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4年第二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2-01

一、基地工作动态

1、基地学习研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月28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社会科学处、党委宣传部共同举行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教师座谈会,来自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20多位专家学者从各自专业的角度阐述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表示应该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追求。座谈会由校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主持。

有学者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重视,显示了党和国家的价值追求,必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有学者指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应该只是GDP的增长,更应该表现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一个社会应该有其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有学者表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寻找资源,也要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要在扬弃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建立起中国的学术流派。有学者表示,要从大国崛起的角度来审视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只有建立起有广泛影响力的价值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大国崛起。有学者表示,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和技巧,通过内隐学习、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使之更好地入心入脑。

李萍表示,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家、社会、个体的关怀。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去丰富价值体系的研究,从而把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工作引向深入。


二、科研成果

论文7篇

1、刘森林:“虚无主义:马克思与尼采”专题,载《现代哲学》2014年第2期。

摘要:现代虚无主义思潮是传统深厚的晚外发现代化大国必然面对的问题,其核心关注的是:西方现代文明是否必然以虚无主义为本质和终结?传统深厚的晚外发现代化大国能否以及如何走出新的道路,如何创造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新文明?首提这种质疑和欲求的是德国,继而是俄国,20世纪初中国也参与进来。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如果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先后给予中国哲学界最大影响的两个思想家是海德格尔与施特劳斯,那么,他们一致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内含虚无主义的质疑。如何分析、应对这种挑战?如何看待在青年黑格尔派分化中内爆出的虚无主义问题,是一个中国学人必须认真对待的难题。

 

2、徐长福:“你”、“我”、“他”和我、你、他(上)

——单数的实践主词与实践主体及其基本结构,载《江海学刊》2014年第3期。

摘要:实践是人使用语言所运思的活动,因此通过分析实践的语言去把握实践比其他途径更具有可操作性。实践哲学的一大任务就是探究实践语言的机制和原理。实践语言从句法结构上可分为实践主词和实践谓词。本原的、绝对的实践主词只有一个,即“我”,它意味着正在使用它的人意识到自己是接下来的实践谓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起点。但实践主词不止“我”一个,还有“你”、“他”和“我们”、“你们”、“他们”,以及所有可以替换这些人称代词的普通专名,这些都是派生的、相对的实践主词。这里的任务限于分析“你”、“我”、“他”这三个单数人称代词在充当实践主词时的作用及其关系,由它们分别指代的我、你、他这三种单数实践主体的性质及其关系,以及这两方面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实践语言的主词部分的最基本结构。

 

3、徐俊忠:“新中国毛泽东的农治思想”,载《现代哲学》2014年第2期。

摘要:毛泽东的农治思想是一个涵盖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化发展的综合性概念。毛泽东农治思想中的组织化、集体化道路问题,是毛泽东主张通过合作化而引导农民不断走上集体化道路,从而使中国农民获得了高稳定状态的组织化形式。毛泽东的农村集体化主张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贯彻。因此,在对毛泽东农治思想中的农村集体化道路进行评价时,就必须防止以所谓实践的失败而否定其理论的探索意义与价值。

 

4、陈长安:“马克思《危机笔记(1857-1858)》的编辑、研究现状及意义”,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8辑,社会社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31日(以书代刊,特别说明)。

摘要:本文粗略介绍了马克思《危机笔记(1857~1858)》(MEGA IV/14)的编辑工作、所收录文献及特点、编辑过程涉及的理论问题和迄今为止的相关研究,并简单说明了《危机笔记》对危机理论研究、《1857~1858年文本群》研究、《资本论》创作计划研究的意义。在苏联专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完成的解读稿的基础上,经德国专家倡导,《危机笔记》编辑工作最终在日本仙台重新启动。《危机笔记》是难得的专门关于危机的长篇幅文本,有利于研究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它与同时期创作的《大纲》都以法国开篇、对危机的看法都逐步从金融层面深入生产层面,且有理论互动,与同时期的书信和报刊文章也有密切联系,有利于对由《大纲》《危机笔记》、书信、报刊文章共同组成的“1857~1858年文本群”做更深入的研究;它同时涵盖了“五篇结构”“六册结构”的后三篇、三册并体现了其间的细微差异,有利于对《资本论》创作计划的研究。

 

5、陈长安:“《1857-1858年文本群》研究新路径——以《危机笔记(1857-1858)》为契机”,

载《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三辑。

摘要:《危机笔记(1857~1858)》的编辑出版,将带来若干《1857~1858年文本群》研究新路径:(1)对《危机笔记》本身的研究;(2)《危机笔记》和《大纲》的比较研究;(三)《危机笔记》和书信、文章的比较研究。《危机笔记》有利于从总体上综合研究《文本群》,把握马克思在这一重要时期的思想全貌和精髓。

 

6、郝亿春:“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在‘存在学’与‘实践学’之间”,载《现代哲学》2014年第2期。

摘要: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判定出于其独特的存在学视域,具体而言即形而上学之“本质”与“实存”的二重性运作机制。就其“实事”而言,马克思哲学更应从实践学路向而非存在学路向得以衡定。马克思对发端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进行了根本改造:以生产劳动替换了伦常——政治而成为核心实践。恰恰是这种替换,被施特劳斯诟病为虚无主义之征兆。

 

7、汪希达:“一场虚无主义运动——尼采的一个不合时宜的评判”,载《现代哲学》2014年第2期。

摘要:与我们通常把现代民主运动看成是历史进步,认为民主是一种普世价值的观点截然相反,尼采对我们的时代做了一个不合时宜的评判,认为包括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内的现代民主运动,实际上都是对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继承和世俗化而已。基督教的价值在尼采看来是反自然和敌视实在的,这种价值起源于奴隶对高贵的人的怨恨起义,现代民主运动向往一个更加理想的社会,同样也是为了用一个“彼岸”世界来贬低我们生存的“此岸”世界。于是从基督教开始到现在的整个民主运动就被尼采评判为一场贬低生命的虚无主义运动。通过这场运动,大多数人占据了统治地位,生命本能的自我肯定和提高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并受到压制。

 

译文1篇

李天保:“社会变革解释模式:权力意志VS. 历史唯物主义”,载《现代哲学》2014年第2期。

 

三、学术交流

(一)主办马克思论坛

1、马克思论坛第89

2014年4月23日上午9点,由本所主办第89期马克思论坛在锡昌堂420会议室举行。论坛的主题是“人类尊严与社会主义”,主讲人是来自德国马格堡大学的Georg Lohmann教授。他在市民社会理论、人权理论、马克思主义等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

Georg Lohmann教授指出,人的尊严和社会主义的概念都是内涵丰富但又极其不明确的概念,应该从广义上加以理解。特别是,二战后,“尊严”才成为美法的人权思想中的核心概念。Georg Lohmann教授还指出,“社会主义”这个词是源自意大利天主教的传统。关于马克思的人权思想,Georg Lohmann教授认为,马克思并未精致地把握人权精神的真谛,其对于资产阶级人权的批判有过度之嫌。Georg Lohmann教授多处引用康德的思想,并将康德与马克思进行对比,进而指明,康德主要从智识的维度去把握人类的尊严,而马克思则从更为宽泛的视界去理解人之尊严的问题,并且,从马克思论述工人阶级物质生活、劳动状况、贫困的段落和文本中,鲜明地体现了他对人之尊严问题的关注。

 最后,Georg Lohmann教授还认真、详细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他开阔的知识视野,对康德哲学与马克思思想的掌握与熟悉,耐心的讲解,都博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本期论坛由刘森林教授主持,由林育川老师担任翻译。龙霞老师及马哲所的研究生参加了本期论坛。

2、马克思论坛第90期

2014年4月25日上午9点30分,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第90期马克思论坛在锡昌堂420会议室举行。本期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当代价值观建设”,主讲人是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文学院名誉院长李德顺教授。在讲座中,李教授以敏锐而深邃的思想深度解析了当前中国价值观建设的诸多问题,并建议以“公平正义”作为当前我国价值观建设的核心目标。讲座末尾,李德顺教授还对同学们的提问给予了悉心的指点,他极富启迪性的话语与思想,赢得了在座师生的一致好评。本期论坛由刘森林教授主持,旷三平教授、徐长福教授、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的李辉教授及马哲所的研究生出席了本期论坛。

3、马克思论坛第91

2014年6月12日晚,马克思论坛第91期在锡昌堂420会议室举行,论坛邀请美国华伦威尔逊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河北大学特聘教授韩东屏博士,作了题目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三农问题”的主题报告,徐俊忠教授主持并代表马哲所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中心向韩教授赠送了纪念礼品,吴重庆教授作总结点评,报告后韩东屏老师与参加论坛的学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韩东屏教授首先以自己作为中国农民的儿子及在美国多年的经历谈了对美国社会失败的感触,认为政治学首先是要讲立场的,而我们生活在一个阶级社会,对美国的成功及美国制度不能给予过高的评价和期望。中美两国农业方面的基本国情迥异,中国自古以来都面临着地少人多、土地紧张的问题,以较美国少太多的耕地资源养活15亿人口。中国农民在处理人地关系紧张的问题中,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历史传统,因此是十分擅长种地的,而中国改革开放后竟然请美国专家指导中国农民如何种地,同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忽视了中国耕地不足的具体国情,导致中国现今需要进口大量粮食,出现粮食和农业危机,同时还伴随着转基因作物威胁。

其次,韩教授讲到美国社会的失败方面:包括贫富两极分化,失业问题,穷人靠政府救济并毫无生活意义和希望,吸毒犯罪率奇高,穷人无家可归,政治腐败,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中医生的贪婪等等方面。韩教授认为,美国社会的失败归根于美国的农业失败,大规模机械化农业无法吸纳就业人口,过度使用化肥导致土地板结等农业危机;从国际历史角度看,中国毛泽东时代曾经是唯一解决三农危机的国家,用集体的力量应对三农危机,同时全民支援农业农民,全民办农业办水利,以及有机农业的发展,解决了无家可归流浪者、娼妓吸毒等问题。中国毛泽东时代的一些制度实践其实对当下是有重要意义的,譬如赤脚医生制度,曾被联合国给予很高评价,因此中国应有一定的制度自信,而不是盲目的向西方尤其是美国学习。

最后,吴重庆教授作总结发言,提到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价值所在,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衡量,农业农村同时关系社会的良序发展;对小农经济的看法也要有所反思,要关注和提倡小农之间的合作;关于大跃进饥荒非正常死亡数字,要充分考虑统计与政治立场的关系。

(二)主办实践哲学研习会

1、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17

2014年4月30日上午,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17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次研习会的主题是,“岑春煊与中国社会变革”,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谭群玉副教授主讲,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历史系孙宏云教授评论。马天俊教授、林育川副教授、龙霞博士、陈长安博士等二十多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岑春煊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变革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多年来与主导话语系统脱节以及文献湮没等原因,当前学界的相关研究非常欠缺。谭老师在十多年原始文献搜集整理的基础上讨论了岑春煊在君主制时代、民主共和时代对中国社会变革曾经有过的期待、付出的努力、遭遇的问题以及收获的绩效。谭老师认为,这项研究能够为未来中国社会变革的预想和期待提供些许启示,对今日中国全面改革时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警醒意义。其后,孙宏云教授对谭老师这项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肯定,并进一步讨论了岑春煊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以及相关历史人物。孙宏云教授还强调历史语境考察在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希望谭老师能把这项研究进一步细化、深化下去。随后,在座师生与谭老师进行了热烈地互动与讨论。

2、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18

2014年5月27日下午,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18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次研习会的主题是“胡塞尔于一次大战期间的政治践行与理论反思”,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倪梁康教授主讲,马天俊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评论。徐长福教授、谭群玉副教授、郝亿春副教授、张丰乾副教授、杨玉昌副教授、林育川副教授、江璐博士、陈长安博士等三十多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倪梁康老师指出,胡塞尔在一战初期处在极度的战争热情中,这一方面与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情绪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对哲学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思考与理解有关——他把对文化生活的改革与创新与民族战争态度联系在一起,他从对费希特伦理学研究中获得理论上的支持。后来胡塞尔一度处在“像瘫痪一般”的状态,无法正常工作,他也很快改变了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并承认需要更多、更深入的思考才能回答民族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战争问题——但他直到战争结束仍在尽自己的力量为前线战士提供精神的、伦理的支撑。战后,胡塞尔反省自己在战争中的所感、所思与所为,他最终满足于将哲学的实践活动的可能性当作哲学理论研究的课题,并彻底放弃在提供政治建议和发挥政治影响方面的哲学实践的意图。

倪梁康老师认为,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从胡塞尔那里似乎很难获得客观中立的评价。一次大战时期,胡塞尔始终徘徊在费希特与黑格尔之间,徘徊在轻盈的思想与沉重的实事之间。某个政权(或政府或首领)与这个民族的代表(或民族精神或哲学观念)之间的关系怎样?“复兴的德意志信仰”(或“民族观念”、“民族理想”)与最普适的哲学观念处在何种关系之中?“民族的”与“超民族”这两者的哲学关系是怎样的?这些在胡塞尔那里都是模糊不清的。

其后,朱刚教授就倪老师报告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评论,如现象学与战争的关系、民族精神与世界精神的关系、政治践行与哲学理论的关系、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政治本身等。随后,倪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倪梁康教授以胡塞尔在一战中的政治实践与理论反思为题,反省了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不幸事件,其中所涉及的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国际关系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与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仍有深刻启示。

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19

2014年6月23日下午,由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19期在中山大学锡昌堂420会议室举行。本次研习会的主题是“西方公民身份教育的概念反思”,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郭台辉教授主讲,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郭忠华教授主持,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朱健刚教授评论。马天俊教授、谭群玉副教授、杨玉昌副教授、郝亿春副教授、曹坚副教授、龙霞博士、王硕博士、马万东博士、郭奕鹏博士等三十多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公民身份教育”的概念虽然在西方学术界只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但却是当今学术研究、官方文件与大众媒体使用频率很高的术语。郭台辉教授运用概念分析的方法,从研究缘起与问题、概念的兴起背景、概念的形成路径、概念的特征定位等几个方面对“公民身份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概念反思,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郭教授认为,对公民身份教育概念的理解必须跳出当今西方既定的自由、民主或共和的观念框架及假设,回归公民身份的最原初含义。“公民身份教育”是个体公民与共同体以及公民之间相联系的公共纽带,它旨在提供一种整合起来的力量,让来自不同地方文化、社会与家庭背景的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其后,朱健刚教授对郭教授这项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肯定,其看似批判性的反思实则是一种对概念的拯救。随后,在座师生针对本次研习会的主题与郭老师进行了热烈地互动与讨论。

(三)、参加国内学术交流

(1)、4月12日,徐俊忠教授与林育川副教授应邀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毛泽东思想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捷担任论坛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沙健孙、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许全兴等参加了本届论坛。

论坛分为大会发言和分论坛会议两部分。徐俊忠教授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新中国毛泽东农治思想研究”的报告,林育川副教授在分论坛会议上发表题为:“延安民主新路与群众路线”的报告,并代表本分论坛在大会上做总结汇报。

(2)、4月12日,徐长福教授应邀参加由浙江大学哲学系主办的“2014年全国希腊哲学研讨会”,提交并报告了专题论文“四谓词抑或二谓词:对亚里士多德述谓划分理论的批判性重构”。

(3)、5月10-11日,马天俊教授应邀参加《哲学动态》编辑部、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空间理论的政治向度——全国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讨会”,提交并报告了专题论文“商品时空结构的哲学评论”。

(4)、6月28日,林育川副教授应邀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革命根据地法制研究所举办的“陕甘宁边区宪法与民主主题研讨会”。著名法律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张希坡教授、中国社科院人权研究中心主任、荣誉学部委员刘海年教授、延安大学曾鹿平教授先后为会议致开幕辞。林育川副教授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题目为:“重解延安民主新路——从赛尔登与纪保宁对延安民主之‘惑’谈起”。

 

四、人才培养

2014年5月22日,马哲专业硕士生龙其鑫、叶甲斌、赵果贤、魏宗鹏、邓捷、涂靓、方琴同学顺利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

2014年5月25日,马哲专业博士生涂瀛、丁匡一、方敏顺利通过博士学位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