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读书会第2期
2017年3月21日晚上,2017年“实践哲学读书会”第2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次读书会的领读人是邓伟生博士,有20多人参与。本次阅读的论文是库比特(Geoffrey Cupit)的《平等的基础》(The Basis of Equality)。与威廉斯的《平等的观念》相比,《平等的基础》虽没有那么经典和重要,但它是一篇很标准(standard)的论文。它的主题和范围明确,逻辑论证非常清楚,有层次感。在注释方面,本文也非常详实,把一些与主题不是直接相干的议题放在注释里讨论。这些都值得同学写作论文时借鉴。
邓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这篇论文本身的结构、论证思路和观点。这篇论文从正义与平等的关系入手来讨论正义所要求的平等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正义要求这些平等?对此,有肯定性回应(positive response)和否定性回应(negative response)两个方面。该文主要讨论的是肯定性回应,即“存在一种一般要求,即把人看作平等的来对待(treat people as equals)”。邓老师强调,“把人看作平等的来对待”不同于“相同对待”(treating equally),该文主要讨论的是前者,而非后者。在作者看来,肯定性回应又包含两个进路。第一个进路是,从“我们是平等的”(we are equal)得出我们要把人看作平等的来对待。近代以来,大多数思想家所采取的正是这种进路。作者讨论了六种可能的阐释,并一一否决,并且认为,这种进路最终能成功的几率很小。这是该文第二部分的内容。第二种进路是从“我们是个体”(we are individuals)得出上述要求。这是作者的创新之处,也是自认为能够成功的进路。对此的论证构成该文第三部分的内容。
在讲解过程中,邓老师对该文的论证提出了一些质疑。比如在第二部分,作者对从“自我”(self)概念来论证平等这条径路进行了批评。但邓老师强调,作者的批评可能存在问题,因为自由主义不一定需要接受作者所说的那种对自我的理解,并且自由主义者也不需要承认作者的下述推断,即从每个人的“自我”是平等的肯定会推出比如“曼德拉和希特勒是平等的”。对于第三部分,邓老师强调,作者的论证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色彩和义务论立场,有些论证也很值得推敲。
在讲解之后,与会师生围绕该文作了非常热烈的讨论,其中争论最多的是作者在第三部分中的论证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