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哲学对话第1场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2-02

  2018年11月30日,本所和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举办了新策划的学术活动“异质性哲学对话”第1场。本场对话的嘉宾是徐长福教授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高申春教授,徐长福教授的报告主题是《直观认识与符号认识》,高申春教授的报告主题是《“感性直观”确定性的迷信及其消解》。本场对话由中心成员王兴赛博士主持。

  在“对话”正式开始之前,王兴赛首先讲述了“异质性哲学对话”活动的由来以及具体的环节。“异质性哲学对话”是实践哲学研究中心的一个新的学术活动。自2011年成立以来,中心所开展的各种学术活动和出版物切切实实地整合了校内乃至全国实践哲学研究的力量,为相关研究者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平台。但实践哲学是一个包含各种流派、各种理论的称号,实践哲学中心也由此是一个大平台,使得它很难聚焦在某一固定的主题上,比如徐老师的异质性哲学理论,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对异质性哲学的推进。鉴于此,徐长福教授计划在保留实践哲学中心既有的学术活动基础上,新开展几项以“异质性哲学”为名称的活动,主要包括:如“异质性哲学对话”、“异质性哲学工作坊”和“异质性哲学讨论班”等——还包括之前已召开了6届的“异质性哲学研讨会”。这样就构成了以“异质性哲学”为中心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构想主要是徐长福教授在第6届“异质性哲学研讨会”上提出的,并得到了与会的中心成员的积极响应。根据我们的设想,异质性对话是一个以批判与交锋为基调的高端讲座形式,我们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就异质性哲学问题与徐长福教授展开批评与讨论。之所以提出这种形式,一方面是有感于国内学界缺少真正严格的、有建设性的批评,另一方面也基于徐老师自身的紧迫感。昨晚我们也做了第一期的“异质性哲学讨论班”,主要以在校同学阅读徐老师的相关著作为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还会进行“异质性哲学工作坊”等活动。

  本场“对话”的主题是“直观”,这也是异质性哲学的重要话题。异质性哲学是徐长福教授在一系列论文和著作(尤其是其《拯救实践》(第一卷))中提出来的一套原创性的哲学理论,它首先区分自然直观和符合指谓,然后对于符号指谓,它强调了两种异质性:指谓异质性和述谓异质性,这两种异质性普遍存在于符号指谓的各个阶次。针对这两种异质性,徐长福教授相应提出了指谓不比原则和异谓不比原则,这些规范原则综合起来就构成异类不比法则,即异质性规律,徐老师名为“范畴律”,其主旨是:由于分属异质范畴的词语之间不可通约,因而其相互结合只能靠直观认定而不能靠逻辑推定。从这几句概括中,我们就能发现直观在异质性哲学的重要地位,在某些方面,它既是起点,又是检验标准,也是落实所在。但直观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具有非常不同(有时甚至相对的)的地位,如徐长福教授在《拯救实践》中所讨论过的柏拉图、休谟、康德、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相关理论——今晚的第50期“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也以直观为核心,主要讨论的是康德哲学中直观与概念的异质性问题。可以说,直观是每位真正的哲学家都必然要处理的范畴之一。高申春教授最近专注于对卡西尔哲学的研究,对直观的理解与徐长福教授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是正好相反的。本场对话以直观为主题正是希望能就异质性哲学中的直观问题展开富有建设性意义的讨论。

  本场“对话”主要分为三个环节:(1)徐长福教授先做报告,然后高申春教授评论,徐长福教授回应;(2)高申春教授做报告,徐长福教授评论,高申春教授回;(3)现场讨论。

  徐长福教授的报告是其《异质性哲学要义》的第二章的内容,此处不详述,仅转述大意。徐长福教授指出,异质性哲学的主旨在于从学理上解释认识与实践的反差,尤其是理论性认识与实践的反差。该反差是指,一些对实践的预先认识,尤其是理论性认识,跟实践的实际后果明显不一致。要解释这种反差,必须考察认识的机制,看看何种认识或认识在何种情况下比较可靠,何种认识或认识在何种情况下比较成问题,以及实践跟认识相比有哪些特点,认识在实践中如期实现的自身条件有哪些,缺失这些条件可能导致哪些后果。认识的机制很复杂,需要先考察认识的基本结构,把直观认识与符号认识作为该结构的两个层面,把直观认识作为比较可靠的区域,把符号认识作为比较成问题的区域,把他们之间的异质性确定为基础异质性,为异质性哲学进一步分析符号认识的机制和问题铺设一段小路。

  高申春教授在报告中首先对报告的主题做了解释。“感性直观确定性的迷信及其消解”是指,不能把感性直观作为认识论的前提。确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好像你不得不相信对象的存在。对它的认识,最直接最可靠的方式就是直观掌握,所以符号认识要以直观认识为基础。但是对于这个直观认识,如果我们在类似卡西尔所揭示的人类学哲学这样一个宏观的历史维度中来看的话,那么,它对认识的基础地位就必须要被消解掉。在这个意义上,“感性直观确定性的迷信”是指,只是对于已经存在的、现实的人而言,好像你不得不接受和相信感性直观,但是,如果我们在还原的道路上回溯人类历史至第一个“对象”在“意识”中兴起的条件或前提,那么,在这里,这种确定性自然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所以它对我们来说就是迷信。对这种迷信的消解当然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高申春教授在报告中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感性直观及其确定性的含义;对感性直观确定性的信仰是对象化思维的本质特征,乃至于甚至可以说是人的存在的前提;对感性直观及其确定性的消解。高教授强调,长福教授的研究旨趣是实践指向的,他的思考主要是认识论的。在认识论水平上,长福教授的文本似乎表达出首先确认对象存在的态度,所以强调符号认识以直观认识为基础,所以,作为对话,高教授要讲的,主要以对“对象”和“符号”的理解为核心加以展开。

  高申春教授报告的大意如下,详细内容我们将根据录音整理加工并发表在《实践哲学评论》第四辑中。在传统的哲学思维中,“感性直观”的“内容”是“反思”的目光的极限而难以穿透,并因而普遍被认为是绝对地、明证地“确定”的。这种“确定性”与传统哲学的“对象化”思维方式紧密相关、互为因果。以对“对象”的还原或消解为方法论特征的当代哲学的各种“主观主义”思维动向,如胡塞尔的现象学、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特别是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不甚自觉地)通过将这种方法论在逻辑上彻底化,得以揭示,“意识”的最源初的“内容”,原来是(作为人类生命基质的动物的)生命的自在地兴亡更迭的流变过程,从而穿透“感性直观”并消解关于它的“确定性”的迷信。例如,通过布伦塔诺的论证和卡西尔的解释,连“心理内容”作为感觉资料的“自在存在”也被消解了,被消解为源初的意义意向实现它自己的“符号”或“工具”,因而它的存在不是“自在”的,而是“次生”的,因服务于意义意向的自我实现才获得它的“存在”。

  徐长福教授和高申春教授报告结束后,两人按照既定规则进行评论和回应,并与现场与会人员进行了充分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