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哲学讨论班第6期
异质性哲学讨论班第6期于2019年5月29日在中山大学锡昌堂420举行,由杨兴升领读《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僭越与划界》第五章《理论思维的僭越(下)》,周宏胤主持,叶甲斌评论。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理论思维的第二重僭越,即从认知实体到筹划实体的僭越。文章首先揭示了理论思维的传统自我意识状况,以说明理论思维与工程设计之间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理论思维在人文社会工程设计上的误用及其后果。由于理论思维在人类认识史上长期一统天下,人们对它形成了一套完整却错误的观念,即理论思维能够并且应该一以贯之地展开虚体认识、实体认识和工程筹划,从而包办人类认识世界的全部任务。但是,若从工程设计本身的特点去看待它,理论思维的问题就会更加暴露。工程设计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价值当事人的特定需要为出发点,以本原虚体和邻近虚体为依据,以工程主体的本原需要和邻近需要的关系、各种相互客体的本原属性和邻近属性的关系、本原客体和邻近客体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之间的关系等为对象,以工程实体的完形为归宿。当理论思维用于认知虚体的时候是正当的和必要的,当它僭越于实体认知和工程设计的时候则犯了本质主义的错误。用理论思维设计人文社会工程的实质就是工程价值内涵的应然化与无矛盾化。由于人文社会工程缺乏物质形态工程那样的免疫力,只有当理论思维所设计的工程彻底失败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弊端才暴露无遗。用理论思维设计人文社会工程的观念后果,就是应然化和无矛盾化、但不可实施的工程,就是乌托邦工程。人文工程之最典型者就是人格工程,社会工程之最重要者就是制度工程。用理论思维设计的人格工程为乌托邦人格,以之设计的制度工程为乌托邦制度。用理论思维设计人文社会工程的操作后果,就是将每个人变成某个特定本质的化身,就是人的完形的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