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7年第二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一、基地工作动态

2017年6月12日,在中山大学召开的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工作会议上,本所副所长马天俊教授受李萍所长的委托,汇报了马哲基地2016年的建设情况以及2017年工作的进展。其中2017年上半年的工作,侧重汇报了3月中下旬,基地主办的“实践与价值”高端论坛,李萍教授和徐长福教授主持的基地重大项目顺利开题的情况。科研院领导要求各基地以新的合作协议为指针,认真落实任务,并就下一步的基地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二、科研成果:

1、徐长福: 《主词与谓词的辩证——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基础探察》 载《哲学研究》2017年第5期。

摘要:主词和谓词在逻辑上是构成判断的最基本要素,而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对它们如何定位,则成为产生不同派别的逻辑端绪。西方哲学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无不肇始于对主谓关系的重新理解,就此而言,一部西方哲学史仿佛就是主词与谓词的辩证历程。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也不例外,他正是通过批判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谓颠倒,并建立起自己的主谓辩证法,才为他的哲学和整个思想打下逻辑基础的。可是,自从马克思不再谈论这个话题以来,170年间,他的这一思想几乎湮没无闻。后世的马克思主义都以恩格斯和列宁的辩证逻辑作为逻辑基础。不过,他们二人都未曾论述主谓关系这种原本的逻辑问题。因此,将马克思的主谓辩证法发掘出来,对于重新理解马克思本人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2、徐长福:《关于马克思主义第一哲学两种模式的思考》 载《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从亚里士多德开始逐步形成了把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传统,前者研究形而上学、认识论和语言逻辑等,后者研究伦理、经济、政治、社会、历史等人类实践领域。在该传统中,亚里士多德从最普遍原理和终极原因出发解释一切,包括实践,从而形成了一种以理论哲学为第一哲学的模式;康德把知识限定在现象界,把道德奠基于本体界,从而形成了一种以实践哲学为第一哲学模式。以此为参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可区分出两种模式:一种由老年恩格斯所建构的、以理论哲学为第一哲学的模式,它用物质解释一切,包括实践;二是从青年马克思的手稿、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发出来的、以实践哲学为第一哲学的模式,它用实践解释一切,包括自然。不管在哪种模式中,马克思本人都只提供实践哲学。可实际上,马克思也有自己的理论哲学,那就是他的理论辩证法。一旦马克思的理论哲学得到阐发,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第一哲学的模式就可以期待。

 

3、陈水长:道德善恶与道德正误——关于汉斯–莱纳的现象学价值伦理学的研究  载《现代哲学》2017年第2期。 (备注:李萍教授主持的基地2016年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要:汉斯•莱纳是20世纪中后期现象学价值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在结合康德与舍勒伦理学的基础上构建了独特的现象学价值伦理学,并称之为“伦理学新体系”。莱纳这种伦理学新体系继承了舍勒的价值概念并对价值种类进行重新区分,类似康德的结构形式在此基础上对道德价值进行的重新规定。莱纳不仅区分了道德善恶,而且区分了道德正确和道德错误,并且为了确保道德正确提出了十一条价值优选原则。

 

三、项目管理

新立项2项,结项2

(1)、林育川副教授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西方左翼正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共享发展的启示研究”,获准立项,项目编号17AKS016。

(2)、王兴赛申请的“青年黑格尔与青年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比较研究”,获准中山大学2017年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培育项目获准立项项目批准号为17wkpy49。

(3)、2017年3月23日,徐长福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实践语言、实践思维与实践智慧》 11JJD710010 ,该项目经鉴定合格,准予结项。

(4)、2017年2月28日,刘森林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启蒙反思:以《启蒙辩证法》为核心的分析”14JJD720018 ,该项目经鉴定合格,准予结项。

 

四、主办系列学术讲座

1)理论粤军•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第18 暨实践哲学讲坛第12

5月18日下午,本所邀请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孙利天教授在锡昌堂420室主讲“从现象学看中国传统智慧”,论坛由徐长福教授主持,张伟教授评论。

在第一部分,孙利天教授首先从整体上就现象学的主要视角与诉求作了简要分析,尤其强调了“面向事情本身的本质直观”在现象学中的重要地位。孙教授也提到了海德格尔的“在场”和“显现”这两个概念以及与本质直观和实践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也强调直观、场域等,如刘勰曾表达过对宇宙的直观,诸葛亮关于三分天下的判断体现出了其宏大的视域。中国传统哲学素来强调宽广的场域和格局,如孟子所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格局,是中国传播不断的传统。我们对这种传统持有文化记忆。

在第二部分,孙教授具体分析胡塞尔的范畴直观,即本质直观。在此,孙教授追溯了胡塞尔在这个问题上与康德、休谟、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关系。其中主要的是事情本身在一个场域中如何进行主题化。

在第三部分,孙教授强调了海德格尔的真理概念。真理就是无蔽,无蔽的澄明和显现。重要的在于要知道什么在遮蔽真理。反观中国传统哲学,也可发现类似的思想。如荀子曾著有《解蔽篇》,其实荀子强调的是与现象学类似的解蔽。孙教授还强调了“定”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性,“定”与浮躁和喧嚣相对,王阳明曾身体力行地阐明了“定”的哲学意义。孙教授还比较了“无”在海德格尔、德国观念论以及中国道家、佛教中的哲学意蕴。从总体上看,中西都有一种与功利计算相对立的智慧,即空灵的智慧、形上的智慧,此乃存在真理的显现,是最根本的在。比如,道家素有虚无的智慧,即强调从“静”到“定”,最后达到虚空、澄明之境。孙教授提出,现代人的中国理想应是:按照西方人的理性做事;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做人;按照道家的虚无精神待己。

在第四部分,孙教授比较了中西哲学中的语言观念。如现代西方哲学曾出现语言转型、语言解释学等。海德格尔也曾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这种口号。事情本身需要语言。但中国传统哲学其实也重视语言。比如儒家经典就曾强调“不学诗,何以言?”。中国哲学史上也有语言分析的案例。中国哲学强调言由心生,强调语言的修养,如审问、慎思等。孙教授还对中国传统的知行合一观念与现象学的事情本身、本质直观等进行了巧妙的关联。他认为,现象学与中国传统哲学都有一种全身心的智慧。

主讲报告结束后,哲学系张伟主任就孙教授演讲作了简要概况,并向孙教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关于虚无和空,是否可在儒释道那里作更明确的区分?等问题,孙利天教授一一作了回应,在座师生们颇有启迪和收获。

 

2)理论粤军•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19

2017年6月26日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系主任万俊人教授在中山大学锡昌堂103室主讲“在罗尔斯与麦金太尔之间或之外”。本次活动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伦理学会联合主办。

万俊人教授曾在美国与罗尔斯和麦金太尔都有深入交往,对两人的思想都有比较深刻独到的见解。万教授指出,1960年末,罗尔斯的主要问题分为三方面:第一,自由民主的社会应该是平等的,但是号称自由民主的美国仍存在着诸多不平等现象:第二,自由民主社会应是公正的、充满正义感,但美国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战争,特别是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在罗尔斯看来,是美国永远的耻辱;第三,民主自由社会应该充满希望,但当时的年轻人成为“垮掉的一代”。罗尔斯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特别是正义的第二原则,即差异原则,在万俊人教授看来,是罗尔斯的主要贡献。罗尔斯的差异原则,不仅是罗尔斯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今世界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差异原则,要求制度设计最有利于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人,这恰恰是福利制度、累进税制度的思想支撑之一。万俊人教授进一步指出,差异原则有超越传统社会契约论和老派自由主义的有限性。社会财富总额大,不是全社会都享受发展成果的充要条件,制度安排才是更关键的。万俊人教授认为,罗尔斯观点也有其重大不足,集中表现为不将自己的差异原则应用于国际社会、国家之间。

关于麦金太尔,万俊人教授认为可以将其思想分为两个方面。第一,麦金太尔的道德叙事包含强烈的历史性、时间性和关照具体语境的倾向。第二,麦金太尔的思想,关照特殊类型的共同体,认为没有一般的人,只有具体的、承担某种角色的人。因此,对每个人的道德评价,应当基于每个人所承担的角色。麦金太尔的理论视野超越罗尔斯,因为它看到了整个社会发展、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

最后,万俊人教授从中国学术界现状出发,指出中国学者应在罗尔斯和麦金太尔之外,找到属于中国人的理论。他强调,任何学术研究,都要自觉地包含中国的参考系。在一个新的关键时期,中国人要创造自己的理论范型,而不是仅仅在西方思想问题中创新。近百年来,中国学术界奉行“拿来主义”,而当下最紧要的,是From “after” to “before”,即引领潮流,创造一个“思想中国”、“哲学中国”。

万俊人教授独到见解的报告,引起了在座师生强烈共鸣与热烈掌声。主讲结束后,李萍所长进行了总结性发言,她指出,万俊人教授是我们中山大学的杰出校友,是诸位中大学子学习的榜样,我们都要学习万俊人教授对于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还有他一直以来对母校的赤子的情怀。

 

3)马克思论坛第113

2017年4月28日,本所邀请中央编译局的鲁路研究员主讲“马克思与《资本论》法文版的翻译出版——从编译局收藏的一封马克思书信说起”的学术讲座,这是马克思论坛第113期。

鲁路指出,与贸易、战争等不自觉的文化传播模式相比,书写文献、出版图书是一种自觉的因而是较为高级的文化传播模式,而且手稿图书作为实物具有稳定性,因而尤其不可替代。马克思的思想有一定的载体,如图书、杂志等这些实物性的媒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和前提,那就是马克思当年书写的、最原始的手稿。

鲁路随后介绍了编译局收藏的1872年2月9日马克思致莫里斯•拉萨特尔(《资本论》法文版的出版商)的书信,涉及其基本信息和翻译出版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书信笔记很多都没有流传下来,就写给拉萨特尔的书信来说,截至目前为止,仅7封,拉萨特尔写给马克思的书信却有56封。

接着鲁路介绍了《资本论》的出版情况,指出1867年《资本论》德文版刚出版,马克思就有出版法文版的想法。1872年2月9日,马克思与拉萨特尔签订了出版合同,决定用44个印张分册出版《资本论》法文版,并指定了约瑟夫•鲁瓦来翻译,因为他善于将理论性的文字翻译成较为通俗易懂的,而且马克思本人还审阅了译文并进而修改了部分内容,这意味着《资本论》法文版不是单纯的译著,而是作者和译者合作的成果。鲁路在《资本论》法文版与德文版的简单比对中指出,马克思在出版自己著作时充分考虑了传播的效果,在方法、表述上尽量做到简明、通俗易懂,如将德文版中的许多黑格尔术语改写成法国人容易理解的词汇,以期适合法国人和工人阶级的需要和偏好。

 

4)马克思论坛第114

2017年7月1日,本所邀请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主讲“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学术讲座,这是马克思论坛第114期。

王南湜教授指出,现代社会的现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现代科学、自律性道德和现代民族主义。任何一种哲学要有意义,就必须至少切入至少一种社会现实。

结合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康德的是有限的主观思想。通过区分开现象和物自身,康德切进了现代科学和自律性道德。科学是知性对感性经验的建构,实际上是对工具体系的符号化表达。“人为自然立法”应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即自然不是物自身,而是科学家、教科书中描述的自然。因此,与贝克莱、笛卡尔不同,康德是形式的唯心论,主体赋予对象的是形式,而质料来自于物自身。由于科学的对象是现象界,这就为道德生活留下了空间,道德必须预设自由,自律性其实是上帝的自由意志向人的自由意志的转化,这也是当时的普遍观念。

黑格尔的是无限客观思想,其切进的现实主要是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与康德有限的人相比,黑格尔的绝对主体是无限的、上帝式的。在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描述中,无论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如拿破仑这种,还是平凡普通的芸芸众生,其实追求的都不过是自己的利益,但在这一过程中世界精神实现了自己,黑格尔将此称为“理性的狡计”。个人在这一过程中不过是无价值的工具、傀儡,绝对精神,其展开过程中曾体现为国家主义,才是至高无上的。

马克思的是有限的客观思想。马克思指出,要把用自然、科学、精确的语言描述的资本逻辑和政治法律意识形态区别开。前者即通过进入政治经济学而切入科学体系。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没有历史的自然体系,是资本主义的观念表达,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存在,因而是科学的批判。与“大纲”、“手稿”中的道德批判如同检查官起诉尚有辩护的余地相比,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则如同医生所下的死亡判决书。可见,在马克思这里,存在着方法论上的二元论,一是基于客观结构这一出发点的科学描述,二是基于人类主体的道德生活。这种近康德的阐释,如果能够同时保留黑格尔的历史逻辑性,那么便能对现代社会现实作出更好地切进,而且有助于构建起思想上的生态平衡。

 

(5)、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38

4月18日下午,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38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次研习会的题目是:良知与无知——谈谈道德意识的现象学发端。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方向红教授主讲,徐长福教授主持,马天俊教授评论。

方向红教授首先提出,他希望在“良知”研究领域做一种范式的转换。东西方传统关于“良知”的研究都非常多,但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解,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良知当成现成在手的东西展现出来,而不是在生存存在论基础上研究良知。方教授认为,传统良知研究的思路与海德格尔的思路都各自有问题。传统思路(本体论角度)里面不会出现道德意识发端的问题——“端”是指“显现”、“萌芽”,而非“开始”。一切都是现成在那里的东西,道德意识的发端问题根本就不存在。在方教授看来,这里面最大的问题与“知”有关。“知”在道德意识中有破坏作用。只要有“知”,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意识,道德意识就无法真正建立起来。方教授援引了德里达、摩斯和马里翁等人的理论予以说明。“知”对于纯粹道德意识的建立是有障碍的,它会使人陷入一种循环。因此,就必须把无知纳入进来,这将是与传统思路和海德格尔的思路不同的第三条思路。海德格尔与传统思路在“知”这方面是类似的,如良知是“陡然一惊”,突然莫名的不安,不知来自何方。方教授着重分析了“亏欠”在海德格尔那里的意思以及能给予第三条思路的启发。要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意识,就必须与“无知”发生关联,而这在现实中也是可能发生的。

报告结束后,马天俊教授对方教授的整个报告思路作了回顾,并对良知、无知和道德意识的发端这个话题作了自己的理解,最后提出一些与方教授不同的观点。方教授对此也作了详细的回应。

 

(6)、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39

2017年5月17日下午,由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39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此次讲座的题目是:为什么存在是无——重新审察黑格尔关于从存在(Sein)到无(Nichts)的论证。主讲人是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那鸿·布朗(Nahum Brown)博士,徐长福教授主持,马天俊教授评论,凌菲霞博士现场翻译。

此次讲座的目的是:分析黑格尔《逻辑学》开篇著名的从存在到无的过渡;概述评论者们的各种解释,他们各自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来阐释这种过渡的动力;为主讲人所谓的“间接否定性(apophatic)解释”作辩护,以之支撑如下结论,即黑格尔是一位模糊的否定性思想家。为此,本次讲座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黑格尔那里从存在向无的过渡;(2)黑格尔与否定论(Apophaticism);(3)对“存在向无过渡”所作的非否定性解释和否定性解释;(4)间接否定性解释。

在布朗博士主讲后,马天俊教授首先就这个主题本身作了自己的理解,同时对布朗博士的论证提出了一些看法。然后,徐长福教授、江璐博士、谭群玉教授、龙霞博士、邓伟生博士、王子珏同学等提出了一些问题,与布朗博士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7)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40

6月22日下午,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40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次研习会的题目是:问题学哲学与当代法语文学——米歇尔·梅耶和布鲁塞尔修辞学派:从新修辞学到问题学。主讲人是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郭丽娜教授。主持人为徐长福教授,评论人为郑劲超博士。

本次讲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米歇尔·梅耶(Michel Meyer)和布鲁塞尔修辞学派;(2)问题学哲学(la problématologie):一种新哲学或新的哲学思维;(3)让·贝西埃(Jean Bessière)的文学问题学;(4)文学问题学的实践论据(argumentation):安妮·诺尔埃的《悠悠岁月》。

在第一部分,郭丽娜教授主要介绍了梅耶的生平、著作、主要思想以及与之相关的布鲁塞尔修辞学派。在第二部分,郭丽娜教授主要根据梅耶的《论问题学:哲学、科学和语言》一书介绍和分析了问题学哲学的内涵。正如史忠义研究员所说:“问题学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与其对回答感兴趣,毋宁关注叩问的存在本身,因为叩问是思想最根本的基础,任何回答都反馈到叩问。”因此,“叩问”是问题学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问题学的起点。郭丽娜教授追溯了柏拉图的“叩问悖论”和“模糊回忆”以及西方哲学从叩问对话向“判断”的转向,即从孜孜不倦的探索转向了几何学范式性质的命题主义,从关注现实问题转向了本体论的研究。其结果是表面的否定论,以及思维方式上出现普遍的怀疑主义和神秘的启迪论。梅耶既批判了柏拉图的“模糊回忆”,也批判了西方传统哲学对叩问本身的遮蔽。在第三部分,郭丽娜教授主要分析了贝西埃的文学问题学。她认为,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贝西埃的新文学原理是基于问题学哲学而提出一种新文学哲学,他对小说内涵的革新,既是一种努力,试图改变二战之后法国文学受哲学所控制,失去自身独立性的现状;也是一种非常敏锐的文学意识,抓住文学全球化的机遇,复兴小说,改变二战之后小说在法国文学史(甚至是西方文学史)上地位衰落的状况;更是法国文学传统兼备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特色的传承,是法国文学国际化意识的必然显现。

在最后一部分,郭丽娜教授主要以诺尔埃的《悠悠岁月》为例讲解了文学问题学的实践论据。她指出,哲学、文学、历史和社会科学的密切互动是法国人文科学研究的特点。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全球化的不可逆转催生了问题学哲学,促使所有领域的学者面对种种政治、经济和文化实践,思考现状,进行理论革新。法语新文学理论是哲学在文学领域的投射;反过来,法语文学实践为问题学哲学提供论据。哲学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学亦是一样。人文学术的范式:立足于历史的时空,以文本(案例)为田野,叩问和反思所有人类社会问题。

郭丽娜教授报告结束之后,郑劲超博士首先作了精彩点评,接着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与郭丽娜教授作了热烈地讨论和互动。

 

(8)、齐得平主讲“关于毛泽东手稿管理与研究”学术讲座

2017年4月31日下午,马哲所荣幸地邀请到中央档案馆研究馆员齐得平,在锡昌堂417室主讲了“关于毛泽东手稿管理与研究”的学术讲座。已到耄耋之年的齐得平老先生,在档案界遐迩闻名,他是从位于北京西山脚下的中央档案馆走出的、土生土长的毛泽东手迹研究专家。1950 年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从事档案工作,1961年起专门保管与研究毛泽东、刘少奇手稿。

齐得平先生主要讲述了以下主要内容:中央档案馆对毛泽东手稿的管理制度;辨认毛泽东手迹变化的规律;毛泽东手稿的公布概况;党史中关于西路军的叙述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党史相关问题等。

在互动环节,齐老耐心细致地为师生们进行答疑解惑,让在座师生深刻认识到档案对于研究本身的真正价值,开拓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和研究空间。马哲所所长助理谭群玉教授、广州大学马院邵小文副教授、广州工业大学周兵副教授等几位老师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研究中心的硕士和博士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五、主办“毛泽东工业思想”学术论坛

     2017年6月7日,在中山大学锡昌堂402室,由中山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毛泽东工业思想”学术论坛,邀请现执教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历史系,兼东亚研究主任,UCLA历史学博士,李怀印教授主讲“改革前30年国营企业的劳动管理和权力关系”。吴重庆和谭群玉两位教授分别担任上下半场的论坛主持人。

此次研讨会分为两场,前半场在吴重庆教授的主持下,由李教授主讲,讨论改革前国营企业的劳动管理和国营企业内部的日常权力关系两方面的内容。关于劳动管理的问题,李教授认为关于毛泽东时代国营企业职工的劳动效率问题,长期以来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认为当时企业内部物质激励的缺位,带来工厂生产过程中懒散状态的普遍存在和劳动效率的低下。李教授基于对若干城市近百位退休工人的深度访谈,强调应该在由一系列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所构成的特定情境中,重新认识国营企业劳动管理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当时影响工人日常生产行为的,不仅有政治压力、规章制度和同伴监督等约束手段,同时更为重要的还有源自国营企业职工特殊地位的集体意识、对本单位的认同以及由精神刺激所带来的晋升机制。工人在工厂劳动中的具体表现,根据这些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变化,因时因地而异,但总的来说,除了“文革”初期因动乱导致生产秩序受到严重冲击之外,在绝大多数国营企业,物质激励的缺失并未导致严重的消极怠工现象。

另外,关于国营企业内部的日常权力关系的问题,李教授认为既有的讨论中,区域研究中的“庇护-依赖关系网络”常用来对国有企业内部基层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权力关系进行解释。魏昂德教授的《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的阐述具有代表性,认为国有企业中的依托于工人对企业在社会和经济上的依附以及对工厂领导在政治上的依附关系,通过对政治资源的把控,领导者在工人队伍中划分出积极分子和敌对分子,领导与积极分子之间形成上下级庇护-依附关系。在国企内部,领导组建了一种实用的私人关系网,来完成对工厂的管理。李教授则认为,在国营企业这种庇护与依附的关系是不存在的,国营企业内部的干部与工人的关系是一种对称的关系,干部并没有实质的权力,对工人的工资没有决定权,也不能开除工人,工人的工作在一套中央制定的评价体系中被评估。而且依托于共产党的革命传统,工人作为政治正确的主体,对干部反倒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干部在工人面前不仅没有权力,有时候反倒是要讨好工人。“庇护-依附关系”的突破主要是基于国营企业本身是一个“单位”,工人不是依附于领导,而是依附于单位,领导也是如此。李教授提出“单位社群主义”的概念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事实上,“庇护-依附关系”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厂长的权力变大开始盛行。

下半场,在谭群玉教授的主持下,李教授回答了在场听众的一些问题,并就国营企业的发展与中国工业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主要围绕国企内部管理中“政治与绩效的关系”、“干部的动力”、“物质激励与国企管理的关系”、“计时与计件”、“市场环境下和计划经济环境下的国企管理”等问题,以及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发展对整个国家工业化的关系和意义,两个三十年的叙事等问题展开充分地讨论。

 

六、人才培养

(1)2017年5月19-20日,马哲专业共有7名博士生胡志刚、曲轩、朱亚坤、张龙、曹咏萍、吴朝阳、陈晓斌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2)5月22日,共有11名硕士生李嘉敏、李潇、林哲珣、翁月化、叶浪明 、李婷婷、张启迪、明沁怡、柳成雅、谷世文顺利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

 

七、社会服务

(1)、《贵州民族报》2017-05-16版面:第A4版刊发了农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对话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俊忠(上)

(2)、《贵州民族报》2017-05-17版面:第A4版刊发了农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对话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俊忠(下)

(3)、2017年6月28日,徐产福教授受邀广东省审计厅人事教育处,参加在广州举办的全省审计机关主审方法培训班,徐长福教授就“审计工作与哲学方法论”为题进行辅导授课。

 

八、学术交流

1、2017年5月25日,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的第23期(总第614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徐俊忠教授作题为“关于毛泽东研究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哲社学院刘陆鹏教授主持报告会。

 

2、2017年4月15-16日,专职科研系列王兴赛副研究员参加了由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主办的 “德国古典哲论坛”Ⅲ:纪念苗力田先生诞辰100 周年暨德国哲学中的“人与物”学术研讨会。王兴赛作了“私有财产的现代命运:黑格尔早期财产思想研究”的会议发言。

 

3、2017年6月24-25日,专职科研系列王兴赛副研究员参加了由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与演进暨纪念苗力田先生诞辰100周年研讨会”。王兴赛作了“公民宗教与民族共同体——黑格尔‘图宾根片段’政治哲学解读”的会议发言。

 

九、书评

1、洛克莫尔发表关于徐长福教授英文著作的书评

2017年6月29日,著名哲学家汤姆·洛克莫尔(Tom Rockmore)在《马克思与哲学书评》(MARX AND PHILOSOPHY REVIEW OF BOOKS)上发表了对徐长福教授英文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和全球化》(Marxism,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Parados Verlag, Berlin, 2016)的评论。《马克思与哲学书评》由著名学者肖恩·塞耶斯(Sean Sayers)教授编辑,在左翼感兴趣的理论著作评论方面,它是国外阅读量和影响最大的网刊之一。与麦克莱伦一样,洛克莫尔也承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和全球化》“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和政治思想的优秀引论”。他对本书的结构以及每篇的核心内容都作了简要分析和评价,其中尤其重点分析了第四篇,即《我们为什么需要实践智慧?——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教训》。

洛克莫尔指出,“本书不是一本普通的哲学论著。它毋宁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和国外马克思主义者近来和当前状态所作的一项认真且全面的研究。”徐长福教授的这本著作既有助于理解当代问题,也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对这些问题之解决可能作出的贡献。最后,洛克莫尔强调:“虽然非常简要,但本书仍可与中国和其他任何地方研究马克思的最好作品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