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3年第三季度工作简报
一、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4篇
1、徐俊忠:《农民合作思想与实践:毛泽东时期的一份重要遗产》 载《马克国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2期
摘要:毛泽东关于农民合作的思想并非仅仅是对于某种意识形态的固守,更不是对苏联集体农庄模式的照搬,而是基于中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具体国情,对如何实现农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问题的思考。这一思想的实践后来虽因受到“去工业化”的对待以及实行农业统购统销政策等归于失败,但幸存下来的华西村、刘庄、南街村和周家庄等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功,却在新的条件下印证着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的可行性与深刻性。这一思想及其实践的魅力和现实意义尚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澄清。
2、徐长福:《何谓异质性?——从定义的指谓分析来看》, 载《求是学刊》2013年第4期
摘要:本文拟对其核心概念——“异质性”加以解释,以帮助读者了解这套理论。异质性跟同质性相对,其涵义和关系在“种+差”的定义形式中展示得最为典型。定义的主词是属词,意指一个属;谓词有两个:种词——表示一个种,以及差词——表示此属跟他属的差别。种词和属词的关系是同质性的:属词的外延完全被种词的外延所包含,种词的意义完全被属词的意义所包含,二者之间具有可比性,逻辑推导以此为基点。差词跟种词和属词的关系都是异质性的:属词以属下所有个别事物为对象,种词通过属词也最终以这些事物为对象,但差词却以这些事物身上的某种偶性为对象,并不以这些事物本身为对象,所以差词跟属词和种词之间无论在外延上还是在意义上都不存在严格的可比性,它们之间结合的根据仅仅在于认知上属实,而对之加以认定的机能就是自然直观——自然赋予人的直接性的意识机能。揭示异质性的目的就在于为符号之间的异质性关联确立直观认定这一根据。
3、刘森林:《“上帝之死”与“现实的个人”》 载《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摘要: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的逻辑结局就是“上帝”的死亡。施蒂纳的“唯一者”、费尔巴哈的“类”、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被理解为“上帝之死”后的产物吗?本文认为,某种意义上都不能。因为作为“超感性世界”、“精神世界”意义上的“上帝”无法死亡,超越性内在于“人”之中,关键是如何把它“现实化”。
4、龙霞:《“唯一者”真正走出了“意识”》 载《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摘要:澄清施蒂纳的“唯一者”的性质,必须拨开《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这本书表面的文字迷雾,深入其内在的逻辑支撑。由此我们将发现,“唯一者”并非剥离了意识维度的纯粹身体,其身上须臾不可抛离的内在自主精神维度,从根本上喻示了唯一者决没有真正走出“意识的内在性”。
二、学术交流
(1)主办学术会议
7月25至26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关系”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会议由吴重庆教授主持。
在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关系研究中,需要面对和解决诸多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李萍提出,学者要深入生活和社会实践,用不同的学科视角关注和研究这些问题。
会上,城镇化中农村“空心化”、“过疏化”等现象所引起的乡村发展与治理问题,是与会者关注的焦点。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田毅鹏认为,“过疏化”等现象让城乡一体化面临两难问题,一方面,乡村“过疏化”使得村落社会失去“活力”,也使得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面临挑战的;另一方面,采取并村等方式将分散的农民在短时间内实现集中居住,也有相当的难度。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叶敬忠从农业模式角度分析了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小农农业发展。他认为,小农农业比其他模式农业更加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健康,应正视小农在农业中的主体性特征,反对一味地去小农化。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阿江从农田用水的演变的角度,观察了现代化与城镇化给农村带来的改变。他认为,农村“空心化”使土地规模经营成为必然,而土地规模经营将原来的户间合作用水转变为经营者内部事务,这改变了农村农田用水组织等问题。
(2)、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十五期
9月27日上午,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十五期在锡昌堂马哲所会议室举行。本次研习会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主讲,题目是“‘我是我的孩子’:勒维纳斯的生育现象学”。马天俊教授主持研习会,郝亿春副教授作了专题点评,谭群玉副教授、杨玉昌副教授等二十多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朱刚教授梳理了勒维纳斯生育现象学的基本内容、揭示了其意义所在并对其进行了反思。朱刚教授认为,在勒维纳斯那里,生育是一个哲学问题,生育被提升为存在论范畴。生育构成了伦理或善良的可能性条件:生育是对我之死亡的克服,是主体性的真理与善的终极条件;生育使绝对的将来和无限的时间得以可能。在朱老师看来,勒维纳斯对生育的理解有着浓重的犹太神学的创世论背景,他的生育现象学中仍烙有隐秘的一元论痕迹。这导致他的生育现象学中存在着一种隐秘的张力:对多元论或二元论的明确追求与源自创世神学之唯一神论的一元论痕迹之间的张力。本次报告引起了与会师生的强烈兴趣,他们围绕此主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3)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1、6月7日至8日,马天俊教授应邀参加由西南政法大学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高层论坛”,在会上作了题为“《资本论》的蛹”的大会报告。
2、6月14至15日,吴重庆教授参加由东京大学主办的“中国的现在与人文学:对话《开放时代》”学术会议,在会上作了题为:“社会主义‘大历史’与《开放时代》的议题设置”的大会发言。
3、7月25日至26日,在由本所主办的全国性“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关系”学术研讨会上,吴重庆教授作了“新时期小农经济”的大会发言。
4、2013年7月28日至30日,旷三平教授参加希腊约阿尼纳大学“哲学与危机: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挑战的理论回应”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论现代化世界危机中的中国文化信仰问题”。
5、7月28日至29日,马天俊教授应邀参加由吉林大学主办的“现代性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倒霉的精神”的大会报告。
6、2013年8月4日到10日,徐长福教授和林育川博士参加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23世界哲学大会。徐长福教授在“Global Justice,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圆桌会议上作了题为“Ecological Tension: between Minimum and Maximum Changes”的报告;林育川博士在“Justice as Fairness, Political Liberalism and the Choice of Socio-economic Systems”圆桌会议上作了题为“Coercion, Injustice of Exploiation and the Future of Capitalist Exploitation”的报告。会议期间,徐长福教授还会见了到雅典参加世界哲学大会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
7、8月1日至31日,吴重庆教授应邀访问台湾成功大学,期间在台南、嘉义、高雄、台北作5场系列讲座,分别为:8月15日高雄: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8月17日台北:毛泽东与中国农村调查;8月24日嘉义:两岸农村建设比较;8月27日台南:近十年中国知识分子思潮;8月29日台南:中国大陆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研究。这五场学术讲座均由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主办。
8、2013年7月9日至7月23日,龙霞博士在广东省委党校参加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与广东省教育厅共同举办的“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
9、2013年8月5日—8月9日,龙霞博士在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由教育部举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示范培训班”。
三、项目管理
立项3项
1、徐长福教授申报的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语言转向研究”获准立项,项目号13AZX003 ,资助金额30万元。
2、徐俊忠教授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获准立项,项目批准号13JJD720019 ,资助金额20万元。
3、吴重庆教授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珠江三角洲民间宗教地理空间分布调查研究”获准立项,项目批准号13JJD720020,资助金额20万元。
结项2项
1、根据全国社科规划办2013年7-8月成果鉴定公告,刘森林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虚无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研究》(09BZX001)的结项成果通过专家鉴定,被评为“优秀”。
2、根据2013年7月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结项信息,本所专职研究人员旷三平教授主持的“作为人的生存本性的形而上学——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现代阐释”( 08C-03)的结项成果通过专家鉴定,评定等级为良好。
四、基地工作动态
6月底至7月中下旬暑假期间,基地办公室行政人员积极投入到新哲学楼搬迁的各项准备工作中。为确保搬迁工作的顺利展开,行政队伍加班加点,做了大量细致的新设备购置及装修工程条款签约等事务性工作。在开学之初,行政办公室已先前入驻,专职研究人员将于10月中旬进行最后的整体搬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新办公地点位于中山大学南校区原文科楼附近锡昌堂的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