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8年第三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2-01

一、科研成果

1、徐长福:《论<资本论>逻辑的句法——以马克思的商品分析为重点》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4期。

【摘要】 "《资本论》的逻辑"是列宁在比较马克思的逻辑和黑格尔的逻辑时所使用的一个术语,指《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合一的理论内容。据此,学界把黑格尔逻辑和《资本论》逻辑强调为内容的逻辑,而忽略了其形式方面。实际上,《资本论》的逻辑并非没有自己的形式。逻辑形式的基础部分是句法形式,即主词与谓词的结构方式。《资本论》第1章的句法形式有:个别词(主词)+类词(谓词)、小类词(主词)+大类词(谓词)、类词(主词)+属性词(谓词)、属性词(主词)+属性词(谓词)。其中,个别词"单个商品"是最初的主词,属性词"一般人类劳动"是最后的谓词,属性词"价值"是前者的谓词和后者的主词,借助它们的句法关系,马克思将最抽象的属性一般人类劳动升格为实体,在理论领域回归了黑格尔,而把他早年的主谓辩证法撤退到了实践领域。 

 

2、林育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规范正义——一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载《哲学研究》2018年第8期。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立足于历史相对主义的立场反对一切规范正义,而是反对那些自称普适的和永恒的规范正义; 他们所认同的规范正义同样不是某种非历史的价值悬设,而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历史地产生出来的社会主义规范正义。我们可以通过澄清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正义的确切态度来挖掘他们文本中的规范性价值观,并借鉴当代西方左翼正义理论的有益思想资源来建构一种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这种正义理论契合于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它是适用于后资本主义时代的正义理论,是从克服资本主义结构性缺陷的社会主义因素的现实化进程中产生出来的正义理论; 同时它也是规范的而非描述性的正义理论,是能够从狭隘的分配领域之调解延伸至社会经济制度之改革的规范性正义理论。

此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项目“西方左翼正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共享发展的启示研究”(17AKS016)的阶段性成果。

 

3、林育川:《平等主义正义何以可能?——兼论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当代形态》 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摘要】在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中,分配正义问题已然成为焦点。尽管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的平等主义特质有一定的共识,但如何去理解这种平等主义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澄清。本文通过厘清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平等主义分配的真正态度,界定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持有何种意义上的平等主义主张,并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探讨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当代形态,从而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平等主义正义观的理解。

 

4、吴重庆:《以农民组织化重建乡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 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主流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具有浓厚的城市中心主义色彩,乡村不是作为独立的发展主体,而是作为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从属和依附城市,乡村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乡村的去主体性还表现在农民的去组织化,村社共同体逐渐解题,乡村社会丧失凝聚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的组织化重建乡村的主体性,以乡村为主体吸纳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动力,重塑城乡关系。

此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从农民合作入手构建以乡村为主体的新型发展模式”项目号(18VSJ019),的阶段性成果。

 

5、旷三平:《“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批判》 载《现代哲学》2018年第4期。

【摘要】本文将批判和反思“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前提、理论视角、价值取向、精神归旨、研究方法,以表明如下观点:“历史决定论”可以反思但不能冲淡或消解;不能仅仅关注生存实践的“本体”,更要关注生存实践活动于其中的社会存在的“本体”;“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不能诉诸“个人为本位”,而应坚守“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历史唯物主义是“真正的实证科学”,也是“真正的哲学”,没有“本体论”追究和承诺的意义,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概念的“重构”,而是时代的呼声。

 

6、龙霞:《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目的论问题》 载《哲学研究》2018年第9期。

【摘要】从目的论的视角解读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发展进程,可以发现,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初步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目的性原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这一目的性原则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在1845年的哲学革命中将这一目的性原则最终注入到新唯物主义的基石——“实践”概念中。由此,在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中实质上孕育了一种新的目的概念。本文旨在将这一目的概念阐发和界定出来,以为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目的论的“合理形态”提供一种可能的阐释。

 

7、凌菲霞:《“刺猬”与“狐狸”:伯林与麦克莱伦的马克思研究模式》 载《哲学分析》第9卷第4期。

【摘要】以赛亚·柏林将思想家分成主张一元论的“刺猬”与主张多元论的“狐狸”。根据这种划分,研究方式也可以分为刺猬模式与狐狸模式,前者力图突出对象的特定本质,后者尽量呈现对象的各种特征。在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研究中,柏林的研究是刺猬模式的代表,他把马克思的思想主要归结为一元历史观;戴维·麦克莱伦的研究是狐狸模式的典范,他兼顾了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的方方面面。柏林和麦克莱伦都是因为马克思的刺猬模式而研究马克思的,但柏林却在反对刺猬模式的前提下使用了刺猬模式,而麦克莱伦则在欣赏刺猬模式的情况下发挥了狐狸模式。是否带着自身的理论立场,是他们采取不同模式来研究马克思乃至整个思想史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反思的目的在于厘定各自的适用范围,并为中国学者的马克思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凌菲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哲学系暨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理想”(项目编号:16JJD710015)的阶段性成果。

 

8、陈长安:《马克思“三阶段论”全集汉译再探——基于新MEGA和译本比较的初步分析》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8年第1辑。

【摘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新版 ( 新MEGA) 《大纲》的“三阶段论”原文,对照俄文第二版、麦克莱伦版、尼古拉斯版、英文全集版、日文《〈资本论〉手稿集》版,并参考刘潇然初译版、韩立新改译文、张一兵改译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二版的译文差异、重要概念原文附加、自由个性的两大基础、复数的翻译表现等方面,对“三阶段论”全集汉译进行反思,在提出若干建议、假说和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新的改译文,以期促进相关研究。

 

9、陈长安:中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凡例体系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载《理论视野》2018年第7期。

【摘要】对中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总《编辑说明》、每卷《凡例》等内容构成的凡例体系的特点进行概括,从第一版根据俄文第二版翻译的总《说明》、若干卷翻译《说明》及自行撰写的若干卷《译后记》、“译后段”、《说明》等方面来探讨其形成历史,从而对中文二版未出版卷次《凡例》的撰写及相关工作提出具体展望。

 

10、吴重庆:《“道”通往何方——兼论儒家的爱是否有差等》, 载《读书》2018年第2期。

【摘要】哈佛东亚系的迈克尔·普鸣在阐述“孔子与礼仪之道”和“孟子与仁义之道”时强调以个体的本能、情感、感性实践作为“修身”的出发点,其创造性阐释儒家礼仪的目的,不过是为了给人们展现一条通向个人成功的道路。但这并不完全符合儒家礼仪之道、仁义之道的旨意。此外,儒家的仁爱并无程度上的差异,“差等之爱”是指“差”在时序先后而非“差”在程度多寡。那么,“道”通向何方呢?儒家的“道”通往一个时序上“爱有差等”而在程度上“爱无差等”的广阔世界。“已”循此“道”,可以时刻保持开放的、实践的、警醒的、协调的、成长的状态,也可以获得切近人之常情但同样具有普世价值的情感体验。

 

11、林育川:《作为政治哲学的人类解放理想》 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522007版。

【摘要】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而马克思的哲学救赎追求的是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得以落实的“定在中自由”。

转载:龙霞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规范性意蕴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1期上,全文被人大复印《哲学原理》2018年第6期全文转载。

 

补漏:

1、吴重庆:《电商背景下的资本灵活积累与贫困积累——一项关于“中国时尚女鞋生产基地”的个案研究》,载《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月第19卷第5期。

【摘要】这是一项关于中国时尚女鞋生产基地在资本灵活积累体制下鞋厂劳动力雇佣模式变化的研究,旨在说明在以电子商务为表现形式的时空压缩的催化下,资本灵活积累带来的劳动者的贫困积累。鞋厂老板用"小批量弹性雇佣"代替"大规模固定招工"以应对电子商务催生的制鞋行业的淡旺季。劳动者表面上得益于灵活雇佣,缩短劳动时间,增加自由时间,然而这种短暂共赢的背后却是贫困的积累。

 

2、吴重庆: 《民间信仰中的信息沟通与传播——基于对福建莆田民间信仰田野调查的思考》,载《东南学术》,201706期。

【摘要】在民间信仰中,人鬼神之间的互动,关键在于信息沟通与传播。阴阳分隔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需求与信息沟通。鬼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也呈现出人际交往的"差序格局"特点。信息沟通的重要媒介是作为灵媒的"童乩"与"卜杯",不同的灵媒,决定了人神互动的不同模式、神明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神明供给的不同信息类型。神明供给的信息可称为神圣信息。神圣信息的传播在特点、机制、规律上都不同于一般社会信息的传播。

 

3、阮玉春:《解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自然观》  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9期。

【摘要】马克思对三大社会形式的论述主要以人的发展为依据,后人在追求人类解放的过程中容易忽视自然界的先在性,我们应当重视马克思的自然观在其人的发展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人类社会初期受自然界的控制,形成了早期的自然宗教,人的依赖关系占据重要地位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界下降为有用物,人与自然之间发生异化,人自身受物的关系奴役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才能得到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主体发展路径在自然观上的投射,站在马克思自然观的维度求解工人阶级的解放和人类自身的解放,有利于实现最终的两个和解。

 

4、郝亿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双重正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载《哲学动态》2017年第5期。

【摘要】罗尔斯的正义论虽然在正义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然而讨论正义问题不能仅限于此。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式正义思想即便在当代亦具有重要价值。亚里士多德在扬弃柏拉图“大、小字正义”类比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双重正义”思想,其中政制正义的原则可归结为“相互性”,个体正义的原则可归结为“完善性”。从“双重正义”的视域看,罗尔斯的正义论政制正义有余而个体正义不足。对正义的思考应纳入“双重正义”的维度。

 

5、郝亿春:《完满友爱:“自我关切”还是“非自我关切”——对亚里士多德“友爱论”中一个老问题的新解答》 载《世界哲学》2017年第4期。

【摘要】完满友爱行为究竟是为朋友之故还是为自己之故? 这是亚里士多德“友爱论”中一直存有争议且影响其伦理学定性的老问题。以“利己”-“利他”主义模式分析这一问题并不合适。由亚氏“灵魂论”之“欲望”-“希求”界定的“自我关切”-“非自我关切”可作为疏解此问题的恰当概念: 前者表明非完满友爱之“争”,后者揭示出完满友爱之“让”。“让”是为回应“德事”之需,共同之“德事”则构成完满友爱所互同 ( 通) 之根基。作为“非自我关切”的共同德事是化解亚氏表面矛盾的基础,以成全德事为己任的完满友爱共同 ( 通) 体既有优势,亦有局限。

 

6、郝亿春:美德的两面——兼谈《尼各马可伦理学》中aret的中译问题  载《世界哲学》2016年第1期。

【摘要】就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核心范畴aretg而言,现代德性伦理学及多数研究者只继承了其品性维度而丧失了其活动面相。而在亚氏对arete的界定中,自足而自主的活动不论在价值上还是在逻辑上都优越于品性。这也表明在对亚氏伦理学基本定位方面—即究竟是活动伦理学还是品性伦理学—的根本分歧。从亚氏伦理学的时间一发生视角看,活动一品性在形式上的循环非但不是其理论缺陷,反倒在个体层面和城邦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且其中充满张力。从词源及义理看,arete译为“德性”并不妥当,而译为“美德”甚为恰切。用以翻译virtue的德性只涵盖了美德的品性面相,而遗漏了后者更为重要的德行即活动面相。

 

二、新老欢聚迎新会

   9月9日上午,教师节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和伦理学专业在锡昌堂515室,主办了2018级研究生迎新会,会上特别邀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退休的老前辈何梓焜、章海山、陈长畅、黄椰婴及部分教授的家属,师生三代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教师节、中秋佳节。

迎新会由谭群玉教授主持,李萍所长致辞欢迎18级新生的加入及各位退休教授的莅临。会上,学科前辈回顾了马哲学科早期的发展历程,在座师生感激前辈教授们对马哲学科、马哲基地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最后,新生代表荣伟杰发言,表明了他对未来研究生生涯的期待及其所坚定的学术抱负。

 

三、学术交流:

1、李萍于2018年7月10日-15日在波兰,参加由波兰雅盖隆学院主办的第六届世界文化发展论坛“东西方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发言题目为《文化自觉的三个维度》。

 

2、李萍于2018年9月21日-23日在北京,参加由北师大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北师大哲学学院主办的“价值与文化:中国改革开放40年学术研讨会”,发表题目为《广泛凝聚改革共识的价值基点与最大公约数》。

 

3、王兴赛于2018.8.13-8.20 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大学),参加由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北京大学主办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发言题目为(1)Young Hegel and Young Marx on State: A Comparison(2)公民宗教与民族共同体——黑格尔《图宾根断篇》政治哲学解读。

 

四、学术报告

1、李萍教授于10月11日在山东青岛,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学术会议,报告名称为《关于学风建设的根源性问题》。

2、李萍教授于10月19日在陕西西安,参加全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报告名称为《学风关乎教育伦理的道德基石》。

3、李萍教授于10月17日在广东中山市广东公开大学,面向公开大学党委、300多名大学生、马院教师、学工干部作报告,报告名称为《学生论坛:新时代的人生方向》。

4、李萍教授于10月24日在广东肇庆市广东肇庆学院,面向肇庆学院党委、全校教师大会作报告,报告名称为《大学风建设的根源性问题与我们的责任》。

 

五、其它有关科研情况的报告

(1)2018年7月6日,李萍教授在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党内中青干部班做出报告,报告名称为《哲学素养与领导力的提升》。

(2)2018年8月6日-11日,李萍教授参加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研究》课题组新疆调研。

(3)李萍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将《关于在南疆农村实行“胡杨木”计划的建议》(不宜公开)呈报教育部。

(4)2018年10月11日,李萍教授在山东青岛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做出报告,报告名称为《学风建设问题的几点反思》。

(5)2018年10月19日,李萍教授在陕西西安,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上做出报告,报告名称《学风关乎教育伦理的道德基石》。

(6)2018年10月17日,李萍教授在广东中山市广东公开大学,面向公开大学党委、300多名大学生、马院教师、学工干部做出报告,报告名称为《新时代的人生方向》。

(7)2018年10月24日,李萍教授在广东肇庆市,面向肇庆学院党委、全校教师大会上做出报告,报告名称为《学风建设的根源性问题与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