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5年第一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2-01

一、科研成果

(1)发表论文5篇

1、刘森林:历史虚无主义的三重动因载《哲学研究》2015年第 1期

摘要:用理性来衡量一切的启蒙主义本来就蕴含着一种否定或贬低以往历史的虚无主义冲动,启蒙主义史学进入中国曾带来否定和贬低中国历史的效果。作为启蒙主义史学反动的历史主义,特别其极端化,也会塑造另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后果。对历史的过度简单化和娱乐化,更可能遮蔽和否定本真的历史。约束、革除这三种衍生历史虚无主义的动因,防止虚无化本国历史和虚无化现代文明史的极端倾向,弘扬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包容性和吸收性特质,是问题的关键。

 

2、旷三平:潜存与澄明:“救赎意识”之历史钩沉载《人文杂志》2015年第3期

摘要:“救赎”概念自启蒙运动之后,常被当代神话、迷信而遭到人们的无情唾弃。但是,纵观整个哲学史,从古希腊的知识哲学、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到近代的主体哲学,再到德国的古典哲学,甚至至现代的人本哲学和批判哲学,都始终贯穿着、潜存着灵魂救赎的内在意识,只不过救赎的方式不同而已:它们分别以哲学、宗教、道德、审美和政治作为救赎方式。本文试图对这些救赎方式作一番本体论意义上的解蔽与澄明。

3、马天俊:类哲学的生命隐喻:纪念《“人”的哲学悟觉》出版十周年,载《江海学刊》2015年第1期

 

4、林育川:分析马克思义与社会主义——罗尼–佩弗访谈录  载《岭南学刊》2015年第1期

摘要:美国分析马克思主义试图把分析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传统结合起来,他们一方面关注经验性问题,另一方面也关注马克思文本中和马克思主义流派中的道德主题以及社会正义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在方法论上一般致力于概念的清晰化,认为任何一种资本主义社会都无法解决其自身的困难。从经验的层面来看,实现自由和民主权利应以不导致社会陷入严重的混乱以及危及民众的基本生存权为限度。无论是罗尔斯还是马克思都认为,基于特定国家或者社会在特定的时期的历史情势,允许对公民自由和政治民主加以限制。一种允许一些人富起来的经济制度与一种鼓励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是不同的。富有的人如果不能将其财富进行投资,获得超额利润,那么他们就还不是资本家。

 

5、高海青:“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回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  载《科学社会主义》 2014年第6期(双月刊)

摘要:海德格尔讨论马克思的材料极为稀缺,但考虑到他们的影响广度和思考深度,又必须对他们做比较。两位思想家的运思方式极为相近,都以对人类本质的洞察、对人类生存现状的批判以及对造成该状况的物质力量的思考为契机,在此,尝试从三个环节出发简要分析二者主要思想的不同,以图回答海德格尔对马克思所做的不适当的判定。

 

(2)论文被收录、论点摘编被转载

1、徐长福教授2008年第5期发表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论文“论亚里士多德范畴理论中的符号指谓问题”,收录在2015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主编的《西学东渐研究》第五辑中。

 

2、谭群玉、曹天忠2014年第10期发表在《学术研究》的论文《岑春煊与清末新式教育》,论点摘编转载在《新华文摘》2015年第3期上。

 

3、马天俊发表在《现代哲学》2014年第4期的论文“论《资本论》商品观的空间时间逻辑”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5年第1期。

 

二、主办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

1、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2

 2015年4月1日下午,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2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期研习会的主题是“自由主义与现代化理论在中国:一场关于比较政治哲学的报告”,由台湾天主教辅仁大学法国语文学系助理教授Jean-Yves J. Heurtebise博士主讲,梅谦立教授主持,徐长福教授评论,林育川副教授、谭群玉副教授、江璐博士等20多位师生参加。

Jean-Yves J. Heurtebise是法国马塞尔大学博士、研究员,现任台湾天主教辅仁大学法国语文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当代法国哲学(美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方向)、环境哲学等。著有The notion of Life: The role of Epistemic Metaphors in Biology and Sociology,Intempestive China: sin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geopolitcs of value等,发表了《语言不可通约性之谬:探寻跨文化与元语言学认知方式》、《比较哲学与新汉学的人类学与德勒兹理论框架》、 Ecology, Confucianism and Democracy: deconstruction of the notion of ‘Chine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等多篇文章。

讲座中,Jean-Yves J. Heurtebise博士讨论了在当前中国促进关于人类经济生产领域与政治实践领域的关联,并从比较政治哲学的视角阐述了中国的经济与政治的关联问题。他指出,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学说,主张国家不干涉经济事务和市场机制是经济高效发展的条件;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意味着最大程度实现社会自由的条件是要保证以财产权为基础的个人权利不仅应当受到国家保护,而且要免受国家损害。同时,根据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在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之间存在一种强烈的关联。

随后,Jean-Yves J. Heurtebise博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第一部分,在理论上从定性和概念角度阐述,相较于中国最近的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而言,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联问题。第二部分,通过援引中国知识界的争论以及相冲突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把这些概念上的差异具体化。第三部分,从定量和经验角度批评性地概观西方与中国学者们在最近几十年给出的诸多方案。他进一步提出了四种不同的社会-政治范式,即四种不同的理论视角(自由主义范式、社会主义范式、文化主义范式和生态学范式),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自由之间的关联问题作出了不同的阐述。在讨论的最后,Jean-Yves J. Heurtebise博士认为,在新自由主义规则构造的发展之下,资本抵抗资本主义关于民主化压力的力量从没有变得更好。

在评论与讨论环节,徐长福教授指出,Jean-Yves J. Heurtebise博士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角度新颖的讲座。在场师生与Jean-Yves J. Heurtebise博士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2、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3

2015年4月8日下午,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3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期研习会的主题是“作为公平权利的正义——对罗尔斯社会正义论的修正”,由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哲学系Rodney G. Peffer教授主讲,徐长福教授主持,林育川副教授和邓伟生博士评论,郝亿春副教授等20多位师生参加。

Rodney G. Peffer是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道德、社会和政治哲学研究,曾出版专著《马克思主义、道德与社会正义》(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0年),并在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等杂志上发表论文。

讲座中,Rodney G. Peffer教授指出,本次讲座内容是关于他的“作为公平权利的正义”理论的第四个版本。该理论结合了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与20世纪、21世纪国际人权观点两个方面。该版本提出了这个理论最新的、更为详细的六个原则,以及涉及它在国内及国际(全球)应用的评论的有关讨论。他认为,“作为公平权利的正义”理论超越罗尔斯理论的一个主要优势在于,这个理论结合了罗尔斯著名的“两个正义原则”以及这个理论中被忽略的,但非常重要的部分——自然义务学说,以及他关于作为公平的正义的特殊概念和作为公平的正义的一般概念的区分。

随后,Rodney G. Peffer教授阐述了罗尔斯关于社会正义的“两个原则”(1971)、他的理论的第一版本的最初四原则(1990)、罗尔斯对他提出的修正的回应(1993;2001)、他的理论的第二版本的五个基本原理(1995)、他的理论的第三和第四版本的六个基本原理(2015)等方面。其中他详细介绍了基本权利原则、最大平等的基本自由原则、公平的政治代议原则、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修正的差别原则、社会和经济的民主原则等六个基本原理的内容,并对公平的政治代议原则和公民自由进行了细致的评论。他认为,罗尔斯的民主原则中要求相似的平等的政治自由价值这一部分的激进性质常被忽略。收入和财富明显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自由价值,也就是说,影响着人们能够实际运用它们的程度。如果真的只有社会主义能够确保收入和财富的差别不会超过削弱我们相似的政治自由价值的水平,那么在其他的考虑相同的条件下,这就是为社会主义辩护的有力的理由。

在评论与讨论环节,徐长福教授认为,Rodney G. Peffer教授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讲座。随后,在场师生与Rodney G. Peffer教授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三、学术交流

1、2015年1月8日,刘森林教授赴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研究》编辑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期刊社》、《哈尔滨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当代中国学术语境中的实践唯物主义”学术会议。

 

2、2015年1月10日,刘森林教授赴浙江外国语学院参加由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科学教研部举办的“马克思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从劳动概念看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的渗透”的大会发言。

 

3、2015年1月16日,刘森林教授赴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参加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和哈尔滨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理论和现实”培训会议。

 

四、项目管理

龙霞申报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哈贝马斯政治哲学与康德政治哲学关系研究》获准立项,批准号为GD14XZX07,资助额度4万元。

 

五、其他

 1、3月4日,南方日报召开广州地区通讯员新春座谈会,数百名通讯员与报社记者、编辑欢聚一堂,共商羊年发展大计。会议表彰了10名十佳通讯员、120名优秀通讯员与314名积极通讯员,本所专职研究人员吴重庆教授获十佳通讯员称号。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南方日报社社长张东明在贺词中说道,吴重庆教授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为南方日报理论、评论版撰稿,他所撰写的理论文章,角度独到,观点新颖,给本报读者很好的理论熏陶和启迪。

 

2、3月5日上午,于幼军博士来本所调研。

3月5日上午,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于幼军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社科院党组主席蒋斌、原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田丰、《学术研究》杂志社主编叶金宝陪同下,莅临本所进行调研。现任所长李萍、广州大学副校长徐俊忠(马哲所第二任所长)、哲学系党支部书记于海燕以及刘森林、马天俊、徐长福、旷三平、吴重庆、谭群玉、龙霞、陈长安等马哲所教授及研究人员共同接待了于幼军一行。在陪同参观了马哲所新址后,举行了亲切的座谈。于幼军曾在1996.09—1999.12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作为校友,他情系母校、母系,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点的建设和发展。在座谈会上,于幼军博士仔细聆听了各位老师的发言,了解本所目前的研究方向及发展状况,尤其他还与在座老师一道动情回顾了马哲所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从申报之初到如今发展壮大的这十多年历史,回忆起了前辈刘嵘、叶汝贤等教授的殷切教诲。最后,李萍所长向于幼军初步表达了希望其能够担任本所特聘教授的热切期望;不谋而合的是,于幼军博士亦表达了在结束仕途之旅后,希望回到马哲所、重返“书生”生活的真诚愿望。双方这不谋而合的“默契”意愿,相信将为本所下一步的发展添上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