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7年第一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2-01

一、基地工作动态

2017年1月14日晚,李萍所长主持召开基地全体人员工作会议,主要议程是对2016年基地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并对2017年工作进行部署。基地“十三五”重大项目总体规划启动后,在2017年元月初,教育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甲、乙、丙三方签订了“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合作建设协议书”,开启了新一轮基地建设新的管理模式。基地建设三方的权利和义务更明确,建设的标准更高了。

马天俊副所长首先带领全体人员认真学习解读了‘合作建设协议书’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各位同仁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积极建言献策,畅所欲言。

李萍所长作总结性发言,她对新加盟本所的三位专职科研系列人员和一名博后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并提出殷切期望。所长鼓励基地全体人员鼓足干劲,基于2016年第三轮评估本所取得的较好成绩,我们应该对基地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在下一轮建设中遇到体制、机制中的瓶颈性问题将深入探讨,积极主动作为,找出相应对策。

 

二、科研成果

1、徐俊忠: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发布及其历史命运的考察,载《现代哲学》2017年第1期。

【摘要】:《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从农村合作化高潮转向农业生产高潮的产物。它从酝酿、提出到最后由全国人大通过,历经反复修改、完善,凝聚了毛泽东的巨大心血;但也受到了许多质疑和批评,最后在毛泽东逝世后,受到了搁置。深入研究这一过程,有助于廓清交织于这一过程中丰富的历史信息,吸取中国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
 

2、徐长福教授:撰写的为《人民服务是否应以人民同意为前提?——从列宁与考茨基的一场争论看马克思主义执政观的两岐》 ,入选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和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共同编著的《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论文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发展 (下册 )

 

3、胡志刚:《尼采新闻批判及其启示》 载 《新闻知识》 2017年第1期

【摘要】:尼采认为商业文化的盛行,教育的世俗化推动了新闻业的发展。新闻导致粗俗语言的任意使用,妨碍了文化创造,破坏了正确的艺术感觉。要根除新闻带来的种种害处,需要拒斥天生的懒惰和怯懦,学会缓慢而细致的阅读,发掘自我的独特个性,以古典文化理想去塑造人的内在心灵。

 

4、胡志刚:《尼采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载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2期

【摘要】:尼采批判扩展教育、缩小和减弱教育这两种错误的教育倾向,认为这两种教育倾向导致教育的世俗化,为现实经济利益服务的教育,是一种非自然的教育。他反对功利化教育,主张文化教育,崇尚自然教育理念,认为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其他能力进行综合培养,让学生学会独立而严格的思考。一切伟大、美好、高贵的事物从来都是稀缺的,文化精英也是如此,教育不能成为公共产品,它只属于少数人,精英教育应是一种特权。

 

论文转载

1徐长福教授发表在《哲学研究》2016年第10期上的论文《论马克思早期哲学中的主谓词关系问题》——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解读重点 ,在2017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2林育川副教授发表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上,《正义的解构与马克思主义正义原则的建构》,在2017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3龙霞讲师发表的《现代哲学》2016年第4期上的论文《重新理解“异化劳动”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B1<哲学原理> 2016年第12期全文转载。

 

三、主办理论粤军系列学术讲座

(1)“理论粤军”第14期综述

2017年3月25日上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在锡昌堂420举行“理论粤军”第14期学术讲座,中国社科院张政文教授的主讲题目是“感性: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超越”。

张政文教授认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超越在于把人的“感性”重新归还给人本身,为德国古典哲学里面的“感性认识”建立了一个现实存在的基础。他从感性的确立、展开、实现三个层面进行阐释。

首先,关于感性的确立,张教授认为西方自古希腊以来有压抑感性的传统,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遵守“善”,这里的“善”指的是一种规则,这就意味着在实践中把感性排挤出去;柏拉图提出理念论,在认识领域把感性排挤出去;后来的经院神学强调去除人性,更是压抑个人的感性。直到文艺复兴以后,个体的人性才引起关注。在康德那里,理性和感性是二元对立的,他提出反思判断力来和解这一矛盾,反思判断力的感性能力就是审美能力。审美现代性具有两个特性:其一,本身是感性的,拒绝理性一统天下;其二,审美现代性是自律的,不受认识规范。费希特认为,感性就是在行动中直观自己,费希特所理解的感性不是单一维度的主观意识,而是对理性直观的实践行动。与康德和费希特相比,谢林更关注自然,他认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对自然只能用理性直观。在黑格尔那里,生活充满各种矛盾也在不断和解矛盾。但是感性在马克思那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认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过程。”感性成为人类对自然改造,对社会革新,对精神变更的力量。

其次,在感性的展开方面,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康德用感性的审美判断来超越理性的自反性。就审美判断的质而言,审美是感性情感过程;就审美判断的量而言,审美是单称判断;就判断的关系而言,审美过程无直接而明确的目的;就判断的模态而言,以感性情感为特质的个体审美判断又对整个人类具有普遍有效性。在费希特看来,审美现代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开就是人的技艺活动。谢林相信审美现代性的社会文化本质就是艺术。黑格尔将“美”视为感性阶段的呈现。而马克思则将审美现代性置于人类的有序生活之中。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生活的文化意识活动,属于意识形态这个大结构中的一部分,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最后,在感性的实现与审美现代性特质的展开方面,马克思也体现出与德国古典哲学不一样的进路。艺术自律成为德国古典哲学感性的实现与审美现代性特性展开的主要方式。艺术自律由康德率先确立,他将艺术活动的自律性质归之为天才。费希特认为想象是艺术自律的集中体现。谢林认为艺术面临自然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艺术自律。在马克思看来,艺术是一种感性的社会精神生产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在这种感性的社会生产活动中,生产主体与生产过程、产品、消费发生了断裂,也就是异化。因此他强调共产主义运动就是要扬弃这种异化的状态。他认为艺术可以超越时代,他主张解放无产阶级,最终实现所有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也会带来个人审美能力的提高。

总的来说,德国古典哲学在理论上系统地将感性逻辑化为人的主体性能力,创生了与理性为中心,与启蒙现代性同样重要并相成互补的审美现代性。而马克思则为审美现代性确立了社会存在的基础,为当代的文艺活动构建了历史普遍性与生活合法性。使审美现代性成为现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实践关系,实现了审美现代性从主观到客观,从个体到社会,从精神意识到生活实践的彻底转换与超越。

 

(2)“理论粤军”第15期综述

2017年3月25日晚,“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之十五”暨“实践哲学讲坛第11期”在锡昌堂420举行。此次讲座的主题是“价值思维面临的挑战与变革”。主讲人是国内知名的李德顺教授,马天俊教授担任主持人,徐长福教授担任评论人。

李德顺教授从对马克思哲学的强调入手开始了此次讲座。他强调,《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的哲学的根,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理论的根。马克思的哲学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在于,用马克思的思路和逻辑来具体讨论价值论中有争议的问题,即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视角考察西方学者在解答“道德难题”和“公正悖论”上的得失。当今人类面临着价值观或人类价值的冲突,这主要表现为不断出现的“道德难题”和“公正悖论”,比如桑德尔在《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中所列举的案例,其中尤为典型的是所谓的“电车难题”。李德顺教授强调,“道德难题”的困境表明,由于概念与历史实践的脱节,特别是存在于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德性主义等理论中的价值独断主义传统,束缚了理论批判的视野,才使思考陷入了规范冲突的“死结”。功利主义把善恶和幸福都当作可以计算的东西,这是一个偏执的独断。自由主义则错误地假设了一种“自我脱离其社会的和历史的角色和状态”,即没有注意人类的实践。桑德尔所倡导的共同体德性主义的特点是,否定个人本位,强调共同体本位。他强调人的社会性,个人是一定家庭和社会的成员。在这方面,桑德尔类似于马克思。马克思把人看作社会历史的生命。人往往被看作具有两重性: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而马克思则强调人的三重性,即在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外,人还是社会生命。而且,社会生命是人的本质,即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李德顺教授强调,虽然桑德尔从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困境中,看到并揭示了某些独断主义的缺陷,却因为受阻于传统的规范主义价值观和单一本位主体观,导致他并未看到独断主义思维方式的根本局限和无法突破价值独断主义。为了超越价值独断主义,我们需要认真面对价值规范的主体性特质,深入把握多元主体间的层次结构,并以主体权责统一到位的精准化判断,去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以形成适应时代的道德和法律等价值思维和理念。

主体权责统一和精准化,这与徐长福教授在其异质性哲学中所主张的“当事者有其权”非常相似。徐长福教授在评论中也强调了这一点,并希望这些原则能尽快在现实中得到真正实现。在问答阶段,在座师生踊跃提问,比如在“先救谁”案例中,如何看待“谁亲近,先就谁”这种态度?如何看待集体主义价值观与个人主义价值观?对价值独断主义的超越,是否会使人类面临道德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的风险?“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种理想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如何看待独断主义与普遍主义?如何看待“先利后义”等问题,李德顺教授都给予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解答。李德顺教授语言幽默生动且逻辑严密,在座师生皆深受启发。

 

(3)“理论粤军”第16期综述

2017年3月27日上午,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在中山大学哲学系锡昌堂以“黑格尔的哲学遗产及其意义”为题作了“理论粤军”第16期讲座。首先,主持人徐俊忠教授对吴晓明教授的学术思想背景作了详细的介绍,尤其是指出了吴晓明教授在黑格尔哲学研究上的独特造诣。

吴晓明教授学术报告中强调,一方面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不能仅限于思想史的范畴,也不能忽视黑格尔的社会历史维度给马克思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在当下也面临着重大的转折,如何摆脱长久以来的“学徒”状态而开始获得自我的主张,这意味着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学说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接着,他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对黑格尔的哲学遗产及其意义进行了阐述。一是黑格尔哲学对主观思想的批判,这种游离于事物外部的主观思想容易导致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而对于如何超越主观思想,黑格尔从客观精神的角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二是在社会生活领域,黑格尔通过法哲学对主观思想进行了扬弃,把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作为道德和伦理的客观基础。三是黑格尔哲学中的历史原则,它促使了马克思把现代生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历史的现象,这是马克思学说的一个非常本质的部分。因此,如果在今天简单地祛除马克思学说中的黑格尔哲学渊源以及社会历史维度的话,那么将会导致严重的错误。因此,要想建立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就必需要进入到中国的社会现实当中,也必然要牵涉到中国的传统以及与世界的联系。

最后,马天俊教授对报告内容作了精彩的点评,并就历史原则等问题提出了重要的看法,吴晓明教授随后也作出了详细的回答,这场学术报告在热烈的学术讨论的气氛中完满结束。

 

(4)“理论粤军”第17期综述

2017年3月28日上午,本所在锡昌堂420举行“理论粤军”第17期学术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郭湛教授主讲“思想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前沿”。论坛由徐长福教授主持。

郭湛教授强调,推进哲学理论的创新,治学者需要肩负起时代责任,这对于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而言,思想理论创新无疑是最为神圣的使命,借用张载之言即:“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民,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学者作为的最高境界。

做哲学思想理论上的创新,郭教授强调不能忽视现实的前提和基础,要从眼前、脚下出发勇于直面现实中复杂、碎片化的多元局面,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在哲学上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郭湛教授指出,当代中国的发展正处于由模仿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之中,创新发展是唯一出路。从近代中国的曲折历史到“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讲人诠释了“创造力”的内涵及重要性,认为人自身就是不断创造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具有创造力是人之为人不言而喻的内容,创造力是内在的,人本身就拥有创造力。而在学术场域,大多数学者都以“产品”的角度来定义创造力的评价标准,即新颖性、适用性,以此来作为思想理论创新的基础。

最后,郭湛教授通过讲述自己数十年来自己研究“人活动的效率”、“实践唯物主义”、“主体性与公共性”、“文化程序”等重要命题的治学过程,解释和阐明了“发现问题、探索解法、建构假说、论证假说、评价、发表和检验”的哲学研究假说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此方法立足前沿,以达“窥天机,接地气,说人话”的治学目标。

 

四、主办“实践与价值”高端论坛

2017年3月26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实践与价值”高端论坛,在广州中山大学锡昌堂515室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40多人出席。

论坛依照报告的顺序以李德顺,郭湛,张政文,吴晓明,樊和平,吴向东六位专家的六场专题报告和徐长福、李萍两位教授的课题开题讨论的形式,围绕“实践与价值”的主题开展学术交流和专题的研讨。论坛分上午下午两场,上午有三位专家的三场报告和徐长福教授的课题开题及讨论,下午有另外三位专家的三场报告和李萍教授的课题开题及讨论。

上午的三场报告由徐俊忠教授主持,第一场报告,李德顺教授提出中国的学术研究要摆脱“学徒”气质,发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声音,在与国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中要改变比较式对话的模式,提倡共建或合作式的对话。希望学者们能结合中国的实践,让理论话语与中国问题相互融合,形成价值共识以求共建。第二场报告,郭湛教授提出,面对中国问题,中国学者应该有自己的理解和答案。他提出要有对现实的实践的批判态度。并对如何批判现实的实践做出自己的理解:1、用实践批判。2、对实践的批判。3、对实践批判的批判。4、自我批判。第三场报告,张政文教授提出,自由是伦理的本质。要让教育目的成为教育的起点,教育要使人得到解放。审美与自由是相同的。中国对审美的关注不够,对价值的考虑要有审美的维度。在三场报告的交流互动环节,吴晓明教授和樊和平教授就学术的中国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吴晓明强调了一个国家学术成熟的标志是收获自我主张。樊和平教授强调对经典的重新解读,并提出如何坚守价值,坚守什么价值等令人深思的问题。

上午课题项目开题,徐长福从课题项目的问题意识,子课题涉及面临的一些挑战等进行阐述,强调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提出新大同。面对人类共同命运提出一个中国式的回应。与会专家和学者就课题项目的开题积极交流与讨论,分别从课题的设计和课题的开展等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

下午的三场报告由马天俊教授主持,第一场报告,吴晓明教授强调马克思学说的黑格尔渊源对马克思学说的重要性。去除黑格尔意味着排除马克思学说中社会历史的维度。这意味着马克思学说变成一种知性科学,另一方面变成了伦理学说。第二场报告,樊和平教授指出伦理精神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当下中国,实践与价值之间缺少伦理的维度。由道德阶段向伦理阶段的过渡要重视伦理精神的发现和生成。第三场报告,吴向东教授介绍了价值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提出要反思中国价值论研究,探索价值研究的研究范式和方法的转换。在下午三场报告的交流互动环节,与会的专家们积极讨论,就中国的价值研究等方面的问题交换了见解。

下午课题项目开题,李萍从课题申请的初衷出发,强调了意识形态建设对我国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向与会专家们展示了整个课题的设计构想。与会专家和学者就课题项目的开题进行积极讨论,意见统一地赞同了李萍教授所主持课题的重要意义,强调意识形态的建设于我国的战略性地位,并纷纷从课题的设计和课题的开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的宝贵建议和意见。

 

五、其他

2017年元13日,在南校区举行的2016年度中山大学科研工作总结会上,本所科研秘书黄晓平被评选为“优秀科研管理工作者”,在会上受到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