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3年第二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基地动态

1、基地学术委员会换届,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宣布成立。

2013年5月4日,李萍所长在本所会议室主持召开了全所人员会议,主要议程就本所的学术委员会换届的程序进行了说明。这次换届,是以教育部《基地管理办法》为总纲,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学术委员会的组成人选。本届委员会为第四届(任期为2013年5月—2017年5月),由本所研究人员民主协商产生,由马哲所任命。委员会组成人员在任期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届满后也可连任,均按民主协商和行政任命的程序进行。

一、组成人员

本届学术委员会由顾问和委员两部分成员组成

1、名誉主任

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2、顾问(按姓氏拼音为序)

陈少明(中山大学哲学系)

陈先达

顾海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丰子义(北京大学哲学系)

何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李景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李萍(中山大学马哲所暨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

倪梁康(中山大学哲学系)

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

任平(江苏师范大学)

孙正聿(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

吴晓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杨耕(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暨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徐俊忠(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广州大学)

张曙光(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张异宾(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

钟明华(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暨马哲所)

3、主任

徐长福(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

4、委员(按姓氏拼音为序)

陈立胜(中山大学哲学系)

刘森林(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

马天俊(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

王南湜(南开大学哲学院)

吴重庆(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

吴育林(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

徐长福(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

俞吾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2、基地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举行

5月27日上午,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文科楼328室举行。李萍所长首先向新受聘的学术委员颁发聘书。随后,与会的委员们讨论并审议通过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的工作条例,就基地学术委员会具体工作职责、以及基地学术委员会与哲学系的学术委员会工作职责的衔接与协调进行了商讨。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徐长福教授主持。

 

二、学术活动与学术交流

1、马里奥·温宁博士受聘中山大学马哲所客座研究员

2013年5月5日下午,马里奥·温宁博士受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仪式在本所会议室举行。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萍所长代表学校和研究所致欢迎辞。她首先表示热烈欢迎温宁博士的加盟,这将是国内高校中首位外籍人士加盟到马克思主义队伍中来,有助于开阔我们自身的国际化视野,提升本所的学术声誉。接着,李萍所长谈到,中山大学是一座办学悠久的大学,明年就是90年校庆,希望温宁博士在随后这一年的工作中,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马里奥·温宁博士发表了受聘感言。他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中国,在欧洲一样也很重要,在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对传统需要研究,也现实更需要研究,尤其是处在全球化浪潮的今天,不论欧洲,还是在发展中的中国,都会遇到许多历史和现实问题。他个人非常看好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这样一个高端的研究平台。希望加盟后和同事们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2、王南湜教授受聘中山大学马哲所讲座教授暨学术报告会

5月27日上午,本所在文科楼328室举行王南湜教授受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讲座教授仪式暨学术报告会。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基地所长李萍教授颁发聘书并致辞。随后王南湜教授发表了受聘感言,受聘仪式由刘森林教授主持。王南湜教授学术报告会主题是“马克思哲学中实践旨趣与理论旨趣的张力及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

这次报告会作为本所实践哲学讲坛的第三期。论坛由马天俊教授主持。王教授从对马克思主义来源的惯常理解出发,切入到马克思理论中的实践旨趣与理论旨趣的张力问题。他将该问题放置到西方科学思想的近代转型以及宗教神学思想的内在张力背景下进行辨析。认为马克思思想中发生了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双重倒置,从而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双重理论视角:一者是改变世界的行动者视角,一者则是解释世界的旁观者视角。最后认为,这双重视角是相互不可还原的。这种不可还原性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基于单一的行动者视角或旁观者视角,将马克思哲学构成一个逻辑一贯的体系。主讲结束后,徐长福教授进行了点评。

王南湜教授是教育部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会常务理事。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政治哲学。他的加盟,将对中大马哲基地及哲学系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贡献。

3、马里奥·温宁博士主讲马克思论坛第78

2013年5月5日上午,马克思论坛第78期在马哲所会议室举行,论坛由来自澳门大学的马里奥·温宁博士做关于“批判、规范性与语言”的主题报告。温宁指出,批判理论为正当性问题困扰已久。哈贝马斯通过将批判理论的规范性标准建基于交往理性(内在于语言)之上来解决这一困境,然而,这是一种退回到基础主义的尝试,即肯定语言的先验有效性,而否认已为阿多诺等批判理论家们揭示出来的语言与规范性之间更为激进的辩证关系。与此同时,对正当性问题的畸重导致批判理论对意义——解放——维度的忽略。温宁主张批判理论应以一种互补的方式把对于正义和意义的关注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既要重视语言有效性和正当性的维度,又要重视语言为世界解蔽即创造性的维度。这样,现代批判理论才能更好地回应现代性的挑战。大家就主讲中所提出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4、马克思论坛第79

2013年5月21日上午,本所主办了马克思论坛第79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贺照田副研究员主讲“文革”后期激进思潮的构造与终结——从毛时代政治感如何把握说起。贺老师系统地整理了自1956-1977年间,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特别是对大陆近三十年历史出现具有决定性的1977年代中后期这一时期,最具主导性的政治感的基本内容。贺照田认为,文革从发动者的角度看,不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产物,而是对他们认为的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价值与要素的超越冲动;对被认为是革命的阶级的创造潜能;对毛泽东个人的信念和对他们认为曾行之有效的革命经验的信念等等一系列的混合。贺老师的报告激发了与会师生的强烈兴趣,引导着师生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

 

5、马克思论坛第80

2013年6月14日下午,本所马克思论坛第80期在本所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主讲嘉宾是来自武汉大学博导萧诗美教授,主讲题目为《对立同一:爱的哲学——兼论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督教神学起源》。中山大学马哲所的徐长福教授主持了论坛。萧诗美教授认为,应该沿着古代本体论到近代辩证法再到现象学的线索,追溯辩证法的本来意义。萧教授指出,“对立同一”即辩证法,最初是黑格尔对基督教核心理念“爱”的哲学阐释。随后,萧教授论证了爱和生命扬弃反思的知性而升华为辩证的理性,并明确了辩证法的基督教神学起源对重新理解辩证法所具有的意义,明确了和谐哲学才是辩证法的本义,而非传统所理解的斗争哲学。主题报告后,徐长福教授进行了点评。徐教授认为,萧教授将马克思学说置于西方哲学的理论背景中进行研究,路子纯正,功力深厚,听众受益匪浅。

 

6、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13
    2013年5月14日下午,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13期在马哲所会议室举行。由哲学系钱捷教授主讲“彻底性与超绝哲学”。钱捷教授提出:一个完备的超绝哲学体系必须是一个基于本源的明见性的演绎系统(我们在胡塞尔和后康德主义的体系中分别看到了对于明见性和对于演绎关系要求)。在这个系统中,自在之物将最终被扬弃,而那些验前的认识能力则将发生于本源的明见性,一个完备的超绝哲学必将是一种超绝发生学。


7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14
    2013年6月21日下午,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14期在马哲所会议室举行。由张伟副教授就“舍勒的质料价值伦理学如何是现象学的?”进行了主题演讲。张伟副教授概括了舍勒现象学的基本原则,并分析了其质料价值伦理学两个层次(现象学的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之间的内在统一性,继而从总体上讨论了舍勒现象学的质料价值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即1)质料先天主义、2)绝对主义与客观主义以及3)价值人格主义或凝聚主义。

 

三、科研成果

论文4篇

1、旷三平:“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反思   载《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3年第1期 

【摘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对这一问题的反思构成学术研究的焦点。基于对“重建”历史唯物主我的思想前提、理论视角、价值取向、精神归旨和研究方法的反思,我们认为,“历史决定论”可以反思但不能冲淡或消解;不能仅仅关注生存实践的“本体”,更要关注生存实践活动于其中的社会存在的“本体”;“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不能诉诸“本人为本体”而应坚守“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历史唯物主义是“真正的实证科学”,也是“真正的哲学”,没有“本体论”追求和承诺,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概念的“重构”而是顺应时代的理论创新。

2、龙霞:“共产主义”是康德意义上的调节性理念吗? 载《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

【摘要】:为抵御共产主义理念所遭遇实证化的阐释误区,有学者提出应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念定位于康德意义上的调节性理念。本文经过考察后认为,这一做法不可避免会导致如下“后果”:首先会消解掉马克思哲学探索社会现实总体这一根本主旨;其次会掩盖了马克思与康德对“人作为有限存在者”的理解差异;最后则抹煞了共产主义观念与康德调节性理念在“超越性(理想)”意涵上的不同。因此,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念并不能看作是康德意主义上的调节性理念。

3、田明:真理的目的性与辩证法的感性维度 载《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 期

【摘要】:辩证法思想虽然在中国广泛传播,但人们对辩证法的理解往往是放在认识论上,忽视了情感的维度,这是对辩证法不完整的解读。辩证法作为一种追求真理的方法,与单纯的主体性反思不同;辩证法思想内在包括的对话形式告诉人们,认识不仅需要关注道理的客观有效性,同时还要关注道理传播的正当性,因为正确的道理在社会传播中有可能被歪曲。道理的客观有效性是辩证法的内容,道理传播的正当性是辩证法的形式。辩证法的主旨是通过批判和超越逐步趋向真理,超越的动力不在内容之中,而在形式之中,因此,超越当下局限性的根本是对偏见的超越。考察辩证法的情感维度将偏见作为研究对象,以求在情感机制中寻求消灭偏见的手段。

 

4、吴重庆:中国当代史与底层社会研究 载《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在组稿“中国当代史学科建设(第二辑)”上发表该文作为笔谈。

 

译文1篇

1、林育川译,“柯亨评艾伦·伍德的《卡尔·马克思》” [英] G.A.柯亨 著,载《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第6期。

 

专著1部

陈金龙:《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人民出版社 2013年4月,该著作是他承担本基地的重大挂标课题“近代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题的最终成果。

【摘要】:近代中国,各种思潮同处一时、同聚一域,发生对话、碰撞,出现交流,交锋,走向借鉴、融合,实属正常文化现象。本书集中探讨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三民主义、科学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动关系,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效应,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深刻影响。本书依托史料尽可能回归历史的场景、还原思想的真实,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另化研究的空间和视野,也深化了对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和认识。

 

四、获奖

1、2013年4月,刘森林教授的专著《追寻主体》,(200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荣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三等奖。

2、2013年6月 ,刘森林教授荣获2013年2010—2011年度省哲学社会科学论文类

一等奖,获奖论文是发表在《哲学研究》2010年第9期上的《实践、辩证法与虚无主义》。

 

五、人才培养

2012年5月27日至28日,马哲专业博士生杨宇斌、曾特清、林福山、袁丽、李丽丽5位同学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

2013年5月23日,马哲专业硕士生覃万历、郑镒、潘怡吉、林晓青、杨秋兰、苏淑婉6位同学顺利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