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6年第一季度工作简报
一、科研成果
论文类
1、徐俊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省思》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28日第003版。
摘要: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方法而拒斥当作教条,才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正道。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具有特定价值立场又基于特定理论观点的方法论来看待。脱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要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应有功能束之高阁,最后只能是走进“圈子里的学术”,而与社会发展基本无涉,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最需要检讨的问题。要努力实现“学科导向”向“问题导向”的转变。我们尊重和欣赏对于问题做出“康德式追问”,但是,如果不能从学界马克思主义的实际情况出发,厘清长期存在于我们学术工作中某些根深蒂固的迷思,矫正一些长期以来存在的不良学术倾向,要改变马克思主义研究被边缘化的状况是不可能的。
2、李萍:《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论争与启示》载《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摘要: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思想的交锋和争论始终伴随其中。争论中有一致,分歧中有共识。回顾与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论争的历程,对于我们重新凝聚改革共识,重振改革勇气具有重要意义。
(署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3、刘森林:《辩证法的现实性与开放性》载《光明日报》理论版,2016年3月30日第14版,共3000字。
4、徐长福: “黑格尔Subjekt概念的两个维度与三层含义——基于 《<精神现象学>序言》的一个理解”载《哲学研究》2015年第11期。(特别注明:补漏)
摘要:Subjekt(英文subject)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关键概念,它上承从亚里士多德经笛卡尔直到康德和费希特的相关概念,下启费尔巴哈、施蒂纳、马克思以至现当代西方哲学的相关概念。他认为,Subjekt概念之所以能够承上启下,在于黑格尔赋予了它两个维度和三层含义相交织的复杂结构,这一点在《<精神现象学>序言》有很好的展示。所谓两个维度,即语言维度和存在维度。就语言维度而言,Subjekt乃是任一命题的主词,而就存在维度而言,该词则意指三个不同的对象。这三个不同的对象即黑格尔明确提及的“第一Subjekt”和“第二Subjekt”以及其所暗示了的“第三Subjekt”。徐长福教授认为,尽管黑格尔将精神规定为绝对主体,即所谓的“实体兼主体”,但是,它却不具备相匹配的语词形式,这种缺陷乃是该理论被批判和超越的学理根源。
著作类
1、徐长福主编《实践哲学评论》第2辑,2015年12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实践哲学评论》第2辑(2015)共设《实践与政治》、《实践与道德》、《名家专论》、《经典迻译》、《异质性哲学园地》、《批评与对话》六个栏目。本辑《评论》则明显地将重点转移到实践哲学的具体领域层面,尤其是历来作为实践哲学主要对象的政治和道德问题。在前言编者的话中,提出实践哲学不该只是对人类事务的静观,更应是参与和介入。
二、学术交流
1、2016年4月2日,陈长安讲师赴北京大学参加黄楠森哲学思想研讨会暨“北大《哲学创新论》六书”出版座谈会,提交会议论文题目:《北京大学MEGA研究的历史轨迹》。会后,陈长安将在北京等地实地调查MEGA的收藏情况。
三、学科事务
1、2016年3月10日,马哲学科点安排2016年度博士生考试综合面试。上午笔试,下午面试。马哲学科点严格执行学校关于招考的各项规章制度,共有12名考生参加了综合面试。
2、2016年3月24日,马哲学科点举行2016年上半年博士生申请博士学位预答辩会。共有5位博士生参加申请学位的预答辩。
3、2016年3月30日,马哲学科点举行2016年度马哲专业硕士生考试综合面试。
四、其他
3月4日下午,马哲学科点退休教授何梓焜为哲学系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主讲《对文科“出思想”问题的理解》。何教授就近期中山大学罗俊校长在文科院系调研时,从提出文科的目标就是“出思想”谈起,结合他本人苏俄哲学专业的研究方向,简要阐述了普列汉诺夫的五项因素公式。他认为,把中国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提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研究,是马哲所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近期的48字箴言,指明了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工作的方向。高举旗帜,引领导向是我们理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