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20年第三季度工作简报
一、科研成果
(一)发表论文13篇
1、李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公私观及其现代辨析 载《现代哲学》2020年第5期
【摘要】:公私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公私含义演化及观念生成的逻辑奠定了传统伦理中“贵公”的价值观,它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伦理气质。历史地分析公、私概念内涵及其主体关系的演变,客观地揭示传统公私观念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意涵,是传统公私观现代价值辨析的理论前提。传统公私观念的形成有两个基本载体,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共同体之公的伦理观念载体,二是认识论意义上天下为公的道德观念载体。这两个载体构成传统公私观的伦理本质,形成存在的实然与道德的应然之间的张力。传统公私观的现代困境恰恰在于混淆了两个基本载体,使得“公私”无法各安其位,进而出现公私伦理失序和道德失守。澄清之解,可以从借鉴义利和解之道以及对分殊公私的伦理与道德之理,从根本上使公私回归伦理本性。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思想史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至上价值研究”(20AZD004)
2、李萍:中国伦理学的危机与生机 载《江海学刊》2020年第4期
【摘要】:中国伦理学70年的发展记录了新中国走过的极不平凡而又充满魅力的历程,深刻地昭示着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崛起。如果说伦理道德发展史就是民族精神发展史,中国伦理学的危机与生机就意味着伦理学发展的挑战与希望。
此文是在《江海学刊》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战略(专题版)中发表的论文。
3、李萍:中国共产党文化治理方略的历史探索 载《广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
【摘要】:文化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推进文化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需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文化治理方略的历史进程。历届党代会报告记载着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问题的认识与实践,以此为红线,将中国共产党建党近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额文化治理探索经历了三大历史转向:从“文化翻身”到“文化改造”;从“文化建设”到“文化改革”;从“文化兴国”到'文化强国"。对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文化治理方略进行历史考察,进一步展现中国共产党“文化治理”能力建设的历程,能够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规律研究提供学术支持。
该文是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思想史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至上价值研究”( 项目号20AZD0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 项目号15JJD710010) 的阶段性成果。
4、徐俊忠:“研究阐释好”新时代重大理论:何以可能? 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年第6期
【摘要】:“研究阐述好”新时代重大理论,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人参与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应有使命。完成这一使命,学者必须持有坚定不移的正确价值立场,并努力拥有多元复合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复合的经验结构,坚持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自觉对接和密切互动。同时,还要不断反思背时落后的学术思想,努力推动不合时宜的学术规制与学术管理制度的改革。
此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与农村社会发展”(18JJD710007)阶段性成果。
5、吴重庆:“同乡同业”:“社会经济”或“低端全国化”? 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摘要】:同乡同业是指同一区域的人群依托乡土社会网络,以非正规经济活动的方式,在乡土社会之外从事相同行业或属于同一产业链的经济活动 同乡同业的出现与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生计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有关 同乡同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种形式,体现了经济与社会的互嵌互动 本文以莆田沿海平原山区的区域差异为例,说明经济与社会能否相互嵌入,取决于一定规模人群在适当时机选择适当行业的经济活动能否借助传统社会网络 不过,随着资本在经济领域的不断扩张,今天的同乡同业已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去技术化与标准化品牌化垄断化,高可替代性与打工化,产业链缩短,价值链社会分层等特点,正逐渐趋向低端全国化 研究同乡同业是落实区域研究 丰富中国研究的重要切口。
此文是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从农民合作入手构建以乡村为主体的新型发展模式”18vsj019 的阶段性成果。
6、凌菲霞:有效的全球化与无效的全球治理新冠疫情背景下的西方学者的新思考,载《东北亚论坛》2020年第5期
【摘要】:新冠病毒在全球快速传播并造成巨大破坏的事实引发西方关于全球化的激烈辩论。虽然新冠病毒作为无国界疾病被视为全球化的负面作用,但是西方大多数评论都没有停留在将疫情失控直接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的层面上,而是分析出疫情失控背后一些国家决策不当和国际组织治理失灵的根本原因,并在公众沉浸于全球供应链崩溃、医疗短缺及其对国家主权的威胁的错愕乃至恐慌中指出经济全球化不会与国家经济自主能力、抗疫能力乃至国家主权形成冲突,反而是增强了这些能力和国家主权,从而有力地为经济全球化辩护。同时,西方尤其强调经济全球化的巨大规模及其带来的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治理水平的不匹配,有效
全球治理的缺位无法巩固和保障经济全球化的成果,当前国际组织的治理失灵、反多边主义的兴起都不利于全球的抗疫行动,无法使全世界共同战胜新冠病毒等全球性难题。要使全世界成功走出疫情的阴霾并以良好的准备状态应对未来的全球性挑战,则迫切需要实现有效的全球治理。
此文是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6JJD71001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7批面上资助项目(2020M673034);2020年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培育项目(20wkpy102)
7、李捷 :二战前瑞典社民党福利制度思想 载《学术研究》2020年第6期
【摘要】: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瑞典社民党在意识形态上,主张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具体政策上,着力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的政治改良和福利政策。这一点尤其体现于该党党纲中。随着“人民之家”设想的提出,瑞典社民党的执政理念转向了不触及所有制形式、注重二次分配的改良主义。随着维格福什和默达尔夫妇建立起以福利制度克服经济危机和人口危机的理论,瑞典社民党形成了以福利政策为中心、涉及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福利制度思想体系。这一体系以奉行温和与平等原则的“人民”理想和积极的社会福利态度为要旨,与二战后瑞典社民党的福利国家思想一脉相承。
本文是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5JJD710010)的阶段性成果。
8、张欢:《时代提升农民组织化路径:烟台再造集体例证》 载《重庆社会科学》 2020年第6期
【摘要】:当前小农户面临土地细碎化、公共品供给、农业技术推广等现实困境。 烟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实践,通过“自主探索+行政动员”的集体激活机制、“农民+集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发掘+培养”的带头人再生产机制,激活了村社集体的主体性,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建了农民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联。 由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组织优势与集体制度优势的基础上,不仅克服了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公共性难题,而且实现了农民与集体利益的双赢,紧密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以党支部引领、再造集体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路径。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与农村社会发展”(18JJD710007)阶段性成果。
9、魏宗鹏:类哲学的“种生命”隐喻 载《现代哲学》2020年第3期
【摘要】:在话语形态上,类哲学思想所阐述的超 生命 或类 生命 概念是靠通常的 生命 隐喻而成的,这早已有论者阐明 但这一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前提性阐释 从客观的话语形态看,类哲学的超生命或 类 生命由通常的 生命 隐喻而成,但通常的 生命 即 种生命 也是隐喻而成的在话语形态上,类哲学思想的阐述存在不同领域跨越的三种生命隐喻 如果说由生命概念隐喻而成的宇宙生命是类哲学的拱顶石,那么隐喻性质的 种生命 则是类哲学的基石。
10、邱丽:善治视域下的宅基地制度改革 载《现代哲学》2020年《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摘要】:江西余江的宅基地制度改革采用了国家与社会良性协同共治方式,是善治理念在乡村治理中的具体实践 在政府主导村庄主体民众参与的三位一体联合共治结构中,国家权威与社会权威联合机制政府公开与社会监督机制个体与整体的权责利相匹配机制社会表达与政府回应的制度化社会自治与政府治理的规范化,共同保证了宅基地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和法治性,从而实现了乡村善治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基本目标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协调是善治的本质特征,三位一体的治理组织主体和村民理事会的组织形式兼具理论与实践创新。
11、译文:统治、剥削和受苦[1]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与法律理论 英]科斯塔斯•杜兹纳 [英]尤尼•沃林顿/著 邱昭继 林展翰/编译[2] 载《现代哲学》2020年第5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仍然致力于减少各种形式的异化、压迫和统治。直到1980年代,一种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形式和一种自觉的法律理论开始汇合。柯林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法律》试图概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法律分析,修复被证明存在缺陷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框架。布坎南的《马克思与正义》分析了马克思与正义的关系。根据布坎南的观点,马克思将正义作为一个相对主义的概念,正义被赋予一种边际的、策略性的功能。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在地方、国家、国际层面去寻找一种新的社会安排形式,以便进一步调查为什么在一个明显能够减轻痛苦的世界中会有如此多的痛苦。
[1]本文是一篇针对休•柯林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法律》和艾伦•布坎南的《马克思与正义》的书评。原文标题为“Domination, Exploitation, and Suffering: Marxism and the Opening of Closed Systems”, 发表在American Bar Foundation Research Journal, Vol. 11, No. 4,Autumn, 1986, pp. 801-828.
[2]【作者简介】:科斯塔斯•杜兹纳(Costas Douzinas 1951-),希腊人,时任英国米德尔塞克斯理工学院讲师,现任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人文学院法学教授兼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批判法理学和权利理论;尤尼•沃林顿(Ronnie Warrington),时任英国米德尔塞克斯理工学院讲师。
【译者简介】:邱昭继,湖南浏阳人,法学博士,(西安 710063)西北政法大学教授;
林展翰,广东揭阳人,(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博士生。
补漏2019年度发表的科研论文
12、陈彦君:《农机赋能:集体化时期农民主体性的成长及其社会效应以山西汾阳贾家庄为例 》 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20年第2期全文转载
【摘要】通过梳理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这个模范村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史,并聚焦于农民主体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成长,可总结出农业机械所具有的赋能作用及其政治内涵 农业机械提高了劳动效率,在乡村社会中塑造了农业的现代化景象,并作为性别化劳动分工模式的关键因素发挥了解放妇女的重要作用,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激发主观能动性的动力,可见农机赋予了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身做主的能力农机的赋能作用内含丰富的政治实践意义,以土洋结合的方式将农民的成长与农机化的阶段性发展融为一体,以全国范围的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为农业机械化的开端,从而定下了以农民群众为发展主体的基调,使农业机械化具有明显的社会革命动员的特征 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50年代的现实国情,对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的辩证思考和对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 以农业机械化为切入点,可将农民个体与历史叙事相结合,探讨技术的意识形态作用,以全面理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众化的路径选择及其历史意义。
13、陈彦君: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地缘因素分析 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年第2期
【摘要】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相关研究历来是学术界关注和争议的一段历史,对这段运动的起始缘由、成败解析及深远影响的课题研究亦是历久弥新,但鲜有笔墨着重于分析全球视野下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地缘政治环境。不论在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时期,还是在初级合作社迅速扩大直至1956年提前进入高级合作社的阶段,中国农业合作化都有“不得不为”的外部动因。如今,从国际背景回溯这段历史,能更客观、全面地认识这场运动历史及其现实意义。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从农民合作入手构建以乡村为主体的新型发展模式”18VSJ019的阶段性成果。
(二)出版专著1部
徐长福:《走向实践智慧探寻实践哲学的新进路》 商务印书馆 2020年8月第一版
特别说明:这是一部以“实践智慧”为题旨的论文集,由16篇文章编纂而成。它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初版于2008年。本书纳入“中大哲学文库”,转由商务印书馆再版。
【摘要】本书不仅发掘了有关实践智慧的传统学理资源,而且阐述了何以要把走向实践智慧作为实践哲学的一条新进路。作者认为,理论和实践具有一种复杂的双向交织关系,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应当各地其所并相互为用。本书在最后把这种探讨定位为“元实践学”,把这套理论命名为“异质性哲学”。部分篇章属于“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关系”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资助。另有部分篇章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实践思想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关系”的阶段性成果。
二、学术交流
(一)徐俊忠教授团队外出学术交流及实地考察调研
2020年9月26日,徐俊忠教授带领团队成员胡天娇、李倩倩两名博士生参加由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在四川成都举办的“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理论研讨会暨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第27次年会。会上,徐俊忠教授做了题为“新中国的政治文明与道路自信”的发言,系统地分析和阐释了新中国的政治文明与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西方政治文明的不同,并强调其作为“人民政治”的独特意义。胡天娇做了题为“信任的政治:以新中国巡回医疗实践为例基于《人民日报》的考察”的发言。展现巡回医疗这一历史实践平衡地区间医疗资源的差异,勾连起城乡人民的情感的重要作用。
27日,参加由会务组组织的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红光社区、先锋村、战旗村等地的调研,参观学习抓党建、办产业促乡村振兴的经验。
2020.9.28, 徐俊忠教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讲“研究阐释好”新时代重大理论:何以可能”的学术报告。
27日-30日,为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与农村社会发展”(18JJD710007),徐俊忠教授带领团队成员胡天娇、李倩倩在咸阳市杨陵区王上村、咸阳市礼泉县白村、宝鸡市眉县等地调研当地农村产业链发展情况。
(二)吴重庆教授主讲“乡土中国”专题系列讲座,首讲《乡土中国及其变迁:在乡土中理解中国之一》
2020年9月19日上午,第787期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在明伦堂明德厅如期进行,中山大学吴重庆教授做客孔学堂,为“乡土中国”专题系列讲座带来首讲乡土中国及其变迁:在乡土中理解中国之一,来自省内外高校师生和市民近100人现场聆听了讲座。吴教授首先介绍了费孝通先生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概念,解释了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及运行特征。
(三)、徐长福教授参加全国“第一届实践哲学论坛”腾讯会议
2020年9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西方哲学史研究室和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与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暨《道德与文明》杂志社主办,社科大哲学院承办的“第一届实践哲学论坛”于2020年9月19-20日举行。本次论坛汇集老中青三代实践哲学研究学者,来自全国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6名学者参加。参会者围绕“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主题,就实践哲学领域的相关问题作了专题报告并展开深入讨论。近200名学者、学生旁听了论坛。论坛以线上形式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
本所徐长福教授在哲学论坛上作了第三场主旨报告,《论实践主词的问题域》。徐教授认为,真正有问题的实践主词是复数的、多人的而非单人的,强调了国内实践哲学研究应该对“活的实践”进行把握,关注当下社会复杂情况下的实践纠葛、提出新的研究模式。
三、项目管理
1、徐长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语言转向研究”(批准号13AZX003)顺利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证书号20202498。
2、朱亚坤助理教授申报的“中国共产党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科学运用和创新发展研究”项目, 获国家社科基金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的资助。批准号20BKS174 资助金额20万元。
3、凌菲霞博后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第67批面上资助二等,资助编号2020M673034。资助金额5万元。
4、王兴赛博后申报的“黑格尔早期实践哲学思想研究(1785-1800)”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的公示。
四、人才培养
1、2020年8月上旬,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陈荣煌,顺利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
2、2020年8月上旬,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周宏胤,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