想世界的纷繁,更要明白其后需要完成的工作才行:一方面给每一种既有的思想理论厘定其适用的领域和限度,另一方面要给新的思想生产提供具有自我限定的思维程序。同学们讨论的问题有: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与界限之间的张力为何?如何在实践中为每一种既有的思想理论厘定适用的领域?
庄素红领读的是“本文与解释——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的学术规范”一文。文章从现实中的这样一个现实中困惑出发,即“教坛上由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和论坛上由多数学者所解释的马克思主义差异日大”,由此引出了“如何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如何解释更加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的问题,通过展示现行教科书的本文背景,继而追溯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及其解释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做了大量考据工作,说明现行教科书的学术失范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阐述了解释本文的基本学术规范,即“学院派解释的非教科书化和教科书解释的文献技术化”。同学们对“学院派的解释虽然不应当去争论谁的解释更符合文本,必须去争论谁的解释更符合现实生活的需要”这一句话存在困惑:如何理解这个标准是要符合现实生活的需要?能否举出实际例子?
罗丽芳领读的是“以马克思的学术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致汉语马克思的第二个世纪”一文。文章从马克思个人对学术的严谨性来启发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中的一员应该学习的做学问态度。马克思博览群书,认真摘录,以求真为己任,这都是值得学习的。同学们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不讨论恩格斯、列宁的学术精神?马克思的这种学术精神与马克思的具体思想内容是否关联?斯宾诺莎也有类似的学术精神,但他的思想与马克思的思想非常不同。
饶琳领读的是“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向何处去?”一文。文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解读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趋势,即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逐渐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个性化理解,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取向和学术取向开始分流。第二部分进一步就学术取向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一是走向与其他学术领域的深度关联;其二是走向与国际论坛的积极互动;其三是走向观点独立的反思性探讨;最后,走向学理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同学们讨论的问题是:理论与宣传的相对分离但又无法绝对分离,宣传也需要理论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