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读书会第6期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2-02

  2017年10月12日下午,“实践哲学读书会”第6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次读书会领读人是刘晓雷同学,共有20人左右参与,阅读的文本是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的第二章:功利主义。

  金里卡从功利主义的两条吸引力开始探讨,第一条吸引力即致力于增进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的善;第二条吸引力即其后果论。功利主义的这两条吸引力在于其符合人类的两个直觉,即人的福祉是重要的和道德规则须依其对人的福祉之后果加以检验。据此,金里卡认为功利主义可以分为如何解释人的福祉或效用以及同等重视每个人的福利的效用最大化要求两个部分。

  金里卡介绍了界定效用的四种方式,即享乐主义、非享乐主义的心理状态、偏好的满足和有理据的偏好。享乐主义认为快乐是人的首要利益(good),仅有快乐才是目的,其他利益皆是实现这一利益的手段。这种解释遭到了诺齐克强有力的反驳。诺齐克设想人被放进一架能够给其带来快乐的机器之中,如果只有快乐才是目的,那么最好的生活就将是在机器中度过一生。这显然违背常理。同时,诺齐克设想的“体验机器”也对效用是非享乐主义的心理状态构成了诘难。按照效用的第三种界定,增加人们的效用即满足其偏好。此一界定的问题在于人们所偏好的不一定是实际上最有价值的。效用是有理据的偏好,这看似逻辑最严密,但一方面人们很难确定哪种偏好是有理据的,另一方面,不同的有理据偏好之间也存在不可通约和难于计算的困难。

  在假设能够对效用形成一致解释的前提下,金里卡剖析了功利主义的后果论。首先,如果把功利主义视为一种综合决策程序,效用主体在计算其行为的各种可能性所带来的不同总效用,从而决定其行为时,将会带来两个问题。第一,这可能违背某种特殊关系,如借贷关系——它要求欠债还钱,而不论借贷者把钱用于其他方面是否能产生超过归还欠款的效用。 第二,这可能意味着某些不正当偏好会被纳入到计算当中——如白人因种族歧视而不希望黑人成为自己的邻居。对此,规则功利主义的辩护是,功利主义不是用于指导人们的某些具体行为,而是支持最好的规则。对此,金里卡分析认为,规则功利主义的辩护是不成功的。他指出,想要证明功利主义的正当标准更具优越性还需更多的理由。

  金里卡给出了证明功利主义正当标准优越性的两条主要理由。其一,对各种利益平等考虑。问题在于,如此一来功利主义所持守的效用最大化就成了“平等待人”这一标准派生出来的副产品。其二,目的论的功利主义。按照这一阐释,“平等待人”并不是优先原则,它只因是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途径才受到重视。但是这可能导致每个人的效用都降低了,而总效用却得以提高了这种令人难以接受的结果。在这两种相互独立和冲突的阐释路径中,金里卡更加倾向于前一种,即平等待人原则优先。尽管平等待人原则可以是优先于目的论的原则,但金里卡的阐释却有曲解功利主义之嫌。按照这一原则,金里卡将功利主义视为了一种不恰当的平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