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4年第一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2-01

一、科研成果

论文类

1、刘森林:《何为“现实”:马克思与尼采的启示》载《哲学研究》2014年第1期。

摘要:什么是“现实”?如何才是走向“现实”?这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该文从黑格尔、谢林、费尔巴哈、马克思、赫斯甚至施蒂纳,一直到尼采分析,认为他们都强调回归“现实”、从“现实”出发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与尼采的相关思想及其启示入手,从“现实”的社会、自然基础或者“现实”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角度谈一点看法。

 

2、刘森林:《文化、虚无主义话语与社会发展:德国和俄国对中国的启示》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摘要:晚外发现代化国家从文化角度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质疑,突出表现为虚无主义,即不但把后发国家的文化传统虚无化,更会造就一种不可避免的虚无主义结局。德国、俄国先后经历过这样的质疑。为此,德国曾强调自己的特殊性,以特殊挑战现代化的普遍性,并拒斥中产阶级文化,甚至以文化和艺术为旗号忽视政治,造成了沉痛教训。俄国通过文学的夸张和激进的政治运动表达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不满与否定,也有沉痛教训。中国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必须高度重视文化问题,以防止社会的过度世俗化,提升软实力,但必须吸取德国的教训,力戒文化决定论,防止以传统、特殊性对抗现代化的普遍性,以便全面消化吸收现代化普遍成果之后才能致力于传统与现代的综合创新。

 

3、吴重庆:《界外: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载《开放时代》2014年第1期。

摘要:具流动型兼业传统的沿海偏乡孙村,依托乡土社会网络,以“同乡同业”形式,兴起遍及全国的金银首饰加工业,并形成该行业各生产要素的在地集结,体现了“城市中心—乡村边缘”格局的翻转、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以及经济与社会互嵌的“社会经济”特征。“界外”是非主流、另类、多元以及可能颠覆“中心”的“边缘”。

 

报刊:

1、吴重庆:《珠江三角洲一体化指标体系》载《南方日报》2014年3月29日。

2、旷三平:《经典与当代:重思毛泽东的哲学思想》载《中国社会科学报》马克思主义月刊2014年1月29日,第B01版面。

 

著作类

《实践哲学评论》第1辑由徐长福主编,2014年3月第1版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创办《实践哲学评论》,是联合学术同仁,群策群力,共同建构一个国内实践哲学研究、译介、批评和交流的学术平台,以期深入挖掘实践哲学传统学术资源,积极探索原创性的实践哲学新形态,充分展现实践哲学已有及未尽之意义。

 

二、学术交流

1、俞吾金教授与中山大学马哲所青年教师座谈会

2014年1月6日上午,俞吾金教授在中山大学锡昌堂402室就如何做学术研究;如何创新;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如何处理学术品位追求与现有评价机制的关系以及本土研究者如何国际化等问题与哲学系的近十余位青年教师进行了深入而热烈得讨论,座谈会由谭群玉副教授主持。

关于青年教师如何做学术研究这一问题,俞教授认为,要带着问题意识进行阅读与研究。新问题的提出,一方面要靠不断了解生活中的新问题,另一方面要靠解构式地阅读最有原创性的哲学著作。俞老师提出“眼高手低”的主张,即眼界要高,同时不要对细小的问题不屑一顾。俞老师强调英美分析哲学方法的重要性,即对最基本的概念、句词、文本要分析清楚。俞老师也强调,做学术不要目的性、功利性太强。

关于海归教师与本土教师的问题,俞教授提到,国内重点大学中海归教师比例越来越高,这是以后的趋势。一方面,海归教师要不断努力;另一方面,本土培养的教师也要尽快把自己国际化,具备国际眼光,关注国际前沿问题,加强国际交流,同时也要注意扬长避短。

关于青年教师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俞老师认为,两个工作都要做好,尽量把二者的冲突降到最低,努力做到教学相长。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自己的新思想传递给学生,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关于如何处理学术品位追求与学术机制的关系问题,俞老师认为,在学术条件不好的环境中,青年学者要坚持做自己有兴趣的研究,要努力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性,要保持对现实环境的一种批判性。

本次座谈会,俞吾金教授就青年教师十分关心的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讲解,青年教师也积极踊跃提问,该项学术活动受到了普遍好评。

 

2实践哲学讲坛第五期

2014年2月26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实践哲学讲坛第五期在锡昌堂211讲学厅举行。本次讲坛主讲人是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威廉·K·艾斯勒(WilhelmK.Essler)教授,他是分析哲学、科学哲学和逻辑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和康德研究专家,他在古代印度哲学方面也很有造诣,出版了多部著作,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50多篇论文,曾任知名刊物Erkenntnis 编辑,现为多家国际刊物编委,以及斯坦福大学、波多黎各大学和武汉大学客座教授。本次讲坛题目是“康德通往定言命令之路”。马天俊教授主持研习会,翟振明教授担任评论人,江璐博士担任翻译,徐长福教授、温宁教授、杨玉昌老师等60多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艾斯勒教授在讲座中以勾勒的方式描绘了康德的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发展到定言命令的道路。他首先追溯了古代伦理学家,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对康德的影响,然后他追溯了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的发展,尤其重点分析了《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实践理性批判》与《道德形而上学》中的某些文本。他认为康德正是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这部著作中才导出定言命令的:幸福这个概念不是纯粹的概念,而是一个经验的概念;唯独善的意志才是没有任何限制条件地善的;善的意志不是通过禀好或是欲望或是受动的手段来起作用的,而是在它使用一切手段的资源的时候,就包含了义务;出于义务的行动之价值不在于人履行这个义务的目的,而在于人决定选择这个义务时所依照的准则;义务是出于对道德法则之敬重而做某种行动的要求。随后翟振明教授对艾斯勒教授的报告进行了详细的评论,最后与会师生也与艾斯勒教授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3、潘毅教授主讲马克思论坛第88

2014年3月21日,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88期在本所会议室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期论坛邀请到香港理工大学潘毅教授主讲“中国集体经济村庄研究”,由徐俊忠教授主持。潘毅主要围绕着河北周家庄集体经济的实践,向在场的师生做了精彩的报告。

潘教授首先回顾了她近年来的学术历程,说明自己研究集体经济的缘起。潘教授认为,从关注中国女工到工地上的建筑工,再到不同于市场经济的社会经济,都是在为众多农民工寻找出路。正是从周家庄集体经济的成功实践中,她发现了这条出路。

接着,潘教授重点介绍周家庄集体经济的具体实践和成功之处。她认为,一些学者对人民公社的批评是站不住脚的。周家庄人民公社自上世经80年代以来,坚持合作社、生产队两级所有制,坚持工分制,对劳动力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实行口粮按需分配、工资按劳分配的原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公社的农业和工业均衡发展,无一失业者,无一外出打工者,无一外嫁女,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方面都有切实保障。更重要的是,与富士康工厂的工人相比较,周家庄每个人呈现出一种良好的精神面貌,都有强烈的归属感。

报告的最后,潘教授重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无效率、不和谐。她坚信,综合了个人与集体、效率与平等、自由与管制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才是最有希望的,最值得选择的。

报告结束后,在场的师生就周家庄个人自由、民主监督和发展前景等问题纷纷与潘教授展开了互动交流,互动中,主持人徐俊忠教授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做了回应。

最后,吴重庆教授对报告作了点评。他认为,我们应该打破人民公社的刻板印象,将集体经济仅仅看作一种生计方式。周家庄很好地解决的了人民的生计问题,理当受到肯定。

 

4、3月21至23日,陈长安博士在日本东京参加由Graduat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hoku University, Organizer: Prof. Kenji Mori(东北大学经济学研究科,组织者:守健二教授)主办的“MEGA and Crisis Theory(《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与危机理论)”国际学术会议,作了题为“Index of companies and persons to the France notebook of Marx's Books of Crisis (马克思关于法兰西的危机笔记本中的公司名人名索引) ”的大会发言。

 

5、3月29日至30日,本所主办的“第二届实践哲学中文论坛”国内学术会议,在中山大学召开。李萍所长、俞吾金、王南湜两位讲座教授,以及本所徐长福、马天俊、刘森林、吴重庆、谭群玉、郝亿春、林育川、龙霞参加了会议,分别进行大会发言。

 

三、主办“第二届实践哲学中文论坛”国内学术会议

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简称“马哲所”)和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联名举办的第二届实践哲学中文论坛(原名“汉语学界实践哲学论坛”)于2014年3月28-31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区召开,来自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澳门大学和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等高校以及《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南国学术》、《社会科学辑刊》、重庆出版社等学术媒体的4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哲所所长李萍教授致辞。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实践与道德”。不论古今中外,实践哲学都是以道德和政治作为主要研究领域,实践与道德这个主题是实践哲学至关重要的问题。

实践哲学中文论坛以中文为工作语言,通过双向匿名评审来遴选发言论文。本届论坛一共收到中外学者应征论文40多篇,选出了16篇,根据主题相近的原则分成了8个发言组。

第一组以实践智慧为议题。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认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践智慧”的概念,开辟出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不同的另一个发展路向,当代中国人需要把实用理性提升为实践智慧。东南大学田海平教授揭示了实践智慧的三维结构,即个体、社会和类的结构。这组发言延续了2012年11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外实践哲学对话的议题——“实践智慧与全球化实践”。

第二组集中讨论美德问题。中山大学李萍教授和童建军副教授认为,借鉴德性法理学,使“德得”相通,是拯救美德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中山大学的郝亿春副教授主张内向实践,以之作为美德生存与优秀生存的根基。

第三组围绕道德的本质进行探讨。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试图从康德的进路重构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着重讨论了决定论和人的自由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内的兼容性问题。华中科技大学韩东屏教授聚焦道德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从考察道德的起源与本质入手提出了自己独到且有争议性的看法,引起与会者的热烈评论。

第四组的议题跟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有关。上海大学黄圣平副教授与中山大学童建军副教授分别就庄子的孝的观念和儒家的恻隐之心等中国传统道德哲学问题及其跟现当代道德哲学的关联表达了各自的见解,并展开了良好的互动。

第五组讨论康德以及德国近现代道德哲学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中山大学张任之副教授围绕伦理学建基于理性先天还是情感先天的问题比较了康德、胡塞尔和舍勒的思想。江璐博士分析了康德意志概念的两个方面:实践理性和自由抉择。他们的探讨在深度和新意上得到了与会学者的好评。

第六组探讨道德动机与规范问题。法兰克福大学的达奇(Ignacio Ramos)博士就道德目标与动机之间的实践联系进行了讨论,南开大学的王时中副教授通过评介科尔斯戈德对康德道德哲学的阐发来回应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建构问题,两者在论题上形成了互补关系。

第七组涉及两位美国哲学家的思想。成都大学曾永成教授与四川社科院艾莲副研究员从生态学角度就杜威经验论美学关于艺术的道德意义的思想进行了阐发,华南师范大学王宏维教授评介了巴特勒的性别操演论及其对实践哲学的意义,这两个视角都非常独特。

第八组有关实践哲学的批判与创新问题。中山大学龙霞博士探讨了哈贝马斯对康德自主性遗产的改造及其困境,揭示了哈贝马斯用以替代康德“先验目的”的“准先验目的”的不完备性。徐长福教授作了以“单数的实践主词与实践主体及其基本结构”为题的报告,他分析了“你”、“我”、“他”这三个单数人称代词在充当实践主词时的作用及其关系,由它们分别指代的我、你、他这三种单数实践主体的性质及其关系,以及这两方面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出实践语言的主词部分的最基本结构。徐教授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最后由哲学系副主任、马哲所副所长马天俊教授作闭幕致辞。与会学者对本届论坛的学术水准和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服务社会

1、3月24日,李萍所长和吴重庆教授在广东省连州市,为连州五套班子成员及局级领导、乡镇书记、镇长做“汇聚共识 建设美丽乡村”的形势报告。

2、3月23日,吴重庆教授在广州万木草堂主讲“儒学何以复兴”(是与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陈立胜教授联合主讲的。)听众为社会各界儒学爱好者,反响良好。

 

五、结项信息

1、刘森林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虚无主义与当代中国——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10JJD710013)顺利结项,鉴定等级为合格。证书编号:13JJD0174。

 

2、旷三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人本思想与当代中国核心价值重构研究”,(10JJD710014)顺利结项,鉴定等级为合格。证书编号:13JJD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