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2年第二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基地工作动态

5月22日,在中山大学参加广东省高校学科建设与自主创新工作会议暨成果展示会上,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就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向汪洋书记、朱小丹省长做了详细汇报。

 

二、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5 篇

1、刘森林:“虚无主义的阶级论界定:从马克思看屠格涅夫”, 载《深圳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摘要:影响中国的两个言说虚无主义的国家是德国和俄国。两个国家中各有一个生卒年完全一致、志向和精力非常相似的思想家:马克思、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在《父与子》中思考的虚无主义具有以科学质疑一切,拒绝颓废、努力工作,拒斥浪漫主义的苦行僧形象等特征。与马克思思考虚无主义问题的明确性相比,屠格涅夫更显踌躇、疑虑、把握不足和不确定。马克思立足于未来新人(无产阶级)角度看待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而屠格涅夫则立足于贵族角度看待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的虚无主义。两人的共同性还表现在,他们都没有在民族-文明论意义上谈论虚无主义。从马克思来看屠格涅夫,不但饶有趣味,而且令人浮想联翩;他们思考的问题值得重视中国前途和现代文明前景出路的人们进一步思考。

 

2、徐长福:“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唯物史观的张力及其在西方语境中的开显”,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2期(双月刊)。

摘要: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唯物史观的张力是指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马克思在哲学家中发出了改变世界的最强音,并号召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他又认为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规律,并相信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要由资本主义的物质条件来决定;这两个方面的观点之间存在着互相背离的紧张状态。在马克思学说付诸实践的过程中,这种张力不断被理论与现实的反差所强化。对此,马克思本人在晚年已经有所意识,马克思之后的诸马克思主义流派也一直运思在这种张力之中,而从理论上清楚揭示这种张力的人则是波普。了解这种张力及其开显于西方语境中的情况,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学说的认识。

                     

3、马天俊:“恩格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3期(双月刊)。  

摘要:恩格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中的经典地位很重要,无论哲学教学还是学术讨论,他都常被征引。在过去约半个世纪里,恩格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权威表述中的地位具体是怎样的?本文拟以上世纪60年代以来3种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为主要对象,从引用统计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在统计基础上具体呈现恩格斯诸多著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构建中所起的作用,并进一步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经由引用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这一过程中语境转化的情节,提出和讨论某些“取义修辞学”问题。

 

4、旷三平:“和谐与形而上学”, 载《哲学研究》2012年第5期。

摘要:形而上学一词,源自西方哲学词汇,按中文解释,意即超越于各门以具体事物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最最重要。但后起的实证主义哲学家们则激烈反对作为存在理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他们强调哲学应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和典范,追求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定性,而不应超越实证经验之外玄思所谓彼岸世界的抽象真理。其实,从思维取向上来说,经验实证主义是“析分”的,形而上学则是“取和”的。历史地看,“和”是人类共存的生命基础,是人的类思维的表达方式,也是一切现实矛盾的最终求解,而形而上学正是这种“和”在哲学思维取向上的坚定抱持和自觉澄明。

 

5、徐长福:“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唯物史观的张力——基于中国语境的一个考察”, 载《哲学动态》2012年第5期。

摘要:尝试提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唯物史观的张力这个课题是本文的主旨。本文所谓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唯物史观的张力,有确定的意涵,即:马克思关于人乃至具体到无产阶级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的观点和他关于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的观点之间存在紧张状态。对于上述张力,本文简要描述其呈现在中国语境中的情况,目的是引起读者对该课题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将谈如下几个具体话题:第一,中国人对这种张力的第一感觉及其钝化——以李大钊为例;第二,张种张力在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中的绽露;第三,这种张力作为研究课题的基本内容。

 

会议综述1

1、龙霞:碰撞与交融——“社会转型与政治认同”国际研讨会综述, 载《国际学术动态》2012年第2期。

 

三、项目管理

1、钟明华教授投标的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大项目(文化类)《社会转型中的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研究——以改革开放前沿广东的实践为切入点》获得立项,项目批准号为12&ZD007,资助金额60万元。

 

2、李宗桂教授投标的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经专家评审和公示,获准立项,项目批准号12JZD003,项目批准经费80万元。

 

3、根据全国社科规划办2012年5月成果鉴定公告,我校李尚德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08BKS044)的结项成果通过专家鉴定,被评为“良好”。

 

四、学术交流

1、马克思论坛第65期

2012年5月14日晚,本所主办了马克思论坛第65期,邀请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潘毅主讲“马克思理论与新生代农民工”,论坛由刘森林教授主持。潘毅副教授首先介绍了论题的时代背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导致中国新工人阶级的大量出现。并将第一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认同差异进行了比较,随后从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后马克思理论的视角,分别深入地分析了当代中国农民工的的历史境遇,特别强调了农民工的“双重从属与双重异化”。潘毅副教授的实证调查研究方法,获取大量鲜活的实例和准确的数据,引起了在场师生们的强烈共鸣和思考。在主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师生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

 

2、马克思论坛第66

5月22日下午,本所会议室主办了马克思论坛第66期。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张曙光教授主讲“生死和有无”论题,论坛由马天俊教授主持。

张教授指出,之所以关注这一问题,其根本旨归在于为价值论问题找到一种本体论、存在论的根基。就价值哲学而言,主体性原则不适宜作为价值哲学的基础。在思想史的语境中,张教授回顾了生死有无的问题。其中,第一个阶段是逻各斯与道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逻各斯到形而上学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现今的虚无主义阶段。张教授认为,海德格尔试图回到前柏拉图时代的哲学中去,乃是因为海德格尔意图超越现代性的主体性的人,而海氏的思想与老子思想有相通之处,老子也推崇高于人的天道。海氏的意义有二,其一,提醒现代人超越人之主体性的狭隘立场;其二,海氏区分了“本真”与“非本真”状态,这一思想,提醒现代人应回溯本真的自我。之后,张教授谈及了“生死与生活”的问题。他指出,现代人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都不是技术理性所可以解决的,甚至以“道理”替代“真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原因在于,价值论的论证与认识论的论证是不一样的。谈论生死其实不是谈论生理意义层面的问题,而是在谈论一种生存状态,并涉及到群己关系问题。随后,张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精彩的回答。

马天俊教授总结并指出,张曙光教授提出的问题及讲座内容都深具启发,特别是突出“道理”与“真理”的区分,值得我们很好地去领会。

 

3、马克思论坛第67

5月27日下午,本所主办的马克思论坛第67期在所会议室举行。由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主讲“对决定论问题的新思考”,论坛由谭群玉副教授主持。俞教授主要就历史决定论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分析。首先对于当前代表性观点的进行解析,随后对于康德自由因果性的启示给予了概括,对于目前流行的见解提出大胆的质疑 ,最后得出他本人的新看法:1、以往的所有见解(包括统一论)都把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视为外在关系。其实,两者是内在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2、自由是对必然的理解,这里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历史运动的必然性。在自然必然性的基础上根本不可能找到自由。3、不能笼统地说: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社会历史领域里,规律正是以意志为基础的,但要区分个人意志和作为合力的意志;在个人意志中,要区分普通个人的意志和伟大人物的意志。4、问题的实质是因果性和目的性(teleology)的统一;休谟的失误;亚氏、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和卢卡奇的贡献;实践、生产劳动。5、真实的自由受到的三种约束:一是生存;二是社会历史必然性;三是共同体制定的法律(laws)、规范(norms)和规则(rules)。6、偶然性对必然性、规律性或因果性作用的软化(概率或趋势)。7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三阶决定论:总体决定、阶段决定和归根到底层面上的经济决定。

 

4、“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五期

2012年5月4日下午,郝亿春副教授在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举办的“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五期做学术报告。题目为“快乐的本性及其在好生活中的位置——从德性伦理学的视域看”。报告借助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深入分析了快乐的本性及其在好生活中的位置,并提出了要以德性伦理学的快乐观取代快乐主义的快乐观。本次报告引起了与会师生的强烈兴趣,他们围绕此主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5、“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六期

2012年6月8日下午,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的“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六期本所会议室举行。林育川博士作了题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民主思想新探”的报告,华南师范大学林进平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

林育川博士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早期都对近代西方自由主义民主之缺陷作出强烈的批判,在此基础上,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断言英国的前途将是“社会民主制”,而马克思则在50年代和70年代对巴黎无产阶级提出的“社会共和国”表示赞同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可见,社会民主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是作为近代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的替代方案提出来的。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民主思想的挖掘,有助于修正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理论简约为“民主终结论”的传统理解,从而凸显出马克思恩格斯民主理论的建构性维度及其当代价值。对于当前中国的民主建设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民主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6、“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七期

2012年7月6日,“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七期在本所会议室举行。由马万东博士主讲“功能论证与古典德性伦理学的嬗变”。马博士认为,德性伦理学在最近50年获得复兴和承认,但是其内部却蕴含巨大理论张力,即功能论证的基石性地位和论证本身的严密性并不对称,因此有必要重建功能论证。本文认为功能论证其实源于制作活动中优中选优的选材程序,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大力开发,古典德性伦理学也呈现出从e-a关联到e-a模式,再到t-e模式的形塑和嬗变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功能论证不是细枝末节的技术性问题,而是关系到如何理解人类行动本性的大问题,因此是内在于实践哲学的根本性问题。该期研习会由郝亿春副教授主持。

 

7、2012年5月11—13日,刘森林、马天俊两位教授在复旦大学参加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研究》编辑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合办的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年度论坛(2012):“思想史与现实双重维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分别作了题为“资本与虚无:虚无主义的塑造与超越”和“马克思与马克思哲学”的大会发言。

 

五、人才培养

2012年5月中下旬,本所分别组织了申请2012年上半年中山大学马哲专业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论文答辩会。马哲专业共有5名博士生和10名硕士生顺利通过答辩,分别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