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5年第三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2-01

一、科研成果

共发表论文7篇,其中英文1篇,时政论文2篇。

1、刘森林:《切入现实:马克思对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批判与超越》载《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摘要】在对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史及其思想观点的考察中,应该关注德国早期浪漫派对其思想形成的影响。马克思哲学对德国早期浪漫派的继承、批判与超越,从哲学现实观上明显体现出来。在浪漫派推崇个体性、具体性从而有助于凸显直接现实的基础上,马克思借助科学方法致力于把握更高的本质现实,进而达到了直接现实与本质现实的统一。从本质现实的角度看,浪漫反讽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一种外在批判,只有把它提升为内在批判,才能真正把握和改进现实。针对浪漫派批评现代社会塑造虚无主义,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现代虚无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针对浪漫派强调在现代化中日益边缘化的地方、民族、历史,马克思把它们纳入全球性视野,在一种更大、更根本的现实中看待之,防止了极端化。在对浪漫派所提出问题的继续追思中,马克思完成了对浪漫派的超越,建构了科学的哲学现实观。

 

2、刘森林:《作为孵化器的主体性:实践唯物主义的反思与推进》载《现代哲学》2015年第4期

【摘要】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核心是主体性。人们一开始更多是在“个人”、“心灵”、“尊严”意义上理解“主体”,20世纪90年代才在其中注入社会性、制度性内容。随着主体性研究的深入,主体性内含的问题逐渐得以展开:1.主体性对自然性的贬低,伴随着历史唯物主义对自然唯物主义的贬低;2.主体性的凸显必然强化异化、物化问题的地位和价值,但对马克思成熟时期主体性与社会性复杂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物化既具有负面性又具有正面性的复杂特性;3.对个体主体的强调、对形而上学的解构、以及实践中经济与道德的分离,势必导致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深化,意味着对实践主体性内含的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意味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实践唯物主义研究懋功卓著,其进一步分化和发展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推进和延展。

 

3、Chongqing Wu,“Beyond the Boundary”: A Counter-Movement to the Hollowing –out of Rural China, Modern China, Volume 4, Number 4, July 2015.

 

4、旷三平:论马克思哲学与人的应然性—一种希望意识的本体求索  载《南华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摘要】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显然具有强烈的未来情结和希望意识。不妨说,马克思哲学在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批判中怀着美好的未来理想情结,抱持一种希望意识的本体求索精神,把人作为超越性、应然性的存在置于本体论的层面予以究问和阐发,最终采取了实践的、革命的方式来回答和解决,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希望意识的彰显、未来理想的实现提供了科学的指南。

 

5、高海青:《重新回归社会批判——对霍耐特物化批判的批判》载《甘肃理论学刊》2015年第4期(双月刊)

【摘要】霍耐特试图复苏物化批判,以解释现代社会新的社会病理现象。他采取的步骤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从社会维度、经济维度、文化维度对物化批判实施构建,而是在批判卢卡奇的基础上,选择了海德格尔的解决方案,并试图把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与社会批判结合起来。但是,他却滑入了对先验的考察,并且他没有顾及至物质中介在物化现象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性,而且他对卢卡奇的批判更是存在谬误,所以,有必要对他的物化批判施以诊断,有必要回到社会批判。事实上,只有重新回归社会批判,才能发现物化批判的真正根据。

 

吴重庆教授撰写的时政论文

6、“乡村自治要注意对本土社会资源的利用”载(《学习时报》2015年5月25日)

7、“农村空心化状态下的公共产品供给”载(《学习时报》2015年9月3日)

 

二、主办“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第九期

2015年9月10日,在中山大学锡昌堂211室,由中山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广东伦理学学会、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共同主办的理论粤军第九期,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万俊人教授主讲“如何承接传统文化”。马天俊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担任评论人。

万俊人教授首先提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反传统文化成为主流?与之相关的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孔夫子在天安门广场立不住脚?万俊人教授指出,提出这些问题主要是希望大家反思我们有没有承接好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在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之后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是否合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以及对于这段失败的历史的反思所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文明不行了。在“打倒孔家店”以及彻底全面的批孔之后,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给人们造成了这样一种感觉,好像我们今天的成就和反对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万俊人教授认为恰恰相反,我们的成就不是反传统文化得来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传统文化甚至能够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所谓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也受到社会学家以及政治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阐发的一些观点的启发。

万俊人教授还指出,文明文化的发展幅度并没有那么彻底、那么激进,我们应该看到文化变迁的连续性。即便传统文化经历了一段时间地彻底地批判,但传统文化往往是川流不息的长河,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沐浴在这条河流中。传统文化依旧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思维以及行为逻辑依然深刻的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万教授还提出“斯文扫地道德沦丧”的现代社会,知识分子庸俗化,大众崇尚一种什么都可以用来搞笑的文化,文化人已经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有文化的人在当代社会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和支持。文化中国的建立还任重道远,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建立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一个大国的文化心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陈少明教授就万教授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打倒孔家店所立足的点在“家”上,反对的是家族以及背后的宗法制度。家族或者家庭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和生长的重要的载体,在当时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很难被彻底的改造,而在市场越来越发达的当下,家庭或家族正在被市场解构,家庭观念正在全面的解体。陈教授提出这一点是对于万教授就反传统文化在当时并不彻底进行进一步的解读,并提出了传统文化在家庭中市场解构以及传统文化的重建需要以家庭为载体等新观点。这个过程也是将当时五四运动发起的理由与动机进行了辨析,即五四发起的理由可能是在反传统文化上,其实质的动机是反对传统文化背后的宗法制度,而且正是因为五四发起者这一群非穷人,在大家庭中生活着的这一群人深知家庭宗法制度的“恶”,受宗法制度的束缚,因此借五四运动反孔来反宗法制度。

在互动环节听众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计划生育问题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家庭重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孔子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等,双方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友好的讨论。

 

三、主办马克思论坛第97

2015年9月30日下午,在中山大学锡昌堂420室主办了马克思论坛第97期。本次论坛邀请新疆喀什市常务副专员王立胜教授主讲“新疆问题与新疆治理”。论坛由徐俊忠教授主持。

首先,王立胜教授介绍了新疆喀什的基本情况,然后以暴恐事件为线索,树立了新疆分裂活动的历史渊源,包括“三种势力”(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民族分裂)的兴起、“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思潮的传入。王教授认为,1933年11月12日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是往后分裂活动与暴恐事件的历史源头。王教授还为师生们介绍了20世纪40年代新疆“三区革命”早期的性质,并指出苏联的目的并非真正支持新疆独立,而是利用他们创造的形势与国民政府谈判。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新疆社会比较稳定,宗教热潮与分裂主义的死灰复燃肇始于80年代民族政策的失误。徐俊忠教授也赞同80年代很重要,去政治化、去毛泽东化、去阶级政治是关键,直至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开启了新一轮的援疆,局势才发生了好转。

其次,王立胜教授重点解释“新疆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并举马戎胡鞍钢的“第二代民族政策”为引,导出以下三个观点:(1)新疆问题的实质是:国家建构在新疆没有完成。
(2)中国传统的天朝体系缺乏主权概念。(3)缺乏主权概念,就缺乏现代的边疆概念,缺乏边疆概念就导致中国边疆学的缺失。

于是,王立胜教授为同学们推荐了一系列书籍:托马斯·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马大正《新疆研究十四讲》、《中国近代边界史》等。并强调新疆的根本问题就是国家认同没有完成,包括:国家根本制度的建立、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家认同。其中,国家认同没有完成,是指以往新疆老百姓的国家认同是建立在对毛泽东的认同的基础之上的,解构了毛泽东,就等于解构了国家认同。毛泽东解构了,真主回来了。

最后,王立胜教授指出,治理新疆先要研究边疆问题,建构中国的边疆理论,区域主义是出路。处理新疆问题应该是区域主义为主而不是族际主义为主。中国边疆理论应该是以区域主义为主、以族际为辅的思路,这也是新疆治理的思路。
 

四、获奖公示

第一类:2015年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公示中

1、刘森林教授撰写的《物与无: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拟获得2015年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三等奖。

 

第二类:2015年广东省政府颁发的2011-2012年度第六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公示中

1、李宗桂教授撰写的著作《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哲学省思》,2011年2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拟获得著作类一等奖。

2、2015年广东省政府颁布的2011-2012年度第六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公示中

李萍教授撰写的论文《创新主流意识形态方式之探析》载《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12年第3期,拟获得论文类二等奖。

3、ChangfuXu,The Incomplete Transformation of Sinicized Marx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Vol.26, No.1, 2012.拟获得论文类二等奖。

 

五、学术交流

1、2015年8月21~23日,刘森林教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参加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文明比较视域下的中国道路研究”,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道路对自由的选择”的大会发言。

 

2、2015年-9月-12~13日,刘森林教授在长春参加由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虚无主义的传统与现代”的大会发言。

 

3、2015年9月-7~8日,刘森林教授在西安,参加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长安论坛”,在会上作了题为“近年来的虚无主义问题研究”的发言。

 

4、2015年9月29日,徐长福教授和林育川副教授赴荷兰皇家人文与科学研究院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进行为期13天的学术交流,利用该所马克思恩格斯档案馆的原始资料做短期研究。

 

5、9月17、18日吴重庆教授参加台湾螺阳文教基金会主办的“两岸农镇治理研讨会”。

 

6、9月17、18日马天俊教授赴山西大学参加“第十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会上作了题为“一个澄清:马克思用‘斗争’回答了什么问题”的大会发言。

 

六、学术报告

12015年9月8日,刘森林教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作了题为“中国道路的自由选择”,学术报告。

2、2015年9月13日,刘森林教授在东北师范大学作了题为“探究物化的三个维度”学术报告。

3、2015年9月14日,刘森林教授在辽宁大学作了题为“尼采虚无主义的五个含义”学术报告。

4、2015年9月29日,徐长福教授赴荷兰社会学荷兰皇家人文与科学研究院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学术报告。

 

七、其他

1、徐长福教授在国际权威期刊Marx-Engels-Jahrbuch发表论文的消息,在2015年9月11日中山大学校园网中大新闻上发布。

2、陈长安博士参加广东省2015年第46期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

3、2015 年8月28日,凤凰访谈节目,主题“中国什么人帮了日本右翼的忙?”荣剑以本所研究人员的名义作客主讲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