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2年第一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6

1、刘森林:“焦虑、中国特性与国家认同”,载《现代哲学》2012年第1期。

摘要:论文致力于从三种不同的焦虑出发分析中国的国家认同。本体论上(对命运、死亡)的焦虑、精神上(对空虚、无意义)的焦虑、道德(对罪过和谴责)的焦虑,构成三种基本的焦虑。焦虑Ⅱ在西方发达社会更普遍,造成政治冷淡;而当下的中国对焦虑Ⅰ更为关注。焦虑主体在中国更多不是自立个体,却更多是国家。国家的哲学根基与其说是自立个体,不如说是履行发展功能、富强功能的“天道”。国家高于、优先于个我,国家的富强成为近代以来深感屈辱的中国人首要的希冀。相比于西方式的民主、平等理念,富强、统一、发展、繁荣,更成为国家认同的基础与标准。国家认同不单具有狭义的政治性,更与经济发展、文化、语言、历史的认同密切相关。中国国家认同的特殊性不能仅仅依据西方的国家观予以求解,也须同时充分考虑传统的天下观的作用。创建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式现代化,这个困扰过德国、俄国的问题,客观上成为中国的关键问题。中国不以特殊性对抗现代化的普遍性,而是在普遍性与中国特色的融合中谋求这一问题的求解。

 

2、徐长福:“对亚里士多德的实践逻各斯思想的梳理”,载《求是学刊》2012年第1期。

摘要:在亚里士多德的用法中,实践主要指道德行为,有时也包括制作活动,偶尔还包括思辨活动。逻各斯的词典意义是语言及其所表达的东西,特别是普遍性的道理。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灵魂分为植物性部分、动物性部分和专属人的部分——前两部分没有逻各斯,后一部分有逻各斯,从而把逻各斯看做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他又把有逻各斯的部分分为有理论逻各斯的部分和实践逻各斯的部分,前者以不变的原因、原理为对象,后者以可变的人、物、事为对象;运作前者的机能叫理论理智,运作后者的机能叫实践理智。逻各斯的最完整的语言形式为三段论。表达原理的三段论为理论三段论,其大、小前提和结论都是普遍性命题;指导实践的三段论为实践三段论,其大前提为跟人有关的普遍性命题,其小前提为跟行为者有关的个别性命题,其结论为行为。实践三段论的复杂性在于一个行为往往受多个互相异质的三段论的影响,因此,要做出恰当的行为,就既要让欲求习惯于听从正确的大前提从而养成德性,又要善于运用理智在不同的三段论之间计虑权衡,即要有实践智慧。

 

3、马天俊:“哲学:爱谁的智慧?”,载《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期。

摘要:哲学的古义当然是“爱智慧”,但其要旨和教益似乎久已被忽视。在哲学的出发地,爱智慧是爱神的智慧,现在哲学几乎遍及文明世界,但爱智慧却主要是爱人的智慧。从爱神的智慧到爱人的智慧,哲学之名依旧,但它所依赖的存在论空间却扁平化了,因为神及神性智慧在现代日益走向消亡。在没有神和神性智慧的世界里,爱智慧一方面不得不设法成为有用的和现世的,另一方面爱智慧往往僭越为智慧本身。哲学在现代一忽儿成为拨弄大众命运的意识形态的帮凶,一忽儿又执意成为它成为不了的现代科学,哲学和哲学家常在困顿之中。爱智慧在有神处诞生,在无神处凋零。

 

4、旷三平:“哲学本体论与现代性的理论耦合”,载《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摘要:现代性的理论支柱是启蒙精神,现代性的理论视野是知识论的视野,现代性的理论构架是总体性观念,现代性的理论旨趣是科学至上,这说明现代性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与逻辑,它与哲学本体论之间存在着理论耦合的关系。反思现代性的理论触角必须最终走向反思哲学本体论,只有反思哲学本体论才是反思现代性的深层理解之阈。

 

5、荣剑:“谁的海德格尔——以张一兵教授的一篇哲学论文为分析案例”,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9号第A07版。

 

6、谭群玉:“治学、哲学、美学、学科建设导论 ——俞吾金就聘中山大学讲座教授系列学术讲座概述”,载《现代哲学》2012年第1期。

 

译文2

1、宋扬、田明译:“中东欧政治认同的转型:以波兰为例”(波兰)布克辛斯基,载《现代哲学》2012年第1期。

2、林育川译:“熊彼特之刺 ——1989年后波兰地方自治的出现及其发展”, 载《现代哲学》2012年第1期。

 

二、项目管理:

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获采纳批示

2月中旬,李萍所长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开放视阈下我国社会意识变动趋向与规律研究》(10zd&048 )的阶段性成果《关于继续改革的民意调查与对策建议》,得到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的如下批示:“分送常委和党代会报告起草组参阅”。 该项阶段性成果历时半年,课题组对改革开放前沿广东的五个群体进行了关于继续改革的实证调查,并提出了继续改革的若干建议。

 

2、两项基地重大项目获准立项

⑴马天俊教授申报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课题《〈资本论〉哲学前提的修辞学研究》,通过专家评审,正式批准为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批准号12JJD710006 ,批准经费20万元。

 

⑵曹天忠教授申报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课题《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马克思主义启蒙与社会意识转型》,通过专家评审,正式批准为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批准号12JJD710001 ,批准经费20万元。

 

三、服务社会

1、3月7日 ,刘森林教授代表基地参加了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组织召开的工作会议,会议就省委打造“理论粤军”,建设学术强省的部署,理论处拟开展实施“支持省内国家人文社科基地建设”等几个重点项目,与会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研讨。

 

2、3月16日,马天俊副所长代表基地参加由广东省社科联主办的专家咨询会,就全省拟成立的十个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加强本省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与专家学者们交换了意见。

 

四、学术交流

1、逸仙实践研习会第四期

3月27日上午,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四期,在本所会议室举行。本次研习会主讲人是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尤煌杰教授,主讲题目是“实践理性在艺术与道德上的应用”。徐长福教授主持研习会,马天俊教授等二十多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尤煌杰教授认为,理智在实践层面上可以区分为“行”的领域和“做”的领域。前者是道德的领域,涉及的是自由意志的运用及纯粹的善本身;后者是艺术的领域,涉及的是被生产作品的善。艺术与道德都是实践理性的德性,但它们是两个自律世界,互不干涉。如果二者发生冲突,在终极目标上,道德判断将指导艺术判断。随后与会师生就此展开热烈讨论。

 

2、马克思论坛第64

     3月29日下午3点,中大马哲所主办的第64期马克思论坛在文科楼8楼会议室举行。本期论坛的主题是“和谐观念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与启发”,主讲人是来自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的著名学者尤煌杰教授。马天俊教授主持了此次活动,徐长福、谭群玉等二十多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尤教授的主题讲座内容共分五大部分。首先,尤教授以《道德经》中的经典段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简洁地切入了讲座的内容;接着,尤教授广泛援引中国古典文本深入阐发了和谐观念的形上学起源;从宇宙整体、四季变化、人伦交往、社会互动、礼乐相称这五个方面详解了和谐观念的流传,并将和谐观念与部分外在概念相比较;最后,尤教授着重从乐理与修德、政事想通,人之身体、心性与天道想通,“和而不同”这三个方面总结了讲座的内容。

在随后的交流互动环节中,尤教授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诸多问题,并认为和谐价值的修习重在引导人们超越执着的本己立场,充分尊重他者,更是使师生们获益匪浅。讲座结束之际,马天俊教授建议同学们,应从多个角度加强对中国古典思想的研习,注重古典思想对当下现实的可能关照。

 

五、其他:

徐长福教授获聘英国Global Discourse 杂志编委。

2012年1月,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教授应Global Discourse: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Applied Contemporary  Thought (《全球话语》),网址:http:// global-discourse.com)杂志的邀请担任该刊编委。

《全球话语》始创于英国,每年出版两期,在全球发行,内容涵盖政治、国际关系、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主要关注当今社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问题。

徐教授担任此刊编委,表明中心学术实力和地位正在提升,体现了中心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也为中心的各项科研和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