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3年第四季度工作简报
一、科研成果:
论文 8 篇
1、王南湜:《马克思哲学中两种逻辑间的张力及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载《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11期。
2、谭群玉:《试论新启蒙运动之“新”》,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5期。
3、郝亿春:《明智与高贵主义的德性概念——对亚里士多德“明智”概念的分析》,载《世界哲学》2013年第6期。
4、郝亿春:《德性即知识?——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问题的应答及其根底》,载《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5、龙霞:《“唯一者”真正走出了“意识”》,载《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6、于幼军:《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对西方民主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创新超越》,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6期。
(署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
时政论文
7、荣剑:《50后的自我批判》,载《经济观察报》2013年5月13日。
8、荣剑:《为何要向王朔学习》,载《记者观察》2013年第6期。
专著4部
1、卢永欣:《语言维度的意识形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9月。
2、刘森林:《物与无》,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月10月。
3、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僭越与划界》(修订本)重庆出版社2013年11月。
4、刘习根:《总体与实践》,重庆出版社,2013年11月。
二、项目管理:
1、李萍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课题》2009JJD720024 鉴定等级为“合格”。
2、刘卓红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新论域》,鉴定结果为“合格”。
三、主办学术会议
(1)、主办“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3年11月29日至30日,由徐俊忠教授主持召开的“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研究中心、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研讨会正式代表共六十余人,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越南、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或地区。会议发言分主旨发言和一般性发言两个阶段。在主旨发言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捷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王绍光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孙经先教授、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分别就《从五大坐标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代表型民主与代议型民主》、《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口变动与“饿死三千万”的荒谬性》、《毛泽东的两种哲学及其意蕴——从理论旨趣与实践旨趣双重视角的考察》这四个题目进行报告。在一般性发言阶段,会议邀请二十九位与会代表就毛泽东的农治思想、“第三世界”理论、文化革命思想以及毛泽东研究方法、现代化认同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本次会议充分为与会者提供问题研讨的平台,会议发言后,既有嘉宾点评,又有互动问答。会议气氛热烈,与会代表对会议纷纷予以好评。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次会议集聚了国内外多个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会议代表学科背景多元,来自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大大丰富了毛泽东研究的视角,反映了毛泽东研究的最新动态。通过本次研讨会,中山大学毛泽东研究团队展现了自身的研究成果,加强了海内外的学术沟通,扩大了学术影响力。此外,本次会议不仅不设开幕式和闭幕式,而且会议食宿也一律从简,节俭办会的精神受到与会代表肯定。
(2)、主办“《资本论》的逻辑与修辞”国内学术研讨会
2013年12月29日,由马天俊教授主持召开的“《资本论》的逻辑与修辞”专题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研讨会以“《资本论》的概念抽象、宗教渊源、辩证方法、隐喻体系以及与其他‘资本’论的论证之比较”为主要议题,展开了八场讨论。清华大学韩立新教授通过回溯到黑格尔关于“Sache”和“Ding”的区分,对马克思的异化与物象化的概念区分进行阐述,并认为辨析这两个概念可以更好地说明《穆勒评注》之后马克思从个人到社会的视角转变。中山大学马天俊教授认为,马克思在论述从商品到货币到资本的进程的关键环节中系统地使用了昆虫学的蛹隐喻,而离开了这种奠基性的隐喻,《资本论》的基本事实就无从呈现,其论证和结论也难以达成。中央编译局周凡研究员从马克思与蒲鲁东、拉萨尔和巴枯宁的革命模型的不同之处来说明马克思拒斥正义的真正原因,即正义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的革命观念,诉诸正义理念会导致损害革命甚至放弃革命。复旦大学吴猛副教授对《资本论》中的“对象性”概念进行考察,认为“对象性”所起的作用是观念性的,而这一“对象性”的视角使得《资本论》在诸多方面具有与当代哲学语义学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中山大学陈长安讲师以《危机笔记(1857-1858)》的编辑出版为契机,提出《1857-1858年文本群》研究的新路径。苏州科技学院姚新立讲师通过阐述资本的创新逻辑,即资本的形态创新,提出要在当代语境中重新阐释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逻辑。中共中央党校王巍讲师分别从作为生产要素和社会关系的资本、广义与狭义的双重资本逻辑以及资本逻辑产生的双重作用来考察马克思哲学视域下资本逻辑的基本内涵,并从维度和领域两个方面来宏观把握资本逻辑的不同表现形式。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建青讲师通过对《资本论》中关于黑格尔“理性的狡猾”的脚注和主体性隐喻的分析,提出目的论修辞确确实实存在于《资本论》中,马克思的理论实际与理论自觉并不具有理所当然的一致性。除主讲报告人之外,中山大学刘森林教授、徐长福教授、谭群玉副教授、林育川和龙霞讲师作为评论人参与了此次研讨会;李萍教授代表本所致辞欢迎各位专家的光临、祝贺会议召开并介绍了本所历史、现状和使命等情况。本次研讨会视角独特、讨论深入、收获颇丰。12月25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在《2013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热点回顾》一文提前报道本会,是该文认为的两个“最具代表性的”《资本论》专题研讨会之一。
(3)刘森林教授主持召开“马克思与十九世纪思想史学术研讨会”专题研讨会
2013年11月16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社会政治哲学研讨会之二——马克思与十九世纪思想史学术研讨会”在锡昌堂402会议室召开。叶建辉博士在报告中,分析了马克思对玻利瓦尔及其所领导的革命的态度,对马克思不看重玻利瓦尔及其领导下的拉丁美洲独立解放运动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邓先珍博士在报告中,从柏拉图之洞穴比喻说开,然后探讨了康德对“什么是启蒙”的分析,最后考察了作为马克思的启蒙问题的“自由人如何可能”的问题。石德金博士的在报告中认为,马克思试图构建一种现代政治计划来实现人类解放,进而彻底解决犹太人问题;而利奥塔则试图通过伦理式的写作,呼吁人们为少数者留下一席之地;两者的解决方案之间存在某种互补的关系,可以相互借鉴。
(4)、刘森林教授主持召开了“虚无主义:马克思与尼采”专题研讨会
2013年12月6日上午,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社会政治哲学研讨会之三——虚无主义:尼采与马克思”研讨会在锡昌堂420会议室召开。郝亿春副教授首先报告论述了海德格尔及施特劳斯对马克思哲学所作的“虚无主义”的判定,并指出中华文明的骨子里并无虚无主义的基因,为我们当下应对虚无主义提供了可能。徐戬博士生论述了雅各比对启蒙、对理性的批判,展现了雅各比迫使人们面对的启蒙的困境——理性与信仰的两难选择。冯波博士生分别从“批判大众的宗教”、“批判大众宗教的血亲即柏拉图主义”、“呼吁哲人的美德即真诚与勇敢”等三个做法出发,论述了马克思、尼采、伊壁鸠鲁思想中的亲缘性。邓先珍博士在报告中指出,尼采与马克思都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建立某种新的价值,而他们的共同价值就是对人、对生命的肯定与尊重。杨玉昌副教授分别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最高价值(或上帝)一步步走向失落的过程,并对如何实现救赎作出了展望。汪希达博士生在报告中认为,尼采指出现代民主运动是对“基督教的虚无主义”的继承。最后,刘森林教授报告发言,指出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是弱者无力直面现实的历史效果,与此相应的则是基督教道德与平民精神,这将招致文化衰败;这是个应当重视的问题。
(5)徐长福教授主持召开了“第二届异质性哲学专题研讨会”
2013年12月21日,第二届异质性哲学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420会议室顺利召开。该会议由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心主任徐长福教在会上授作了题为“何谓异质性”的主旨报告。与会人员围绕“异质性哲学的核心理论”、“异质性哲学与实践哲学的互通”、“异质性哲学的方法应用”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就异质性哲学理论及其应用达成了进一步共识。与会者就异质性哲学理论展开了广泛的批评和发挥。本次会议延续第一届异质性哲学研讨会的良好势头,使得更多有兴趣的哲学同仁,特别是年轻学生参与到异质性哲学理论进路的开掘与拓展中来,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举办学术讲座
1、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81期
12月2日下午,由本所主办的“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81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南开大学哲学系王南湜教授做了题为“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为限”的主题报告。王南湜教授以马克思主义学术化视角,将马克思主义放在德国古典哲学的视域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马克思哲学近康德阐释的问题,提出“从马克思来读康德,以康德来读马克思”的问题,从“人的能动性的有限与无限”、“思维和存在”、“辩证法问题”等方面入手,厘清了马克思哲学与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并认为马克思的哲学立场在于唯物主义,而康德主义则立足于于二元论证,认为应从此角度来看待马克思哲学近康德阐释的限度。在互动提问阶段,王南湜教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每个问题,最后刘森林教授作了总结性发言。
2、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82期
12月2日,上午,由本所主办的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82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次论坛邀请江苏师江范大学孙经先教授主讲“还原历史真相——掲穿饿死三千万的谣言”。最近三十年,国内外广泛流传关我国三年困难进期有数千万非正常死亡的言论。这种观点对评价毛泽东及其历史地位造成极大影响。孙经先教授运用数学方法,对国家统计局1983年公布的我国1949-1982年户籍统计人口进行了研究。孙教授认为,1960-1964年间户籍统计人口数大减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注销此前重报、虚报户籍造成的,它在相当程度上是统计数字的见少,并不等同于实际人口的减少。在此,孙经先对科尔、蒋正华、杨继绳等人的观点进行了驳斥。孙经先教授认为,“数千万人非正常死亡”这一论点是荒谬的。
3、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83期
2013年12月17日下午,由本所主办的马克思论坛第83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420室举行。澳门大学哲学系博士、我所客座研究员马里奥·温宁(Mario Wenning)作了“黑格尔与和解的承诺(Hegel and the Promise of Reconciliation)”的英文报告,林育川博士主持并翻译。温宁博士的报告首先从哲学史上梳理乌托邦理性的概念及对其的批判,然后论述现代性概念的二元论特征、乌托邦主义通过调和来克服二元性的企图、现代性对二元性的融合及哲学之必要,接着分析法国大革命问题、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解决之法、理性化倾向与和解的承诺,最后指出黑格尔哲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报告引起浓厚的兴趣,师生们踊跃提问讨论,本期论坛也在意犹未尽的讨论中落下帷幕。
4、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84期
2013年12月20日下午,在锡昌堂420课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贺照田副研究员主讲“阶级分析与中国共产革命政治感、现实感的形成”。这是作为本所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的学术活动之一。
本次论题涉及毛泽东的四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和《视察湖南农民运动给中央的报告》。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动超过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但是相应的思想家却并没有出现。那么这个时代本身的问题需要重新去琢磨。贺老师认为,轻易做出的成果与这个时代本身的要求是不相匹配的。毛泽东的文本要放在历史和结构中进行讨论,既与当时的形势相结合而且都有其针对性,因而,毛泽东的文本要放在当时的话语场上进行解读。
5、马克思论坛第85期
2013年12月23日下午三点到五点半,马克思论坛第85期在锡昌楼211(哲学楼讲学厅)举行。中国社会科会科学院哲学所谢地坤所长主讲“道德底线与普世伦理”,主持人为哲学系主任鞠实儿教授。谢地坤研究员从德国古典哲学出发,结合现代哲学的一些重要观点,从哲学的角度揭示出普世伦理观中存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并指出这种张力的解决或者调和对当下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6、马克思论坛第86期
2013年12月27日,本所主办的马克思论坛第86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中共中央编译局周凡研究员主讲“抵制正义的诱惑:塔克尔、伍德和布坎南眼中的马克思”。论坛由徐长福教授主持。
周凡研究员从马克思与蒲鲁东、拉萨尔和巴枯宁的革命模型的不同之处来说明马克思拒斥正义的真正原因,即正义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的革命观念,诉诸正义理念会导致损害革命甚至放弃革命。周凡研究员认为,从正义的视野来观察社会历史不仅不是马克思的追求,相反,却是马克思刻意要回避的。主讲后,徐长福教授作了精彩的评论,众参与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7、马克思论坛第87期
2013年12月28日,清华大学哲学系韩立新教授在马克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420室,做了一场以“耶拿<精神哲学>草稿中从个人到社会的演进逻辑——兼评卢卡奇的<青年黑格尔>和霍耐特的<为承认而斗争>”为题的精彩报告。
韩立新教授认为,由于《精神现象学》论域宽泛、线索繁多,再加上语言比较抽象,在该书中黑格尔关于“物象本身”概念究竟是怎样被发现的,又是怎样成为说明社会形成的原理的这些问题交代的并不清楚。但在这之前的耶拿《精神哲学》草稿中,黑格尔对上述问题做过非常具体和系统的论述。所以,只有追溯一下耶拿《精神哲学》草稿的相关内容,才能进一步揭示黑格尔从个人到社会的演进逻辑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主讲结束后,韩立新教授与参与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8、实践哲学讲坛第四期
2014年1月7日,在锡昌堂211讲学厅,俞吾金教授主讲实践哲学讲坛,题目是“从实用理性到实践理性”,由马天俊教授主持,徐长福教授评论。
俞吾金教授从实用理性谈起,分析了实用理性的功过得失。他认为,实用理性有待上升为实践理性。具体为:从手段上升为目的,从功能上升为结构。从经验上升到理论,从工具理性上升到价值理性。最后,俞吾金总结说:中华民族欲实现自已伟大的复兴,就不能停留既有的实用理性的水平上,而应该将其提升到实践理性的高度上。
9、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讲座
2014年1月8日下午,“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讲座第一讲在怀士堂举行,由俞吾金教授主讲“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这是一次面向省内公众,特别是大学生批判性地审视形而上学这一历来哲学论争的主战场,回顾了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反思形而上学的理论问题,评述后形而上学的主要进路,提出了具有启发性、前瞻性的哲学见解,与会师生深受启迪。论坛由马天俊教授主持。
四、学术交流
1、10月26-27日,刘森林教授、马天俊教授、龙霞博士、陈长安博士赴北京大学哲学参加第十三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刘森林教授做了题为“?何为现实:马克思与尼采的启示”的大会发言,马天俊教授主持分组会议并做了“《资本论》中的道成肉身问题”的发言。
2、11月16-17日,马天俊教授赴复旦大学参加“《资本论》的遗产与当代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做了“《资本论》中的‘化身’说”的英文发言。
3、11月23-24日,旷三平教授、马天俊教授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参加了“思想中的时代:中国思想理论反思与创新四刊论坛”,并分别做题为“时代中的思想与学术”、“时代中的思想与思想中的时代”的大会发言。
4、12月19-21日,刘森林教授赴复旦大学参加“第十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在会上作了题为“从劳动观念看这个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区别与关联”的大会发言。
5、12月21-22日,刘森林教授赴徐州师范大学参加“2013中国马克思哲学高峰论坛”,在会上作了题为“物化导致虚无吗?马克思与尼采的不同之路”的大会发言。
6、2013年11月16-17日,陈长安讲师应邀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承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Forum: 2ndInternational Marxism Sub-Forum Socialism and the World Today[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国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暨第二届《国际思想评论》杂志编委年会]”。
7、2013年11月18日上午,陈长安讲师应邀参加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海外学者讲坛系列”第三期。本次论坛由日本东北大学经济学研究科守健二教授主讲“Marx’ Books of Crisis and the Production Theory of Crisis(马克思的《危机笔记》与关于危机的生产理论)”,陈长安担任会议翻译。
五、其他
2013年11月9日,在锡昌堂420室,本所为马哲学科点的前辈何梓焜教授举办了80寿辰暨从教53周年座谈会。座谈会由徐俊忠教授主持。首先,播放了由学生精心制作的演示片,展示了的何教授从教53年以来人生各个阶段的精彩片段,重新回味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师生情谊。徐俊忠教授作为77级哲学系本科学生,介绍了何老师1978年与刘嵘、高齐云、叶汝贤教授一起参与和撰写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所做出的贡献,何梓焜教授在普列汉诺夫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最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之一。这些奠定了中山大学马哲学科在全国的学术地位。何教授业余爱好粤剧评论,还兼任广东八和会馆的特约评论员。
与会师生祝福何教授健康长寿,何教授鼓励师生们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在事业上努力拼搏,还要培养业余爱好,充实和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