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8年第二季度工作简报
一、基地积极参与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系列活动
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所长李萍倡导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积极参与策划和组织学校层面的“中山大学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系列活动。
本所马天俊、谭群玉两位教授发挥专业特长,参与编纂“笃行与薪传——马克思主义在中山大学的实践与传承”专题展览脚本的写作。谭群玉教授还参与了多场次的专题展览的讲解。2018年5月5日,徐俊忠教授在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22期主讲:续说“马克思与我们同行”。该主题延续了15年前“马克思论坛”第1期的主题“马克思与我们同行”。15年前恰值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15年后我们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15年间中国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有很多重要的发展,这需要在理论层面上加以反思、讨论、评估和前瞻。
中山大学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别是华南地区传播与践行的重要基地。广大师生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努力和贡献。今日中山大学,秉承红色基因,胸怀家国天下,将在新时代谱写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研究的新篇章。
二、科研成果
1、吴重庆: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民合作路径探索 载《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摘要:本文从乡村主体性的角度出发,认为要真正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效整合乡村分散要素,加强农民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乡村的整体有机性,促进城乡要素良性、循环流动。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探讨了整合乡村要素和发挥农民合作功能的可行路径,强调了党在组织农民开展合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并讨论了农民开展合作过程中的3类合作组织资源。本文基于乡村主体性视角,提供了一个描述并分析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民合作路径的基准框架,进一步的研究可结合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展开。
2、谭群玉:“孙中山的讨陈方略与北伐开局” 载《历史研究》2018年第2期。
摘要:平定陈炯明叛乱、改组国民党、北伐统一全国,是孙中山晚年面对的重大问题。三者既密切关联,又轻重有别。孙中山以东西两路联军并举战略,讨伐“西和东拒”之陈炯明。东路军以闽省为后方吸引陈军主力,在桂省以滇军为主的西路军击破陈炯明“西和”策略而据有西南中心广州。与马林偏重将平叛与改组两个主题对立理解不同,鲍罗廷妥善处理穗、沪之政治地位关系,说服孙中山推动改组,使原来以军事为主的广州,成为涵括军事、政治、外交多方内容的国民革命基地,以此辐射上海、西北、北京,从广东走向全国,北伐开局战略得以继续推进。
3、谭群玉: “唯物史观中国解释的时代向度”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3期。
摘要:理论解释与现实改造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两个重要维度,中国唯物史观解释的现实维度使得它必与各个时代紧密相关。理论架构的完整系统性要求解释向“应该”维度完美伸展,而现实改造的务实性、时代性使得实践者更侧重“需要”和“能够”维度,因而各个阶段性的现实改造相对于体系化的解释框架而言,往往会显得片面和不尽人意。然而,若从较长时段视野看,只要解释系出自对现实问题的准确把握和理性设计,改造系针对不同时代最急迫的社会问题并朝着准确解释所指引的方向而展开,那么解释和改造终能形成良性互动,使未来之改造与最初之解释达成原则性的和谐统一。
4、郑劲超:回忆马克思主义:利奥塔“社会主义或野蛮”时期的批判理论 载《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摘要:作为法国后现代思想的重要奠基者的利奥塔,由于提出过“怀疑元叙事”的观点,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往往受到忽视和误解。然而,利奥塔在参加“社会主义或野蛮”这一具有托洛茨基主义性质的理论组织期间,曾经就法国及其殖民地的问题写下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评论文章,并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和法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现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而“社会主义或野蛮”组织最终的分离化和边缘化,迫使利奥塔走向一种后现代的语言实践哲学。对微观的异质性话语的关注有助于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对语言活动的渗透,但不能以牺牲马克思总体性的社会历史框架为代价,它需要把宏观的总体性问题沉淀到微观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
5、张慧鹏:《农民经济的分化与转型:重返列宁-恰亚诺夫之争》 载《开放时代》2018年第3期。
摘要:围绕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民经济的性质、农民分化的性质与发展趋势、农民的前途命运等问题,列宁和恰亚诺夫做出了截然不同判断。恰亚诺夫强调农民家庭经营的非资本主义性质,以及农民家庭农场相对于资本主义企业的竞争优势,列宁则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家庭经营已经具备资本主义化的内在动力。本文详细梳理了列宁-恰亚诺夫之争,并对这一争论在当代中国的回响进行了评述。本文认为,农业资本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小农家庭经营的外在形式虽然得以延续,但其内在的性质和运行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农民经济已经不再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而是嵌入于资本主导的分工体系,从属于资本积累的逻辑。
6、肖蓉:论阿伦特的“多元性”之思及其困境的克服 载《天津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摘要:“多元性”是阿伦特政治思想的核心议题。在对纳粹极权主义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反思中,阿伦特将人之生存的基本处境揭示为多元性;而平等、差异、言说、行动以及公共领域等概念则构成了理解多元性概念的关键性维度;并且阿伦特通过对宽恕和承诺这两种政治能力的探讨,试图去克服由人类的多元性境况所引发的诸多困境。
7、冯裕强: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文化扶贫实践及其现实意义——基于对《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的研究 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年第3期。
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扶贫”已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首要任务。要让贫困地区的群众真正斩断“穷根”必须依靠文化扶贫。中国共产党早在中央苏区时期就进行过文化扶贫的实践,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对我们当下的扶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切断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必须进行文化扶贫,通过社会帮扶发扬共享精神,通过思想文化教育改造贫困文化,把贫困群众动员起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成为像苏区群众那样“忙得很”的人。
三、获奖
2018年4月21日,由陈春声、李萍、李辉、沈成飞钟明华、郭文亮、林滨、龙柏林、石德金、胡雪莲撰写的《中山大学“大思政”体系的构建》研究报告,荣获中山大学第八届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四、咨询报告采纳反馈意见
由吴重庆教授撰写的《当前产业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一文,2018年5月3日,教育部社科司反馈研究成果采纳证明,已被教育部采用上报,供有关领导参阅。这是基地建设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
五、主办系列学术讲座
1、马克思论坛第121期
2018年4月13日,由本所主办的马克思论坛第121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该论坛邀请蜚声世界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圣经研究专家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 Roland Boer 教授,主讲题目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论坛由马天俊教授主持,江璐副教授翻译。
首先,Boer教授对此次主题的历史背景做了一个介绍,他强调了基督教和圣经对西方文化、哲学,甚至语言产生的深刻影响,这同样是十九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和工作的一个特殊背景。其次,Boer教授谈论了马克思关于宗教的著名观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并以此为出发点重点分析了马克思指出的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进而引出资本的拜物教这一观点。也就是说,在生息资本上,资本关系取得了最表面、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形式。同样,在Boer教授看来,恩格斯与基督教之间也有着密切关联,比如他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只是他最终在吸收新哲学的同时逐渐放弃了他的信仰。然而,恩格斯在对待基督教的立场上始终存在一种矛盾心理,他一方面批判宗教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开始提及激进的基督教改革者的传统,并与社会主义者的运动做比较。
总之,基督教的理论资源作为一种新视角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有着特别的帮助。
2、马克思论坛第122期
2018年5月5日,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第122期“马克思论坛”在锡昌堂402室举行。论坛由本所徐俊忠教授主讲:续说“马克思与我们同行”。
本次论坛的主题延续了15年前“马克思论坛”第一期的主题“马克思与我们同行”,15年前恰值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15年后的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15年间中国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有很多重要的发展,这需要在理论层面上加以反思、讨论、评估和前瞻。
徐俊忠教授从三个方面展开本次讲座:第一,徐教授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即一个伟大的战士和学者闪光的思想轨迹。第二,徐教授辨明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三个不同层次,即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和原则、战略、策略、政策。其中基本方法是核心、是灵魂,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基本理论是对方法的运用,是运用方法去研究对象而形成的;原则与战略、策略、政策等等,往往是基于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结合具体社会态势和任务等提出来的,它比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更丰富具象,因而也会更加多彩。第三,徐教授提到马克思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同行。
在当今中国,马克思对我们仍具有突出的价值和意义,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新的结合,内在地包含三点内容:首先,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正在进行的新的社会实践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依然需要像革命时期那样,大力提倡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反对以既有理论来再定具有全新意义的社会实践;其次,马克思主义为防范市场经济消极后果提供思想资源,我们的社会中大量复制出马克思所反对、抨击的消极现象,我们需要从马克思那里获取克服和提防这种消极现象的思想资源;最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要求我们在发展中,首先一定要想到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不仅是革命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改革的主体,还应该是平等享有改革成果的主体。在讲座的最后,徐教授还提到我们要有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担当。我们应该改变以前那种悲壮的心态,全心全意地支持目前进行的这种崭新的社会改革方案的实践,并且,学者应该把心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统一起来。作为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要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自我。
主讲结束后,马天俊教授做了精彩的点评,充分认可本次报告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现场听众对讲座内容开放式提问,会议气氛热烈,真正体现了“马克思论坛”的学术交流、现实关怀的主旨。
3、马克思论坛第123期
2018年5月11日,本所主办马克思论坛第123期,邀请英国肯特大学哲学系教授塞耶斯(SeanSayers)主讲“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塞耶斯教授曾就读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肯特大学,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哲学、伦理学、知识论、形而上学等,对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有颇为深入的研究。
论坛一开始,围绕“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塞耶斯概括了马克思理论的国际传播发展史及其影响力的变化,阐发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发展的启发性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体的、复杂的历史传统,包含不同学派和理论,有各自的合法性。他还发表了他对当下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现状的独到分析,认为在资本主义世界新一轮周期性危机当前,马克思理论重获关注之际,我们要积极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最后,他提出了他对未来前景的预期。在塞耶斯发言的启发下,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提问,对马克思理论及其应用进行哲学性反思,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左派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工人阶级的团结等问题。塞耶斯热情回应了这些问题,跟参与论坛的老师和同学形成良好的互动,共同进行了一期成功的马克思论坛。
4、马克思论坛第124期
2018年5月18日下午,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24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此次讲座的题目是:严复的《天演论》与谭嗣同的《仁学》对我们的意义。主讲人为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主持人和评论人为马天俊教授。
张曙光教授从天人关系的问题意识出发,在比较了传统的天人观(例如儒家和道家的天人观)和近代的天人观之后,他认为近代以来的天人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并重思天人观。随后,张教授以严复的《天演论》和谭嗣同的《仁学》为切入点,他认为这两本著作构成了天人关系的两个方面:严复的《天演论》从天到人,谭嗣同的《仁学》从人到天,并且两者的理论重心、理论框架、所涉及的理论资源、所运用的逻辑以及最终得出的结论恰好构成了互补性。目前,国内学界还没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2018年是《天演论》出版和戊戌变法120周年,因此这个主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有纪念意义。进而,张教授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这两本著作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第二,他从中提炼出这两本著作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命题,这也是当下我们最关注的;第三,他升华了主题,讨论了这两本著作对我们当今重启天人之思的启发。
5、“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25期
2018年5月18日下午,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25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此次讲座的题目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人类学范式刍议。主讲人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杨学功教授,主持人是徐长福教授。
杨教授先是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学术经历,接着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提要。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和独创性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是当代聚讼纷纭的论争场域。因此,他这次讲座的目的主要是试图通过揭示历史唯物主义传播史上的解释难题,分析传统研究范式的内在缺陷,进而尝试提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即人类学范式。接着,他从三个部分展开了所要演讲的内容。
在第一部分,杨教授提出了一个解释的难题,即人本主义与结构主义之争。为了说清问题,杨教授简略回顾了一下历史唯物主义孕育、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及其经典表述,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解释与结构主义解释的争论展开了论述。
在第二部分,杨教授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传统研究范式的缺陷,并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如何理解历史规律的普遍性?历史唯物主义是“一般历史哲学”吗?历史唯物主义是何种性质的“历史科学”?
在第三部分,杨教授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人类学范式。他认为马克思哲学内在蕴涵着人学维度,但不能将之归结为人本主义。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中人学维度之所以被遮蔽,是因为传统教科书所奉行的哲学解释框架的固有缺陷。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才能对人的问题求得合理的解答。
6、“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26期
2018年7月10日,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26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此次讲座的题目是: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探析。主讲人为中共中央编译局林进平研究员,主持人为马天俊教授,评论人为林育川副教授。
林进平首先回顾了自己对马克思关于正义思想的研究历程,指出他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来源于对整个哲学史的思考(主要是康德和黑格尔的伦理学问题等)以及对国外文献的考察(主要是罗尔斯、艾伦·伍德和G.A.柯亨等)。随后他介绍了马克思的正义观,他认为这一概念本身存在歧义,实质上这一概念表达的内容是“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看待正义”,而不是其他。而且,对马克思正义观的建构必须具备三个原则:第一,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二必须是正义观而不能是道德观;第三,是否具有现实的解释力。进而,林研究员详细展开了第一点,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在什么意义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后,在考察了G.A.柯亨等国外学者的不同观点之后,他认为只有既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又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的正义观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
7、 第45期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
2018年5月31日,中大哲学系曹坚副教授主讲题目为:对“犹太人问题”的思考——门德尔松、马克思和赫茨尔的比较。主持人:徐长福教授;评论人:江璐副教授。摩西·门德尔松(Moses Mendelsohn, 1729-1786)、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和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 Herzl, 1860-1904)是试图对解放、同化和融合三者进行清晰区分的三种理论典型。它们三者恰恰发生在犹太人解放运动之前、之中和之后,代表作分别是门德尔松的《耶路撒冷》(Jerusalem, 1783)、马克思的<犹太人问题>(”ZurJudenfrage”, 1843)、和赫茨尔的《犹太人的国家》(Der Judenstaat, 1896),且都非常关心犹太人问题。三人在德国社会都有很大影响,且都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表现出激进的特征。如果说门德尔松代表了对犹太人解放的乐观情绪,而马克思代表了一种悲观立场,赫茨尔代表的则是介乎这两者之间的心态。比较三人对犹太人问题的思考,或可展现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探索在欧洲一个多世纪里的众多走向之一。
8、第46期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
2018年6月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刘益东研究员作为第46期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的主讲人,主讲题目为:没有独立判断就没有独立研究——谈谈学术评价的重要性。主持人为徐长福教授,评论人为马天俊教授。
刘益东研究员认为,同行评议和文献计量法因不能合理评价问世不久的成果,故存在根本缺陷,所以刘研究员提出了开放式评价这一替代方案。在此基础上,利用“网上规范展示、规范查新、颠覆性错误同行把关、突破性成果难以假冒、好问题与巧思路难得易懂、前沿地图定位一目了然、荐优比较易于判断、伯乐识才避免同行相轻”等特点,使得在学术领域开展外行评议成为可能。外行评议解决了优秀成果、优秀人才及时胜出问题,解决了高端人才与学术带头人的界定与甄选问题,实现了公众理解科学、公众监督科学以及学术市场和思想市场建立的问题,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新思路。
9、实践哲学讲坛第15期
2018年5月24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冯达文教授主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儒学变迁史漫话”,主持人为李萍教授。
冯教授认为,在“原事”、“原情”的状态下,也即在朝夕相遇的感性生活,特别是在痛苦的折磨中,人才能感受到自己活生生地在。从“原事”、“原情”、“原人”起始,进到“类”(天与理),人已经被异化,不复“原本”了;及从“类”(天与理)转为“符号”,“人”作为“类”进而被“物化”与被“替代”了;及从“符号”变为“数字”,连“物”亦被弃置,人不得不受数字变换的规则所支配。人以自己的绝顶聪明无休止地去进行思想创造,最终却不得不被自己的创造物所役使,所抛弃。难道这竟是人所祈求的一种归宿?
六、人才培养
(1)2018年5月中旬,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共有8名硕士生蔡立辰、陈菊、黄子娴、李倩倩、李毅琳、饶琳、王昊、杨思敏,顺利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
(2)2018年5月下旬,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共有5名博士生尹胜、刘丹、覃万历、肖蓉、徐瑜霞,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