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4年第三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2-01

一、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6篇

1、刘森林:《“上帝”之死与不死:以恩格斯评卡莱尔为中心》  载《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摘要】早已蕴含在启蒙逻辑之中的“上帝之死”本喻示着人的成熟壮大和自由的实现,因而是积极的,但它的消极性的一面却日益凸显,更为严重的是神、上帝其实并未死亡,而是仍以不同形式隐匿地存活下来。通过评论卡莱尔的《过去与现在》,恩格斯对卡莱尔把上帝之死视为英国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根源、反对无神论、主张以劳动崇拜为核心的宗教提出批评,认为空虚的根源不是基督教的衰微,而是基督教本身,从而与尼采颇为一致。玛门福音崇拜的“物神”,马克思与尼采提醒的现代生活中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所谓的“超感性价值”,都是传统“上帝”的现代表现。“神”未真死,也不可能彻底死去。新“神”仍在,仍需哲学提醒和防范。

 

2、刘森林:《物化通向虚无吗?——马克思与尼采的不同之路》  载《哲学动态》2014年6期。

【摘要】“物化”是社会批判理论常用术语,是理论左派现代性批判常常使用的范畴,而“虚无”、“虚无主义”往往是保守主义阵营现代性批判常用的词汇,是理论右派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时采用的概念。问题在于,“左”、“右”两派的批评能够通过“物化”、“虚无”这两个范畴融通起来吗?左翼阵营的代表自然应该选择马克思,而右翼阵营的代表我们选择尼采。本文试图探讨马克思与尼采在此问题上的不同理解,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3、马天俊《论<资本论>商品观的空间时间逻辑》  载《现代哲学》2014年第4期。

【摘要】《资本论》商品观的内容是经济的,但商品观的概念要素却牵涉不少哲学性问题。分析涉及内外空间性的财富“表现”问题、“需要”的满足问题、作为抽象结果的“抽象人类劳动”之被表现问题、随之而来的劳动时间之“凝固”及其异化问题,构成本文的基本任务。在所有这些分析中,抽象和简化之现实性和理论性特别值得重视。在此基础上,《资本论》商品观的理论结构将得到新的哲学评估,相关的方法论自觉也将得到新的学理阐释。

 

4、谭群玉:《毛泽东时代及其后的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认同》  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8期。

【提要】以生产或经济建设为基础和重点的现代化实为革命性结果,强调革命的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同样看重经济的基础地位,而将革命视为解放、保护、促进生产力之必要手段。其对现代化的认同,经历了从单纯的工业化到全面体系性现代化的理路变化。囿于复杂因素影响,毛泽东时代现代化认同的显示度有所遮蔽,但价值认同从未中止。该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速度,反映了其认同的程度及成效。邓小平时代的现代化认同,实为毛泽东时代的延伸和彰显,而非另起炉灶。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理想的实现,需经历无数阶段推进,而以共同富裕为最终指向。

 

5、林育川:《强迫、剥削的不正义性与全球资本主义剥削体系的未来》  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摘要】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解读中,有两个问题一直争讼不休:(1)剥削的成立是否以工人受到强迫为必要条件?(2)强迫对于剥削之不正义性的判定起着怎样的作用?根据经典的马克思的剥削概念,工人受到强迫不仅是剥削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且是确定剥削之不正义性的必要条件。此外,通过区分强迫的不同程度,可以提供一个衡量剥削之不正义程度的框架,并据以重新审视全球资本主义剥削体系的未来。

 

6、龙霞:《事实与规范之间一个隐含的悖论——哈贝马斯与康德之争》  载《中山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摘要】作为当代最不遗余力捍卫康德自主性观念遗产的思想家,哈贝马斯始终不渝地维护康德自主性观念为启蒙运动至今的连续理想。交往理性方案正是哈贝马斯试图替代康德实践理性方案、以推进康德自主性事业的根本成果。哈贝马斯以交往理性替代康德的实践理性,其用意在于消除后者的独白化性质。但是,为了达成该目标,哈贝马斯不得不抛弃掉实践理性本质上葆有的独立目的规定;此举所导致的结果是,交往理性最终无法充分承载起康德的自主性观念。这一状况显示出,在对康德自主性遗产的改造中,哈贝马斯面临了一个介于“事实”与“规范”之间的悖论性难题。

 

二、项目管理

科研项目立项:

1、刘森林教授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4年重大项目《启蒙反思:以<启蒙辩证法>为核心的分析》获准立项,项目批准号:14JJD720018。

2、林滨教授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4年重大项目《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社会意识整合》获准立项,项目批准号:14JJD720020。

 

三、学术交流

1、2014年7月16-18日,刘森林教授赴黑龙江大学参加由中国马哲史学会主办的《人•生态•发展:2014年全国马哲史年会》,在会上作了题为“马克思现实观的四个维度”的大会发言。

 

2、2014年7月11日,刘森林教授在黑龙江大学哲学院作了一场题为“物化导致虚无吗?”的学术报告。

 

3、2014年7月7日,吴重庆教授在复旦大学参加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2014年批判传播学年会:中国媒体的政治坐标》,担任总评人。

 

4、实践哲学讲坛第六期综述

“实践哲学讲坛”第六期于2014年9月15日下午在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211讲学厅举行。本期讲坛主题是“民主和后期柏拉图”,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系和古典语言系的荣誉退休教授托马斯·罗宾森(Thomas Robinson)主讲,徐长福教授主持,马天俊教授评论,江璐博士翻译。托马斯·罗宾森教授曾任多伦多大学哲学系主任,并担任过古希腊哲学协会主席、国际柏拉图协会主席等职,现任国际古希腊哲学协会名誉主席,研究重点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和柏拉图。

托马斯·罗宾森教授通过对“强人”模式的民主、“自由生活或死亡”模式的民主、“市场”模式的民主、“美德”模式的民主等方面的阐述,引出了关于柏拉图认为最可让人接受且有机会被实现的民主模式的深入探讨,并进一步对柏拉图在《国家篇》和《法律篇》中提出观点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罗宾森教授力图通过对不同国家的人们努力并持续创立不同模式的民主这一情况进行分析,全面评价柏拉图理论的哲学、政治和社会价值。

罗宾森教授指出,《国家篇》和《法律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区别。第一,从社会本体论角度分析,《国家篇》中的所描绘的社会是范式性的,而《法律篇》中所描绘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实践例子,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真实的国家。第二,在《法律篇》中,教育是要面向所有公民的,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第三,在《国家篇》中,社会拿来作为其目标的美德的建基不是一组神灵,而是超越神灵的东西——至善之形式。在《法律篇》中,是神灵自己来做建基的,而且只是一个神,即世界之理性灵魂。此外,罗宾森教授还列举并阐述出了一些在《法律篇》中被大众所认可的思想,即:共同利益、问责性(在职的人,在有限期内拥有被问责性,并且在离职的时候,要接受监查员的仔细审查)、“量化”的财产体系、针对所有男性和女性的教育的普及、刑罚尽可能为纠正型等。同时,罗宾森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他认为如“全民教育”、“自由和公平的选举”等民主生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当代民主主义者普遍意识中的一部分,即便这些源自柏拉图的关于民主的理念可能会与一些有害的思想一起出现,但这些民主思想也已经为人们追寻最好的民主理念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天俊教授认为,罗宾森教授借助对柏拉图思想的介绍,充分展示了其历史和学理方面的意义。同时,关于“普遍教育的需要”、“对公职人员问责的需要”、“对刑罚尽可能为纠正型的需要”等观点的论述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在讲座的最后环节,现场师生针对柏拉图的隐喻、民主政体、中国政体形式等方面与罗宾森教授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在热烈的互动中,讲座圆满结束。

 

四、人才培养

1、2014年9月5日,本所组织了申请2014年下半年中山大学马哲专业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会。博士生佟建军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

 

五、社会服务

1、2014年8月4日,刘森林教授为广东省委宣传部举办的“广东省第42、43期社科骨干研修班”授课,讲座题目:唯物史观与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