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5年第二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2-01

一、科研成果

(一)发表论文4

1、徐长福:On the Reception of Marx in China Today(《论当今中国对马克思的接受情况》)。载Marx-Engels-Jahrbuch(《马克思恩格斯年鉴》)2014年这一期上。

Marx-Engels-Jahrbuch是由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Internationale Marx-Engels-Stiftung)于2003年创办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专刊,编辑部设在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Berlin-Brandenburgische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其前身为创办于1994年的MEGA-Studien(《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订版研究》)。该刊主要发表当今全球最具代表性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论文,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已为国际学界所公认。徐长福教授的这篇论文为该刊及其前身迄今为止所采用的第一篇来自中国学者的投稿。该文客观介绍了本世纪以来中国解读和接受马克思思想的基本情况,包括党的观点、重大课题研究情况、若干学者的见解以及其他方面的重要看法等,并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该文在该刊发表,标志着我校学者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已跻身国际前沿。

 

2、徐长福:《实践之“我”与理论之“我——笛卡尔之“我”的语用调查》载《世界哲学》2015年第3期

【摘要】笛卡尔在“我思故我在”这个著名命题中规定“我”就是“我思”,意指一个纯思维的实体,并以之作为其哲学理论体系的阿基米德点。对于该命题的含义和是非,哲学史上存在着复杂的争议。本文采取语用调查的方法,对笛卡尔在其著作中使用“我”这个词语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梳理,得到如下基本看法:在笛卡尔的著作文本中有两个“我”,一个用作单数第一人称代词,指代笛卡尔本人,在叙事中实际发挥着指代行为主体的作用,为实践之“我”,另一个被动接受笛卡尔的思辨规定,表示实践性的我思,为理论之“我”;前者可以用“笛卡尔”之个普通专名来替换,或跟该专名合并使用,后者则不能这样;前者的使用一向清楚明白,后者的含义则始终令人费解。因此,如果哲学真要找寻一个具有确定性的起点,实践之“我”肯定优于理论之“我”。

 

3、徐俊忠:《毛泽东与人民公社制度的修护》载《现代哲学》2015年第3期

【摘要】毛泽东从1958年直至他的逝世,一直都在致力于对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维护。这一维护涉及人民公社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等内容,也涉及人民公社的产业发展。维护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试错与提炼的曲折过程。它是理解毛泽东农治思想与实践的一份重要遗产。

 

4、刘森林:《虚无主义的历史演变与当代表现》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5月下

【摘要】现代虚无主义自德国诞生,经俄国、日本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它主要表现为崇高、超验价值体系的坍塌,因而导致一种价值重估,这便是所谓价值虚无主义。由价值重估导向历史重估和重写,就会出现所谓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更多是一种文化现象,缺乏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而在当今,却是一种具有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又有政治文化根源的麻烦问题,非常值得重视。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结合本土思想资源,予以应对和克服。

(二)出版译著1部

高清海博士后出版译著《在理性与经验之间——论技术与现代性》,[加]安德鲁–芬伯格(Andrew Feenberg)著, 2015年5月由金城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3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资助

日前,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结果公示完毕,我所3位教师提交的课题申请经过专家评审,顺利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我国现行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资助体系中,唯一面向全国高校、社科院、党校、党政机关科研部门、军队院校五大系统的资助项目,是衡量科研实力和科研组织能力的重要标志。这些高层次项目的立项,对于引领科研发展、支撑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刘森林教授提交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观研究》课题,获得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资助,资助金额35万元,项目批准号15AZX002 。

2、马天俊教授提交的《哲学修辞研究》课题,获得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资助,资助金额20万元,项目批准号为15BZX002。

3、陈长安博士提交的“马克思《危机笔记》(MEGAIV/14)与《大纲》比较研究”课题,获得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般项目立项资助,资助金额20万元,项目批准号为15BZX011。

另外,近年来中山大学马哲专业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在奔赴各自工作岗位五至六年以后,在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中,共有8项获准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或者青年项目的立项资助,这也是马哲所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一个突出亮点。

1、刘宇,2010年下半年中山大学马哲专业毕业,导师徐长福教授。在2015年提交的《作为实践方法论的实践智慧及其应用前景研究》课题,获得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资助,具体工作单位在西南大学。

2、赵映香,2011年下半年中山大学马哲专业毕业,导师徐长福教授,在2015年提交的《南诏大理国哲学思想研究》课题,获得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资助,具体工作单位在大理学院。

3、卢永欣,2009年下半年中山大学马哲专业毕业,导师徐长福教授。在2015年提交的《意识形态功能论视阈下我国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研究》课题,获得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资助,具体工作单位在广西大学。

4、薛秀军,2009年上半年中山大学马哲专业毕业,导师叶汝贤教授。他提交的《中国梦凝聚中国共识研究》课题,获得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资助。具体工作单位在华侨大学。

5、石德金,2009年上半年中山大学马哲专业毕业,导师郁建兴教授,他提交的《现阶段中国基层社会意识形态整合机制创新研究》课题,获得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资助。具体工作单位在中山大学。

6、刘贵祥,2011年上半年中山大学马哲专业毕业,导师刘森林教授,他提交的《“现象学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独特贡献研究》课题,获得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资助。具体工作单位在兰州大学。

7、周兵,2009年上半年中山大学马哲专业毕业,导师徐俊忠教授,他提交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舆论反响与文本评析研究”课题,获得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资助。具体工作单位在广东工业大学。

8、邵小文,2010年下半年中山大学马哲专业毕业,导师徐俊忠教授,她提交的《新媒体时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观表达及其影响研究》课题,获得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资助。具体工作单位在广州大学。

 

三、主办学术讲座

1、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4期综述

2015年5月21日下午,“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4期”在锡昌堂420教室举行。主讲人赵一波老师作了题为“农村扶贫工作的思考”的报告,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山大学马哲所吴重庆教授对报告进行了评论,20余师生参加了会议。

赵老师于2013年6月——2014年9月期间,在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保安镇种田村任驻村干部、党总支副书记,实际参与了广东省的农村扶贫工作。因此,赵一波老师结合其扶贫的亲身经验,分“‘双到’扶贫的来历”、“反思中山大学的扶贫”、“其他所见所闻”三个部分进行了报告。

赵一波所参与的扶贫工作,是广东省“双到”扶贫工作的一部分。“双到”扶贫即广东省委、省政府于2009年6月提出的“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模式。种田村是中山大学的扶贫对口村,中山大学从贫困户、文化、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办公条件、经济创收等六个方面对扶贫对口点——种田村进行了帮扶。赵老师对中山大学的扶贫工作一一进行了反思,其中,成效最显著的是对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工作。在所见所闻部分,赵老师还提到了当地的教育、计划生育、基层干部待遇、反腐倡廉、殡改等问题。

吴重庆老师在评论中将中国的初期扶贫工作和当下扶贫工作进行了对比,认为扶贫工作越到后来越难推进。因为在扶贫初期,农村中的壮劳力和“能人”可以率先脱贫,而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后期的扶贫工作越来越难以使受扶贫对象自身形成良性循环。

与会者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之后,一致认为扶贫工作应当以受扶贫对象的客观需求为导向,不能脱离实际。同时,列席会议的中山大学哲学系党总支于海燕书记,还表态将支持哲学系师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种田村形成长效联系。

 

2、马克思论坛第95期综述

2015年5月28日,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95期邀请南开大学哲学院王南湜教授主讲“‘实践唯物主义’的起源、意义变异,面临的问题与可能的解决之道”。王教授指出,“实践唯物主义”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已出现,起初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别名来使用;到了80年代,“实践唯物主义”逐渐成为引导理论范式的名称,将“实践”所代表的能动性与“唯物主义”所代表的受动性结合起来,“一时间,大家都成为‘实践唯物主义派’了”;到了世纪之交,为了消除“实践唯物主义”概念中的内在张力,即论证物质与实践的一体性,便只有通过历史发展的辩证过程将行动者视角与旁观者视角放在一起来消除主客体对立,“历史唯物主义”遂成为焦点。中国自发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进展将要面临的问题其实就是卢卡奇曾经面临的问题,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为范本来看,卢卡奇并没有成功论证出在异化中变成纯粹客体、处于受造的地位的无产阶级如何达到自觉即意识到自身创世的上帝的主体地位,因此必须寻求新的解决之道。通过对“实践”概念的重新梳理,尤其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点和基督教中人与上帝关系的阐述,王南湜教授认为,卢卡奇同时也是黑格尔意义上的创造世界的神的立场解决不了问题,应向康德靠拢,在承认人的有限性的同时肯定人的自律的能动性,这种二元论比较适合人的处境,即实现向亚里士多德的近代意义上的退却。

 

3、马克思论坛第96期综述

2015年6月27日下午,马克思论坛第96期在锡昌堂420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主讲嘉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的江宇博士,论题为“医改为什么这样难”。林育川副教授主持,马哲所吴重庆、徐俊忠等多位教授参加,邵小文博士作总结点评,论坛除哲学系部分同学之外,还吸引了不少医药学和公共管理专业方向研究的同学。

首先,江宇老师分析了医疗卫生事业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健康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是一项基本生命权利,医疗卫生事业事关国家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第二,通过对印度和中国在1949-1977年的人均预期寿命和婴儿死亡率降低方面的比较,对毛泽东时代的医疗卫生事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详细介绍了新中国前三十年的以合作医疗、赤脚医生制度为核心的医疗卫生体制,尤其重点研究分析了毛泽东的“六二六指示”和当时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中西医相结合、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等卫生工作指导方针。第三,介绍了80-90年代的以市场化为中心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地方医改方案试点的详细内容,同时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医改中的难点以及争议的重点,如关于基本药物的争论、城乡卫生费用差距、医药利益集团、医改中的市场迷信等问题。最后,江宇老师通过自己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做调研及参加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分析了中国政治体制对于医改的有利方面。

主讲报告后,江宇老师和师生们进行了深度交流,尤其是回答了一些医药及公共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的问题,同学们受益匪浅。最后,徐俊忠老师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学术视域对医改问题做了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关怀的总结发言,对论坛做了高度评价。

 

4、中山大学首届马克思主义哲学青苗论坛

2015年7月3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4级博士生集体承办的中山大学首届马克思主义哲学青苗论坛顺利举行。论坛主要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和中国现代化等问题展开讨论。

刘森林教授出席论坛开幕式,刘教授代表马哲所祝贺首届马哲专业青苗论坛的顺利召开,希望论坛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形成学术交流传统,给学弟学妹们树立榜样。他说,中大马哲专业具有研究多样化的特征,希望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充分发挥大家多样化研究方向的个性,多学习,少批评。希望学生研究多关注现实,关注中国,关注世界。陈长安老师担任论坛评论人,他对博士生的学术探讨热情予以高度赞赏并表示尽力支持,他还在论坛中与博士生分享了多年的治学经验。

首届青苗论坛除了2014级马哲专业博士生外,还邀请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淑妹同学参与研讨。论坛气氛和谐,讨论热烈,与会者收获良多,大家一致表示将继续以论坛等各种形式,促进不同年级的同学之间的专业交流,促进学科的发展。

 

四、参与学术交流:

1、2015年6月5-7日,刘森林赴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价值哲学学会主办的“变化世界中的价值观”会议,在会上作了题为“价值虚无主义的中国境域”的大会发言。

2、2015年7月7-8日,徐长福教授、马天俊教授赴吉林大学参加由《哲学分析》编辑部、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哲学分析》论坛(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徐长福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符号指谓的三个阶次——“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的语言分析框架”,马天俊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哲学启蒙:《哲学通论》与教科书改革”。

 

五、人才培养

1、2015年5月26日,马哲专业共有6名博士生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

2、2015年5月22日,马哲专业共有9名硕士生顺利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

 

六、其他

陈长安博士参加广东省2015年第46期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