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2年第三季度工作简报
一、科研成果
论文8篇
1、刘森林:“物、物化、物象化:马克思物论的新认识”, 载《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7期,该文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18期9月全文转载。
摘要:物化、物象化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关键概念。物化只是表达人由物来呈现、表达的事实,还没有揭示这一事实的社会性秘密;而物象化进一步明确物只是表象,真实的本质隐藏在表象背后。物化表示一种客观事实,而物象化则进一步表示批判意识已经看透这种事实了,要由“表象”直面真实。符号化是对物象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差异更加明显的文化符号化面前,物的社会分层日益展现,物的社会化由此获得进一步展现。
2、刘森林:“论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基于唯物史观与文明论意义上的思考”,载《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摘要:从文明论的视角来看,形而上学不应被理解为一种把超验、普遍、本质、永恒的世界视为真实而把与之相反的世界视为虚幻,或者是提供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对所有人都具有规范性的终极答案的哲学理论,而应视之为一门专门研究最普遍的范畴之学问,这种学问在各个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反映了各(时期)文明所采取的基本假定和框架。任何形而上学都不是超文明的、超历史的;脱离文化境遇的、没有任何历史特性的形而上学,是一种过分的夸张或虚妄。没有任何一种形而上学是永恒的,一种形而上学的命运跟与之相适应的文明的兴衰内在地连接在一起。鉴于西方现代文明的虚无主义本性,应该立足于中国文明的复兴来建构一种反映中华文明特色、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特长的中国化的形而上学,一味地跟着西方人声称形而上学的衰落、死亡,是对当下中国文化责任的不自觉,是哲学本土话语的主体性丧失。
3、刘森林:“物与意义:虚无主义意蕴中隐含着的两个世界”, 载《中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摘要:对雅可比首先使用的现代“虚无主义”概念来说,“物的世界”与“意义世界”的关系构成一个根本问题。现代主体性哲学必然孕育着一种虚无主义的质素与倾向。“物”的现代性发生依赖于现代主体性。由主体性奠基的物世界,在现代文化中承载着为意义世界进一步奠基的职能,而这就是乌托邦的现实化背景。在被设定的一致性关系中,物世界与人的基本价值世界、崇高价值世界之间也产生了麻烦和矛盾。据此,根据被否定的是古老诺斯替主义中的物世界,还是现代思想执着于的人的基本价值世界,抑或崇高价值世界,甚至最后可能是超人一切努力作为的根本意义,可以确立虚无主义的四个层次,厘定讨论虚无主义的基本范围。
4、旷三平:“历史唯物主义理集结创新的三重视界”, 载《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摘要:哲学视界是任何哲学创立的思维方式,它的转换更是任何哲学创新的思想前提。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在三重视界的转换及其“融合”中实现理论创新才能真正获得其现代形式,即从“知识论”到“存在论”的视界转换、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视界转换、从“自然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的视界转换。应当说,“存在论”的追究、“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及“实践的唯物主义”原则的“三重视界融合”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具有革命性变革意义的思维方式,正是凭借这种思维方式,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彻底断绝了历史唯心主义,创立了以“社会存在论”为理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
5、旷三平:“关于历史唯物主义‘重建’的可能性问题”,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4期。
摘要:没有“存在论”追究和承诺的意义,就没有马克思哲学,也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所谓“存在论”的视域,也就是以存在为对象,以意义为归旨,求解于存在论的理论假设,专注于非实证化的形上考察。把历史唯物主义置于“存在论”的视域中“重建”,方能彰显其“存在论”的追究和承诺的意义,克服其实证化的研究倾向。
6、林育川:“析G·A·柯亨对自由主义平等主义的批评”,载《学术研究》2012年第7期。
摘要:自由主义平等主义是自由主义思潮中发展出来的致力于矫正自由主义机会平等理论的一个分支,其理论旨趣在于限制或者消除非自愿的选择(特别是原生运气)对分配的影响。然而,在分析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G·A·柯亨看来,自由主义平等主义仍然有着保守的一面,即对非必要的或非正义的不平等妥协。柯亨对自由主义平等主义的批评揭示出社会主义平等主义与自由主义平等主义之间的本质分歧,也呈现出一种可欲的社会主义平等理想。
7、田明:“语言与历史总体的呈现——《德国悲悼剧起源》中的历史认识论思想” 载《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摘要:《德国悲悼剧起源》与其说是一部文艺学著作,不如说是本雅明历史认识论的思想蓝图。通过对主体性历史的反思,本雅明指出主体性历史哲学的弊端,认识到历史认识不能简单套用传统的主体-客体模式,它需要自身的认识论。为了避免重新陷入主体哲学之中,本雅明放弃使用传统的认识论术语,从分析德国悲悼剧入手去阐释历史总体自我呈现的过程,提出了以语言和寓言为核心、从破坏到收集的历史认识论思想。
8、田明:“什么现代性首要表现为‘审美’ ¾¾从本雅明的视角看” 载《学海》2012年第5期
摘要:现代性与审美走在一起并不是思想史上的一次偶然事件。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¾客体模式直接造成了现代性危机。危机的解决需要觅求他法,既要将各种认识途径包含在内,又具有超越当下认识的能力。审美基于这一要求走到了思想史的前台。本雅明基于媒介思想与审美辩证法对审美行为做出了具体分析。历史并非由主体创造,而是各种认识行为相互碰撞的结果,审美即意味着基于当下经验内容超越自身的一种认识活动。
专著1部
1、叶汝贤 王征国 著《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次出版。
摘要:本书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相互联结的理论支撑点,旨在展开以人为本的新实践与科学发展观的新体系及其有机统一。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与思考之作,具有把握时代精华、突出体系完整、富于理论创新等显著特点,适合专业理论工作者阅读。本书文字简洁、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也适合广大干部群众阅读。
该专著是叶汝贤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研究”(05AZX002)结项成果。也是本所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文明》系列丛书之一。
二、人才队伍建设
1、徐长福教授受聘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根据2012年9月10日广东省教育厅粤教师函〔2012〕104号文件,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设置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聘任徐长福教授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这是本基地的第一个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在今后的基地建设中将更好地发挥珠江学者的高端引领作用。
2、马天俊教授成为第七批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公示对象。
三、主办“认同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2年9月13到15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波兰亚当·密斯凯维奇大学哲学系等单位联合主办的“认同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波兰西部名城波茨南召开。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的刘森林教授、马天俊教授、旷三平教授、谭群玉副教授、林育川博士与田明博士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亚当·密斯凯维奇大学哲学系主任Tadeusz Buksinski教授主持。亚当·密斯凯维奇大学校长Bronisław Marciniak教授莅临会场,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向与会代表远赴波茨南亚当·密斯凯维奇大学表示欢迎,寄语通过国际学术活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增进国际社会科学界学者之间的友谊,为以波兰和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来自波兰、中国、德国、印度、奥地利和乌克兰等国的二十多位学者围绕着文化差异与现代认同、现代民主政治认同、普遍人权与文化认同、全球化条件下的领土认同、认同中的理性化进程、认同与虚无主义、后苏联时代的知识分子认同、宗教认同、国家认同与民族意识、个人主义与现代集体认同等论题展开热烈研讨。会议论文将在筛选后分别以英文和中文结集出版。
会议结束后,亚当·密斯凯维奇大学哲学系与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还就一系列的进一步合作达成了共识。
四、学术交流
1、刘森林教授于2012年9月12-15,赴波兰波兹南参加由波兰波兹南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马哲所合办的“认同与现代化”国际学术会议,在会上作了“虚无主义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以朱谦之为例”的大会发言。
2、刘森林教授于2012.9.3-6,赴台湾政治大学出席“两岸五校哲学系博士生论坛”,在开幕式上致辞。
3、刘森林教授于2012.8.15-17,出席由中央编译局主办的“中央编译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成立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物化与物象化:从马克思到卢卡奇”的大会发言。
4、刘森林教授于2012.8.4-6,参加在辽宁大学主办的“2012年全国应用哲学年会”上,作了“文化、虚无主义话语与社会发展:德国的启示与中国的目标”的大会发言。
5、马天俊教授于2012年9月12-15,赴波兰波兹南参加由波兰波兹南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马哲所合办的“认同与现代化”国际学术会议,在会上作了“现代化中作为抽象技艺的认同”的大会发言。
6、谭群玉副教授于2012年9月12-15,赴波兰波兹南参加由波兰波兹南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马哲所合办的“认同与现代化”国际学术会议,在会上作了“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认同——以改革开放前为中心”的大会发言。
五、“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八期
2012年9月27日上午,龙霞博士在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举办的“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八期做学术报告。题目为“‘重建共产主义形而上学’命题析论”。杨玉昌副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报告从“存在论题”、“有限性问题”和“自由问题”等三个角度,对“重建共产主义形而上学”的命题展开了系统分析。包括刘森林、徐长福、马天俊、谭群玉、林育川、郝亿春、林钊等在内的多位师生围绕报告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六、其他:
徐长福教授今年3月发表于美国杂志Socialism and Democracy〔26(1), March 2012 : 1-17〕上的论文The incomplete transformation of Sinicized Marxism被国际著名文摘类杂志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s最近一期〔August 2012; 62 (4)〕转载〔编号为62.4620〕。该刊是成立于1951年的国际政治科学协会(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的主要学术参考文献杂志,它提供论文的摘要,覆盖全球约1000家政治学科的杂志或年刊,目前由Sage公司出版,为双月刊,其网络版地址为:http://iab.sagepub.com/content/62/4/451.full.p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