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6年第三季度工作简报
一、基地工作动态
2016年是基地“十三五”的开启之年,根据教育部社科司的通知,本所在6月底至7月上旬,就申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三五”重大项目总体规划,积极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充分论证,围绕着基地“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与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确定基地申报“十三五”期间的五个重大项目,并且按照专家组的反馈意见,修改完善了基地“十三五”发展规划。
二、科研成果
(1)发表论文10篇
1、徐俊忠:《毛泽东的认知性研究方法论要》,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补漏)。
摘要:我国毛泽东研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研究的向度仍处于提出和显现之中,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加大力度去耕耘的重要学术领域。深入研究毛泽东应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自觉选择。要做好这一研究,必须认真地思考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对于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评价是不可能没有价值前提的。对于毛泽东的研究和评价,需要这样的自觉,并以这种自觉去消除观念的幻影,使研究在更加深刻地反映对象的本质,更加符合历史真实的同时,努力达成与人民群众的基本价值倾向的一致性。认知性研究的不足,是当下困扰我们对于毛泽东的研究与理解的重要障碍。
2、徐长福:《恩格斯对基督教的认识初探——研究现状与若干问题》,载《基督教思想评论》许志伟主编。
摘要:在以马克思主义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基督教的认识不仅广泛影响着一般民众对基督教的看法与态度,而且决定着国家对基督教的方针和政策。在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创始作家中,只有恩格斯撰写过关于基督教的专题文章,它们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可是,在国内学界,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学者基本上只是复述恩格斯的观点,而专门研究基督教的学者大多对恩格斯的观点缺乏兴趣。这样一来,课题的重要性和研究程度之间就形成了落差。本文一方面梳理研究现状,另一方面针对恩格斯的观点提出若干问题,以期推动有关研究走向深入。
3、刘森林:《中西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话的语境差异:以“物化”为例》,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
摘要:由于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语境差异巨大,在概念的理解与转换中,必须高度重视起语境差异,如在“物”、“物化”思想的理解上就迥然不同。因此,对于西方抑或建国前来自日本的、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我们都不能直接挪移或拿来主义地直接使用,而必须批判性地予以检思,并根据中国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对其进行本土化、中国化,确立起适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概念和范畴体系。
4、吴重庆:《一种可能的新视角——从博弈论看民间信仰与世俗国家、制度性宗教的互动》,载《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
摘要:本文将运筹学中的博弈论视角引入民间信仰的研究,选取了民间信仰、世俗国家、制度性宗教三种力量,对民间宗教与世俗国家、制度性宗教两者的博弈进行了分析,并从中得出博弈的均衡点,以及两种博弈之间的隶属关系,从而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民间信仰复兴与其他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分析民间信仰与世俗国家、制度性宗教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互动,揭示其博弈结构,以期为社会治理实践提供对策。
5、吴重庆:《小农与扶贫问题》,载《天府新论》2016年第4期。
摘要:小农经济作为中国农民传统的谋生方式,在结构性及制度性因素的作用下已经解体,现代农业对小农构成明显的市场排斥。在贫困地区,较为普遍地存在小农与贫困户交集的现象。通过施行普惠小农的农业政策,可以降低扶贫成本,提高扶贫精准度。
6、吴重庆: Rethinking Socialism and Reform in China ,载于 Mapping China,open times, Aug. 2016.
7、谭群玉:《态度与技巧——岑春煊的涉澳外交活动》,载《澳门研究》2016年第3期
摘要:晚清内地与澳门的官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两广总督与澳门驻穗总领事及澳门总督间的交往实现的。岑春煊在1903年-1906年担任两广总督期间,兼管广东巡抚及粤海、太平两海关,权力空前扩张。档案记录显示,两地密切的交往,主要反映在正常外事关系、商贸纠纷、犯罪处置以及逃犯引渡等方面。由于岑春煊采取“化外为内、以简禦繁”的策略,既坚持原友好为主的基调,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难得一见,也与岑春煊硬朗的“屠官”内政风格迥然不同,反映了其人内外有别的政治智慧。
8、龙霞:《重新理解“异化劳动”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关联为视角》,载《现代哲学》2016年第4期。
摘要:讨论“异化劳动”概念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应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大文本的内在关联入手。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述“异化劳动”的用语直接承袭自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但“异化劳动”所葆有的真正“本质规定”,却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文本所开启出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性”的价值视域。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中,正是这一价值视域,自始至终奠定和引领了“异化劳动”概念的产生、发展及蜕变,并最终推动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从这个意义而言,“异化劳动”概念理应被视作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起步;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的价值视域,亦被置入马克思哲学自身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本质规定。
9、王兴赛:《作为实践哲学与世界的哲学化――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哲学思想研究》,载《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3期。
摘要: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马克思受青年黑格尔派影响,他试图通过类比后亚里士多德哲学(尤其是伊壁鸠鲁哲学)与后黑格尔哲学(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来回应当时德国所面临的哲学和现实去向问题。正如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我意识哲学是哲学的实践表现形式并为新时代和近代哲学奠定了基础一样,后黑格尔时代的哲学也要实践化,通过批判来实现世界的哲学化。哲学要成为塑造现实和未来的实践力量。同时哲学本身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
10、龙其鑫:《多维度与范式转换:国内关于“中共治疆”的研究述评》,载《现代哲学》2016年第4期。
摘要:近十几年来,中国大陆学界在关于“中共治疆”问题的探讨上呈现出多维化的研究趋势,而台湾地区的相关研究也日渐多元化与客观化。此外,两岸学者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认知上逐渐趋同。国内关于“中共治疆”的研究日臻繁荣,往后的研究在文献材料、叙述话语、借鉴视阈与研究范式等方面可有更进一步的探索与提升空间。
(2)出版外文著作1部
1、由吴重庆教授主编的Mapping China, open times, Aug. 2016.
(3)转载
1、徐俊忠:2016年4月16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人民主体地位”再强调的深远意义》,在《新华文摘》2016年第13期上转载。
2、谭群玉:《湘籍群体与马克思主义意识的早期启蒙》载《现代哲学》2016年第3期,在《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9期上转载。
其他
1、博士生王兴赛在2016年8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五版法学专刊上,发表论文《黑格尔与青年马克思论宪帛和立法权》。
2、博士生方晟以第二作者发表论文《当代商品拜物教分析的新维度:意识形态批判》,载《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7期。
三、主办马克思论坛第109期
2016年9月8日,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09期在锡昌堂420教室举行。本次论坛以“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反思——暑期农村调研分享会”为题,由徐俊忠教授、吴重庆教授、周兵副教授以及尹胜、李婷两位博士生进行分享,五位讲者展示了各自在暑假期间到农场和山区等地进行实地调研的成果,让参与论坛的学生和老师受益颇多。
吴重庆教授带领的团队前往六大贫困山区进行关于精准扶贫的调研,调研地点分别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粤北山区、乌蒙山区和六盘山区。经过调研发现,扶贫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扶贫项目没有真正、持续落到实处,地方存在扶贫项目与政府领导挂靠的现象,从而导致扶贫项目不能持续开展;另一方面,扶贫工作者难以与贫困户真正接触,以武陵山区为例,当地扶贫工作组需要应对各级检查,并花费大量时间处理检查工作,因此导致扶贫工作人员难以真正与贫困户进行接触,了解扶贫对象的实际需求。除此以外,如何处理地方政府与外部投入资源的关系,以及如何将扶贫资金落到实处,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徐俊忠教授的团队则分别前往了河北冀州的国营农场、周家村和兴十四村等地开展调研,由周兵副教授、尹胜博士和李婷博士进行展示和分享。周兵副教授讲述了农场调研的概况,并引发了关于国营农场的示范性何以可能的思考。尹胜博士则从农业的集体经营与管理的精致化、合作社的产业布局与发展、合作社的属地社会治理和集体主义精神等四大方面,给听众们展示了目前我国唯一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乡镇——周家庄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其背后的宝贵经验。最后,李婷博士分享了集体村庄兴十四村的调研经历,分别从兴十四村发展历程、兴十四村当下产业结构及其管理制度、兴十四村的启示三方面展开,阐述了自身对于集体经济资金与劳动力的整合能力的思考和认识。
本次论坛为参与的老师和同学们展示了丰富的调研经历和宝贵的学术成果,并令听众们对集体经济和精准扶贫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了解,真正体会到了实践与学术理论相互结合的独特魅力。
四、学术交流
1、 7月2日,林育川副教授赴北京参加由中共中央编译局主办的“如何建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学术会议,会上作了题为“正义理论的解构与马克思主义正义原则的建构”大会发言。
2、7月12-15日,徐长福教授在希腊雅典参加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hilosophical Societies (FISP)主办的the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 on the topic:The Philosophy of Aristotle,并做发言,题目是:Three Categories and Two Predicates: An Critical Reconstruction of Aristotle's Theories of Category and Predicate。
3、8月27-28日,马天俊教授参加在吉林大学举办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德国古典哲学”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做报告,题目是:“谈‘头足倒置’隐喻:兼谈辩证法”。
3、 9月23-26日,徐长福教授在河南嵩阳书院参加“中西马对话会议”,并做发言,题目是:论马克思的双重“卡夫丁峡谷”说。
4、9月24-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沈阳举行,论坛主题为“方法论自觉: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天俊教授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再谈基本概念问题:马克思、马克思思想、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会发言。该论坛自2001年由本所主办首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以来,已成功举办十五届,目前已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最具影响力的高端学术论坛。
5、10月9-10日,吴重庆教授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东亚研究中心参加“第十四届开放时代论坛”。
五、社会服务
1、7月下旬到8月上旬假期间,吴重庆教授赴吕梁山区、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粤北山区、乌蒙山区和六盘山区就精准扶贫的进行调研。
2、7月下旬到8月上旬假期,徐俊忠教授团队分别前往河北冀州的国营农场、周家村和兴十四村等地就集体经济开展深入调研。
3、9月20日,马哲所所长李萍教授,作为校党委副书记、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校工会主席带队中山大学定点扶贫工作组一行23人,赴云南省凤庆县开展帮扶工作的调研。吴重庆教授参与此项活动。
六、科研项目立项
1、陈长安讲师申报的校级课题“国立中山大学抗战西迁文物征集及文献(含口述史)整理研究”,获准中山大学2016年度校史研究项目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