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哲学讨论班第4期
2019年3月15日下午,异质性哲学讨论班第4期在中山大学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期由叶甲斌领读《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僭越与划界》(修订本)(下文简称为《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第三章《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概述》,覃万历博士主持,周宏胤评论。
第三章是该书承上启下的一章。第二章揭示了从工程论视角得到的虚体和实体二者相生的本体论图景,在此基础上第三章阐述对应的认识论图景:从对象世界存在虚体和实体推论出思维世界有虚体思维和实体思维这两种可能的思维方式。虚体思维是将属性联结成道理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讲理的思维方式,其特征是力求逻辑自洽、规避自相矛盾。实体思维是实体的存在状态所必然要求的一类思维方式,其根本特征是对各种逻辑推知的属性进行非推导的复合。简言之,从思维方式出发到规定出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需要三步。首先,以对象世界的结构(虚体-实体),即客体规定性为标准,将思维方式区分为虚体思维和实体思维。然后以人的实际需要(认知-筹划),即主体规定性为标准,进一步区分可得到认知型虚体思维、认知型实体思维和筹划型实体思维。依据现实性程度的不同,上述思维方式还可以区分出日常和专业两个层次。最终,专业层次的认知型虚体思维即为理论思维,专业层次的筹划型实体思维即为工程思维。由此,这两个关键概念在本书中首次得到指认和界定。本章余下部分接续论述了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的一般规定和相互关系。
在叶甲斌的领读过程中,大家就本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展开了讨论。讨论主要围绕着两个主题展开。第一个主题是实体思维中统观的含义。胡志刚副教授探讨了统观与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统觉概念的可能联系。徐长福教授指出,统观概念旨在说明实体思维的道理,它与康德哲学中统觉概念的含义基本一致。在异质性哲学的指谓分析法中,统观的机能是使用主词的能力,与《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对统观的界定有所不同。第二,是否存在筹划型虚体思维的问题。从思维方式规定出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的推论中加入主体规定性(认知-筹划),加上实体-虚体的区分,逻辑上可得出认知型虚体思维、筹划型虚体思维、认知型实体思维和筹划型实体思维这四种思维方式。然而,根据书中的论述,虚体(道理、规律)只可以认识,不可以改造,因此,筹划型虚体思维是不存在的。很多同学对此感到困惑。在他们看来,提出一套学说、论证一些理论等提法似乎暗示了存在着某种筹划型虚体思维。在叶甲斌看来,问题的纽结在于怎么理解“存在着某种筹划型虚体思维”中的“筹划”、“虚体”和“存在”。“筹划”是只限于揭示道理,还是为了其他目的有意编造?“虚体”是事物的属性之间必然联系而构成的理,还是更低层次上包含修辞成分的论?“存在”是指事实上存在,还是逻辑上存在,抑或应该存在?按《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的界定,虚体是理,其中的必然联系只能被揭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退一步讲,即便揭示道理的方式无论如何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最终追溯到主观的态度来加以辨认:到底有没有把试图揭示的道理当作客观规律。实际上,该书的第六章《工程思维的僭越》对筹划虚体思维的问题作了更详细的阐释。因此,与其说本次讨论的主要意义在于解决了一些理解上的困惑,毋宁说提供了继续思考本书的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