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哲学研讨会第1届
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徐长福在其新著《拯救实践》第一卷中所系统性地阐发的一套原创性的哲学理论——异质性哲学,已得到学界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为了扩大这项学术成果的影响力,也为了促使有兴趣的同仁,特别是青年学者参与这条新的理论进路的开掘与拓展,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办)、肇庆学院和肇庆市哲学学会(协办)于2012年12月22-23日在肇庆市召开了“第一届异质性哲学研讨会”。来自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的三十余名学者,以及重庆出版集团、《哲学动态》、《学术研究》、《求是学刊》和《教学与研究》等媒体和科研单位参与了会议。
会议围绕着中山大学徐长福教授的新著《拯救实践》第一卷的相关内容进行热烈地讨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萧诗美教授指出,《拯救实践》所阐释的一整套异质性哲学原理其创新性和意义体现在问题、方法和理论上,它既具有批判的意义,又具有拯救的意义。异质性哲学最可贵之处是把同质性和异质性的抗争关系放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来把捏,因而拒斥同质性、捍卫异质性,最终目的是解放直观和拯救实践。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的马天俊教授认为,《拯救实践》中所阐发的异质性哲学有自己时代性的问题意识、独创性的概念工具、针对性的学理脉络,以及担当性的现实关切。并指出,关于异质性哲学的学术讨论将成为其生成史的一部分,也将是其思想史效应的一个原始的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强乃社副编审指出,后教科书时代的哲学研究都是哲学重建话语努力的尝试,异质性哲学研究是从实践哲学路径做出努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一定意义上,异质性哲学研究可以被看作实践哲学的新路径。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韩志伟教授从异质性哲学视角考察了康德的实践哲学。他指出,康德先验哲学中关于直观与概念的区分是理解其实践哲学异质性问题的前提,基于这个前提,人类无法认识作为实践根据的自由因,只能反思作为实践形式的道德律,进而在实践哲学中通过道德律展现在先验哲学中拯救出来的自由。但是,作为人类道德实践领域的最高理想类型的道德律,也仅仅是人类不断开放的实践领域中的一种自由类型,其中的异质性问题需凝神思索。
肇庆学院政法学院院长黎玉琴教授总结道:本次会议充分体现了哲学的批判精神和异质性哲学的包容性,这或许预示着异质性哲学在未来真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哲学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