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9年第二季度工作简报
一、科研成果
(一)发表论文
1、徐长福:直观认识与符号认识:异质性哲学引论,载《江海学刊》2019年第2期。
摘要:异质性哲学的主旨在于从学理上解释认识与实践的反差,尤其是理论性认识与实践的反差。该反差是指,一些对实践的预先认识,尤其是理论性认识,跟实践的实际后果明显不一致。要解释这种反差,必须考察认识的机制,看看何种认识或认识在何种情况下比较可靠,何种认识或认识在何种情况下比较成问题,以及实践跟认识相比有哪些特点,认识在实践中如期实现的自身条件有哪些,缺失这些条件可能导致哪些后果。认识的机制很复杂,需要先考察认识的基本结构,把直观认识与符号认识作为该结构的两个层面,把直观认识作为比较可靠的区域,把符号认识作为比较成问题的区域,把它们之间的异质性确定为基础异质性,为异质性哲学进一步分析符号认识的机制和问题铺设一小段引路。
2、陈长安:马克思手稿笔迹解读刍议——从编译局藏致科勒特信解读练习到中山大学藏致拉羽尔信解读实践,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9年第一辑(总第30辑)。
摘要:笔者以对编译局藏马克思致科勒特信解读练习及中山大学藏马克思致拉羽尔信等的解读实践为例,说明中国学者独立解读马克思原稿笔迹有必要,也有可能,其解读步骤主要有:树立信心,克服恐惧;从零开始,基本熟悉字母;掌握字母连写、略写等变化,结合专业背景解读单词、进行研究。马克思致拉羽尔信是研究《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出版过程、版本结构、理论价值等问题的《资本论》书信新文献。
3、郝亿春:价值与“心”——布伦塔诺对价值哲学的“内转”及其意义,载《哲学研究》2019年第5期。(署名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
摘要:价值哲学是对时代价值问题的回应。布伦塔诺以“内在价值”的三重规定对价值哲学进行“内转”并回应了时代的价值问题:作为“明见价值”的个体“小太阳”核准之为“盲目价值”的“大太阳”;作为第一人称经验的“质料价值”取代普遍而空洞的形式价值”;以促进“心现象”完善的“目的价值”规导作为“物现象”的“手段价值”。其中,“内在价值”在推进启蒙运动所确立的个体成为“真实”而“有心”的存在者的同时,也面临其为“唯我论”与“相对主义”的误解与指控。鉴于此,本文认为当代哲学对“心”与“内在价值”的刻意否弃恰恰表明其不可消解性,即便当今盛行的政治哲学也需补充“内在价值”的维度。
4、李宗桂:董仲舒思想历史作用之我见,载《衡水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署名中山大学哲学系)
摘要:关于董仲舒思想的历史作用,学术界评价分歧很大。在深化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当今,如何看待董仲舒思想,实际上涉及历史观和方法论的问题,也涉及如何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因而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
5、吴重庆、柏奕旻:革命与文明“新中国研究”的方法与理论, 载《文化与纵横》2019年第2期(署名中山大学哲学系)
摘要:《开放时代》是国内较早设置革命史研究专题的刊物之一,近十余年来,围绕“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革命”和“社会经济史视野下的中国革命研究”,开展了多次专题研讨。正是在编辑《开放时代》的过程中,笔者不断地对中国革命历程进行探索和追问,最终“文明史视野”这一提法及其创造性内涵逐渐浮现。无疑,“文明史视野”一词包含的宏大气象呼唤着一种全新的革命研究路径,为了与这一旷远高拔的思想气象相匹配,该类型的革命研究必须着眼于更长的历史时段,在整个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对中国革命进行恰当的定位,进而
将中国革命与几千年中华文明贯通起来。立足于此,本文将在反思既有革命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文明史视野下的中国革命”的初步研究构想,以期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二)、李萍教授主持的2016年度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研究所”研究进展状况良好,2019年以来发表科研成果13篇。
(1)刘海天,李萍:《群书治要》编纂原则探述——关于“贞观之治”政治伦理思想之特点,载《现代哲学》2019年第2期。
(2)刘海天,李萍:贞观君臣的文治实践:基于《论语治要》的文本考察,载《学海》2019年第1期。
(3)张金亮,李萍:《责任伦理视域下的英国福利治理逻辑与启示》,载《广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
(4)连文妹,沈成飞: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型政党特质,载《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5期。
(5)沈成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载《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
(6)林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基于后物质主义理论视角,载《学习论坛》2019(04)。
(7)林滨:“群体性孤独”的审思:我们在一起的“独处”,载《中国青年研究》2019(04)。
(8)林滨:“微笑抑郁”型青年的自我认同问题研究,载《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31(03)。
(9)张淑妹:杜威“教育无目的”概念的澄清,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文摘》转载2019(03)。
(10)刘海天: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青年道德涵养——基于《群书治要》的教化思想解读,载《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第2期。
(11)邓凯文:玛莎·纳斯鲍姆论同情教育,载《教育学报》2019,15(02)。
(12)徐亮:劳动、实践与共同体——从马克思到阿伦特的解放政治学思考,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8第5期。
(13)杨少曼:澳门价值教育导向性问题的历史生成:教育“指引权”与“自主权”的形成与运作,《人大复印资料·台、港、澳研究》全文转载2019(02)。
二、科研项目管理
1、李捷博后申报的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青年马克思的语言哲学研究”(1840-1844)正在公示中。
2、林进平教授主持阐释十九大专项重大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18VSJ030);
三、联合主办第七届“世界文化发展论坛”
第七届“世界文化发展论坛”在埃及举行(2019-06-09 20:33:5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开罗6月9日电(记者李碧念)第七届“世界文化发展论坛”9日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来自美国、罗马尼亚、印度、韩国、墨西哥、埃及、中国等国的60余位学者齐聚一堂,就相关议题展开探讨。
本次论坛由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湖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为期两天。与会学者将围绕“道德共识与人类共同价值构建”这一论坛主题,就“道德共识形成的不确定性”“道德共识的时代转换及其主动性认同”和“道德共识与美好生活”等议题贡献智慧。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校长阿卜杜勒·瓦哈卜·伊扎特在致辞中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是无法避免的现实。在这样的世界里,所有国家同兴衰、共命运。但是我们对于道德问题仍然无法达成共识。为了迎接共同挑战,为所有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期待文化和文明能够同经济、技术一样发挥同等作用。
中国驻埃及大使馆文化参赞石岳文在致辞中说,追求人类道德共识,打破经济文化壁垒,加强文明间交流互鉴,实现人类平等共同发展,是各自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世界潮流。
四、主办系列马克思论坛
(1)马克思主义论坛第131期
2019年5月15日下午,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131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汪行福教授为我们主讲:“今天我们如何思考进步”?论坛由徐长福教授主持。
汪行福教授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现代理性与当代中国问题、哈贝马斯与批判理论当代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基础性问题研究以及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发展研究等。
汪行福教授以“进步”概念的历史演变为线索,探讨了在此概念下新时代价值观念的冲突。进步是现代性的核心信念,也是现代世界自我证成的核心原则。启蒙运动以来,人类历史被理解累进性的必然的和不可逆的改进过程。这一信念推动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但是,在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秩序陷入崩溃、社会冲突加剧、右翼民粹主义兴起,以及生态危机和技术风险等灾难面前,进步信念受到了挑战,出现了各种保守主义和反进步的激进思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思考进步观念,需要超越历史目的论和线性发展观,建构一个既坚持进步的道德实践信念,又对人类历史进步的矛盾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敏感的进步概念。报告完毕,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2)马克思论坛第132期
2019年5月17日,马克思论坛第132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吉林大学社会学院的程彪教授为我们主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倒转------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历程”。程彪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阐发、探索社会生活发展空间等。论坛由马天俊教授主持。
关于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中,理论与实践倒转的问题,程彪教授首先肯定了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倒转,这一倒转的标志是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此之前,马克思没有根本走出黑格尔主义的理论哲学范围,认为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根本的决定性意义,力图通过解释世界即通过思想或意识的变革来改变世界;在“提纲”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这种理论哲学彻底决裂,“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充分说明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哲学本性。
马克思思想历程中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学界研究的重要话题,该话题引发了在座师生广泛的兴趣,现场讨论气氛活跃。徐长福教授认为,前后期马克思在本质主义的理论态度上并没有根本的转变,马天俊教授、谭群玉教授等一同积极地参与了相关话题的讨论。
(3)马克思论坛第133期
2019年7月4日,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33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段忠桥教授主讲“质疑施特劳斯关于霍布斯政治哲学的三个见解”。本次论坛由马天俊教授主持。
段忠桥教授认为,施特劳斯试图从三个方面揭示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的真正基础,首先霍布斯并非从自然欲望与自然理性的区分来定义人的特性,而是从具有因果判断这种特殊官能来对人加以定义。其次,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依赖其对自然科学的理解。最后霍布斯的不信仰是其政治哲学的必要前提。总而言之,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础是霍布斯整全的人生观——霍布斯关于人、自然和神的全部观念。段忠桥教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针对三个方面的内容逐一提出了质疑。
段教授主讲报告后,师生们就报告的话题,包括就报告本身的研究方法、研究进路等进行了深入地讨论,段忠桥教授一一回应了在座提出的问题。段教授的回应中,还涉及到近现代政治哲学不同流派、施特劳斯与霍布斯政治哲学关系、施特劳斯政治哲学与当代英美政治哲学对中国政治哲学发展的不同影响等相关话题进行了了深刻而富有启发意义的阐述。
五、人才培养
(1)、2019年5月中旬,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共有11名硕士生:高谦、尹嘉诚、包安朦、张雪瑶、李毅、吴健聪、崔俊申、赵蕾蕾、刘畅、林展翰、胡文敏,顺利通过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
(2)2019年5月下旬,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共有7名博士生:黄海平、冯裕强、阮玉春、胡满英、廖皇珠、王千陌、凌菲霞,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
六、学术交流
(1)李萍教授参加第七届“世界文化发展论坛”
2019年6月9-11日,第七届“世界文化发展论坛”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在会议上作了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形态及其思考——关怀伦理与正义理论对话的启示”大会发言。
(2)陈长安讲师参加“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暨马藏首发与学术研讨会”
2019年4月26-29日,陈长安讲师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主办的“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作了“《共产党宣言》五四北大李泽彰中译本:基于英文、参考德文的历史起点——以译本比较为中心的初步考察”大会发言。
(3)陈长安讲师参加2019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主办的“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暨马藏首发与学术研讨会。
(4)陈长安讲师参加2019年5月25-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河北科技大学共同主办的“新中国70周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投稿征文《共产党宣言》五四北大李泽彰中译本:基于英文、参考德文的历史起点——一译本比较为中心的初步考察。(投稿,未发言)
(5)陈长安讲师2019年6月22日参加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与国际传播协调创新中心主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者北大论坛”,在会上作了题为“马克思三阶段论全集汉译再探——基于新MEGA和译本比较的初步分析”大会发言。
(6)科研博士后郑劲超受邀参加“重访列斐伏尔:法国理论与中国道路”全国学术研讨会
2019年6月1日至2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的“重访列斐伏尔:法国理论与中国道路”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杂志社、出版社的近50位专家代表莅临,还有很多来自不同高等院校的青年学者和高校学生参与了现场会议的问题讨论交流。郑劲超博后受邀参加会议,并以“‘历史的主体’与‘集中的形式’:列斐伏尔论城市与都市”为题做大会专题报告。
(7)科研博士后郑劲超受邀参加第四届“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研讨会
2019年6月14日至16日,第四届“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厦门华侨大学召开。郑劲超博后受邀参加会议,并以“对立与差异:利奥塔对辩证法的一种批评”为题做大会专题报告,并与来自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校的参会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讨论。
(8)徐俊忠教授参加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报告会
2019年6月23-25日,徐俊忠教授应邀赴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学术交流,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做了两场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过程中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角色定位——在革命党、执政党和领导党之间》的学术报告。
第一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过程中须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强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研究,不断凝聚学院教职工的共识,引导老师有规划的开展科研教学工作,把长期建设规划与短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学科建设。随后徐俊忠教授针对西藏民族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碰到问题、困难、难点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第二场《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角色定位——在革命党、执政党和领导党之间》报告会上,徐俊忠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对革命党、执政党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开场引言。随后,按澄清“革命党”、“执政党”和“领导党”三个概念的必要性、我党主要领导人历史上对于三大概念的使用情况、在革命党、执政党和领导党之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角色定位三个步骤逐层展开讲解。徐教授从党在重要文献中对一个关键术语的表述出发,从中去发现其背后大的历史逻辑与社会实践基础。以小见大,丝丝入里,方法精到,思路清晰,引导大家不知不觉中进入学术思考,主动去拷问历史文献背后的线索,很自然地激发了师生的学术兴趣,使人深受启发,产生共鸣。
七、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社会发展
(1)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为衡水市政协做《董仲舒儒学的历史贡献和现代意义》专题报告
2019年6月28日,衡水市政协邀请著名董学研究专家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为领导干部做《董仲舒儒学的历史贡献和现代意义》专题报告。市政协主席李洪林,副主席赵维东、马卫、平荣振、韩克俭,秘书长刘世栋出席报告会。市政协副主席牟景山主持报告会。住衡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市直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各县(市区)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县(市、区)文化艺术界委员代表和县级政协机关部分干部,以及衡水学院部分师生,共计5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李宗桂教授是中山大学哲学系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当代中国文化、现代新儒学。出版著作10余部,主编学术丛书多套,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是《人民日报》向海外介绍的中国文化研究专家。
李宗桂教授介绍了董仲舒其人其事,并且深刻剖析了董仲舒儒学的主要内容、历史贡献、现代意义,让大家对这位汉代大儒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关于董仲舒其人其事,李教授根据《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记载,重点讲了董仲舒三次对策、两相骄王的政治经历,三年不窥园的勤学精神,以及构建封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整合价值、统一思想的学术贡献。关于董仲舒儒学的主要内容,李教授指出董仲舒继承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礼法融合思想,对儒学做出了符合时代需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德主刑辅(礼法合用)的治国方略、构建了长治久安之道。关于董仲舒的历史贡献,李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即构建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为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条件;构建了礼法结合的治国方略及其思想传统;完成了思想统一的历史重任;铸造了思想家与政治家合作的传统;促进了重视教育的传统的形成。最后,李教授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董仲舒思想的现代意义:以“大一统”为重心的家国情怀;以“五常”为依托的精神家园建构;以长治久安为追求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担当感。
李教授的讲座深刻严谨又通俗易懂,追溯历史又联系现实,深深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听众。大家认为,李宗桂教授的讲座紧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思考和对策,听后深受教益。大家表示一定要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服务当今,为助推“文化衡水”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2)本所徐俊忠教授参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高峰论坛”
6月29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高峰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希勤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刘贵芹、副司长徐艳国,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孙海波,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教育部研究生司副司长徐忠波出席会议。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向波涛主持开幕式。
与会代表聚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主题,通过大会主题发言与分论坛主题发言等形式深入交流研讨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深远意义与重大使命、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风建设、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招生改革和就业引导等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