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1年第四季度工作简报
一、基地工作动态
1、根据工作需要,近期基地开展了对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经充分民主评议和统筹考虑,李萍所长任命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刘森林教授和马天俊教授分别担任基地副所长,谭群玉副教授担任所长助理。
2、12月23日至24日,中山大学2011年度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工作会议召开。本所两名副所长、一名所长助理和基地秘书四人与会。教育部社科司规划处何健处长出席会议,并对现阶段基地发展所处的整个大环境进行了解读,提出在新形势下基地要树立国家意识,要起到引领理论创新、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的作用。按照议程,马哲基地第一个全面总结汇报了2011年基地工作,尤其是重点汇报了这两年来本所在队伍建设上的采取的新途径,以及2012年工作设想。校党委梁庆寅副书记在会议总结中指出,我校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下一步发展要创新发展思路,更加注重提高水平。
二、学术交流
1、2011年10月9-10日,徐长福、马天俊两位教授在长春吉林大学出席由《哲学研究》杂志社主办的第八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徐长福教授在会上作了“弘扬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开启现行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之路”的大会发言。马天俊教授作了“哲学:爱谁的智慧?”的大会发言。
2、2011年10月29-31日,刘森林教授赴贵阳出席教育部社会科学中心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质和当代价值”学术会议,提交“历史唯物主义的‘物’概念”的论文。
3、2011年11月1-3日,刘森林教授赴河南开封出席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与河南大学组织的“全国青年哲学论坛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第四届青年学术论坛”学术会议,提交“虚无主义:马克思与屠格涅夫”的论文。
4、2011年11月4日,马天俊教授在本所会议室举办的实践哲学中心第二次学术活动“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主讲“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刍议——从家政学到生态学”,研习会由徐长福教授主持。
5、2011年11月10日至13日,徐长福教授在台湾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主办的“未竟之革命——重访孙逸仙及其时代的思想资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了题为“柏拉图之问,孙中山之答——政治之权能关系的跨时空思考”大会发言。
5、2011年11月15日,马天俊教授在北京参加了由中央编译局举办的“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国际学术研讨会”,代表中山大学作了祝贺性的发言。
6、2011年11月23-25日,刘森林教授在中山大学出席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研究所组织的“虚无主义、形而上学与资本的逻辑”学术会议,提交“物与意义:虚无主义意蕴中隐含着的两个世界”、“物象化与物化:马克思物化逻辑的再思考”等3篇论文。
7、2011年11月23日,本所主办了“虚无主义、形而上学与资本的逻辑”学术研讨会,马天俊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马克思世界观的二元性——读《资本论》”大会专题发言。
8、2011年11月26-27日,刘森林教授赴肇庆出席广东哲学学会、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研究所、肇庆学院联合组织的“哲学研究与文化的传承创新”学术会议,提交“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文明论意义上的思考”的论文。
9、2011年12月3日,马天俊教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的第四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上,点评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各一篇博士生论文。
10、2011年12月10日,徐长福教授在本所和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汉语学界实践哲学论坛”上作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唯物史观的张力面面观”大会专题发言。
11、2011年12月10日,马天俊教授在本所和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汉语界实践哲学论坛”上作了题为“使用价值的形而上学探究——读《资本论》”的大会专题发言。
三、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8篇
1、荣剑:“中国史观与中国现代性问题——中国社会发展及其现代转型的思想路径”, 载“重新认识中国”《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12月(总33卷)2011年3月第一次出版。
2、谭群玉:“新启蒙运动下的‘新哲学’与自由主义”,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3、刘森林:“‘物’的意蕴: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载《 中国社会科学报》11月8日。4、俞吾金:“论实践维度的优先性——马克思实践哲学新探”,载《现代哲学》2011年第6期。
5、徐俊忠:“毛泽东‘虚君共和’构想的两次实践及其意义的历史检视”,载《现代哲学》2011年第6期。
6、刘森林:“启蒙与焦虑:以《启蒙辩证法》为核心的分析”,载《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7、马天俊:“天下–生态学——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刍议”,载《现代哲学》2011年第6期。
8、马天俊:“马克思物思想的形而上学探究:读《资本论》一得”,载《学海》2011年第6期。
书评1篇
1、徐长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国际化研究的一个范例——评默斯托主编的《马克思的﹤大纲﹥》”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1年第6期。
四、主办学术会议
(1)与波兰波兹南的密茨凯维奇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社会转型与政治认同”国际研讨会
上世纪末的东欧社会主义剧变,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波兰作为这场剧变最先的发生地,而中国作为原有社会主义阵营目前最受关注的国家,两国在1989年都面临类似的决定性的选择机遇,但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不同的成就,目前也面临着各自不同的问题。因而分析和比较中国和波兰两国的社会转型及社会转型中的政治认同问题,研究中国与以波兰为代表的新欧洲的不同发展模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世界意义。有鉴于此,中国广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与波兰波兹南的密茨凯维奇大学哲学系共同发起并联合主办了“社会转型与政治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于2011年9月24-26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来自波兰及中国的12位学者提交了论文并参与研讨。会议就“社会转型中的政治认同——中国与东欧的经验”、“经济发展与政治认同——政治哲学的视角”、“‘建构’与‘被建构’:‘中国’与‘东欧’的形象认同”以及有关民主和自由的哲学基础等多项议题展开了讨论。
会议研讨了东欧社会主义剧变后的社会转型与政治认同的经验教训,研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中国模式的价值。会议通过对东欧模式和中国模式的比较分析,丰富和加深了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考。通过本次学术研讨会,中波双方学者和学术机构建立起了联系机制与长期合作的意向,为双方进一步开展系统的合作学术研究搭建了必要的平台。长期以来,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中国与波兰的学术合作(包括合办会议)几乎空白,该会议在全国同行中具有开拓性意义。
(2)刘森林教授主持召开“虚无主义、形而上学与资本的逻辑” 学术会议
现代化进程中的虚无主义,系从德国产生,经俄罗斯的兴盛和中转,于20世纪初进入中国。它关涉到中国建设怎样的现代化,关涉到如何避免德国和俄国在追寻不同于英美式的现代化时所遭遇的挫折与付出的代价,关涉到中国现代化的路向和文化重建问题。20世纪思考虚无主义最为著名的学者,就是长期担任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的朱谦之先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中山大学马哲所研究中国虚无主义问题,理所应当。
本次会议是2009年之后的第二次。研讨会于2011年11月23日在中山大学举行。会议主持人刘森林教授介绍了本次会议的背景及现实关怀,会议围绕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关系、虚无主义的克服,虚无主义与犬儒主义、虚无主义与资本逻辑的内在关系以及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阐释与虚无主义的关联等几个议题展开。
其中虚无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联是与会学者争议最大的问题。作为欧洲现象的虚无主义,是否以及如何关联到当代中国,虚无主义是作为纯粹的理论学说还是作为现实现象与当代中国相关联,中国的问题如何在虚无主义的分析框架中展开,如何探讨一种有效的遏制虚无主义的路径,以及中国的理论资源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都是与会学者们各抒己见时激烈争辩的话题。
(3)李尚德教授主持召开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现状研究”研讨会
该次研讨会于2011年11月25—28日在广东省阳江市召开。会议对苏联解体后20年的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状况、特点、未来走向等具体问题展开了讨论。会议为小型学术讨论会,特邀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黑龙江大学、苏州大学等单位的苏俄哲学研究专家到会交流研究信息。与会专家同时对李尚德教授承担的基地项目的成果“苏联解体后的俄国马克思主义状况研究”进行了讨论,对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写作大纲也提出了宝贵意见。
(4)徐长福教授主持召开了“首届汉语学界实践哲学论坛”
2011年12月10日,由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首届“汉语学界实践哲学论坛”在我校召开。
论坛召集人徐长福教授介绍举办该论坛的宗旨在于,面向所有用汉语进行学术表达的海内外同仁,为汉语学界的实践哲学研究者提供一个经常性的交流平台;希望通过论坛的研讨和若干年持续的努力,逐步实现“教实践哲学说汉语”的理想,使汉语发出实践哲学的声音,并在一定程度上抗衡西方语言在这方面的学术霸权地位。
论坛以“实践哲学的使命”为主题,围绕着“什么是实践哲学”、“实践哲学和理论哲学是何关系”、“如何评估中国和西方的实践哲学现状”、“中国的实践哲学向何处去”等相关议题展开了研讨。此次论坛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认可。在后续的沙龙讨论中,与会者表示这是一场富有实质性意义的学术交锋和思想碰撞,并希望论坛能持续举办下去,为汉语学界实践哲学的同仁提供常规性和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
五、主办马克思论坛
1、马克思论坛第56期“文化创新与哲学自觉”
2011年11月22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贺来教授在本所会议室主讲“文化创新与哲学自觉”,论坛由刘森林教授主持。本次论坛内容围绕如何理解哲学创新而展开,贺来教授认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需要思考的是理论创新的前提问题。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谁进行理化创新?理论为谁创新?为何要进行理论创新?就这三个方面,贺来教授一一进行了论述。1、哲学自我的自觉——自我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必须建构一个拥有自我主体意识的真正公共的学术空间。在这种真正公共学术空间里,自我主体意识与学术空间不存在矛盾关系。2、哲学的风险与责任——理论是为了谁创新? 一方面,每一个学者应以其理论后果为依据对理论创新本身进行甄别,另一面,每一个学者应自觉地、自律地负责任,充分衡量个人话语的风险与责任,选择恰当的理论创新。3、仆人意识——哲学作为我们自然生活的仆人。哲学能自觉到自身,也是人之精神与价值的所在。但是,哲学源于人本身对生活的思考与反思,在此意义上,生活先于哲学。哲学不是规范人经验生活与自由精神的主人。
2、马克思论坛第57期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变奏与节奏”
2011年11月24日,南京大学哲学系胡大平教授在本所会议室作了题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变奏与节奏”的讲座,徐长福教授主持论坛。胡教授首先表明自己多年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要心得:不参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不可能准确判定单个文本及其思想的逻辑和意义;不参照资本主义的变迁经验,不可能准确理解单个文本、人物和思想的价值。接着,胡教授讲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知识史叙述的政治策略、论证(历史叙事)和现实经验三个方面,同时他还以十年为阈限以代表人物为线索来描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节奏,详细勾勒出20世纪西马思潮的时间视野和历史分期。他还讨论了西马发展史的主题转换与形式变换,讲解了西马发展的逻辑更替与历史认识论转向。
3、马克思论坛第58期“哈贝马斯新古典主义现代性理论”
2011年11月28日,复旦大学哲学系汪行福教授在本所会议室主讲“哈贝马斯新古典主义现代性理论”,刘森林教授主持论坛。汪教授首先从现代性理论的动机和主旨谈起。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性的根本问题是合理性问题,现代性是一个未完成的计划,存在着扭曲和变形。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两个概念”中区分了两种现代性概念,一种是古典现代性概念,一种是新古典现代性概念。接着,汪教授对这两种现代性概念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剖析,将哈贝马斯的新古典主义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的当代实际联系起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如果是,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现代性话语,应该如何来理解?在汪行福教授看来,中国的现代性在价值层面上不存在特色,在制度化层面上才存在特色。
4、马克思论坛第59期“当代中国的文化命运”
2011年12月4日,复旦大学哲学系张汝伦教授在本所会议室主讲“当代中国的文化命运”,徐长福教授主持论坛。张教授首先从中西方文化传统讲起,并结合当今社会种种现实进行了饶有兴有趣地分析。他指出,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阴暗面和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指出中国文化的复兴,需要对中国文化进行现代性的阐释,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要发展中国文化。既需要传统精神的浸润,又需要西方精神文化的陶冶,否则中国文化既无根又无魂。中国文化的复兴不仅仅是为了中国,也是为了全人类。人类今天面临着有史以来的空前危机,西方文化不可能带领人类走出这个危机,相反,这个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文化造成的。中国文化具有最伟大的人道理想,只有这种人道理想,才是人类希望所在。摆在中国文化面前的任务是:如何确立社会公义的基本价值,如何创造普世价值,如何在中国自己安身立命之外为世界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5、马克思论坛第60期“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究竟是不是循环论证?”
2011年12月12日,在本所会议室清华大学哲学系韩立新教授主讲“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究竟是不是循环论证?”,徐长福教授主持论坛。韩立新教授首先就“aporia”的由来进行论述。“aporia”是希腊语,意为在推论中总会遇到无法解决的逻辑困境,最后整个推论以失败告终。在早期马克思研究史上,人们对《巴黎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评价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存在着这样的“aporia”,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低级的循环论证。几位日本学者一致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遇到了“aporia”,但他们都绕开了这一问题。而韩教授则认为,从形式上看,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不是循环论证,从内容上看,这相当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但是,要完成从异化劳动推出私人所有的逻辑证明,马克思还必须将解释框架从“孤立人”的主客关系转变到社会关系上来。韩教授对这一问题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韩教授认为,破解“循环论证”之谜在于私人所有制的历史。“aporia”的最终解决是从“孤立人”到社会。韩教授赞同几位日本学者的解决方案,即必须将理论框架从“孤立人”的主客体关系变到社会关系上来。但是,他们因此而忽略了马克思在《第一手搞》最后对这一转变所做的提示,并在事实上消极地对待了《第一手搞》。因为马克思是在《第一手稿》的最后才意识到了这一转变的必要性,并在《穆勒评注》中通过对“交往异化”的研究成功地完成了这一转变,从而最终解决了异化劳动理论的“aporia”问题。
6、马克思论坛第61期“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辨正”
2011年12月12日,在本所会议室西南大学倪志安教授主讲“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辨正”,论坛由谭群玉副教授主持。倪教授主要从1)马克思主义应是“实践统一性”的唯物论、2)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世界的统一性、3)从实践出发理解“人、自然、社会”的统一这三个方面深入系统地阐述,最后得出结论: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世界的统一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意义——凸显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根本特性,凸显了人在他自己活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和人的自觉能动性,凸显了人的解放、人的自由的实践性。
7、马克思论坛第62期“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及其超越”
2011年12月13日,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在本所会议室与师生分享他的最新研究成果“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及其超越”,论坛由旷三平教授主持。王南湜教授认为,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要理解和阐释马克思哲学,必须正视和直面黑格尔哲学。黑格尔哲学的总体特征可归结为三个基本元素:对精神活动能动性的强调、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绝对肯定以及以“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解决。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演变中,从实体性哲学阶段对能动性因素的排斥,到主体性哲学范式中对能动性的有限肯定,再到实践哲学范式中对三种基本元素以人的能动性为基础在存在论层面上的充分肯定,黑格尔哲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尽管应该充分肯定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的作用,但就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来说,黑格尔主义已经构成理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必须突破黑格尔主义阐释范式的束缚。为此,王南湜教授通过剖析康德哲学的总体特征,认为重视马克思哲学中的康德元素研究,界划清楚马克思哲学与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的实质性区分可能是突破和超越黑格尔主义阐释范式的一种可行性路径。同时他强调,超越黑格尔主义的实践哲学范式,并非超越实践哲学本身,而只是超越那种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思辨的实践哲学,走向一种“有限理性论”的实践哲学。
8、马克思论坛第63期“毛泽东‘虚君共和’构想的两次实践及其意义的历史检视”
2011年12月26日,马哲所专职研究人员、广州大学副校长徐俊忠教授在本所会议室主讲“毛泽东‘虚君共和’构想的两次实践及其意义的历史检视”,刘森林教授主持论坛。徐教授认为,毛泽东从1956年开始,借助苏联批评斯大林所形成的政治氛围,发起了对受到苏联模式影响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批判,提出和广泛论述了以“虚君共和”为思路,建构中国的纵向权力配置的思想。毛泽东分别在1958年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两次推进关于“虚君共和”的实践。虽然两次实践都有着非常浓重的悲剧色彩,但两次实践却塑造了中国地方—中央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并留下了许多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刻思想与经验,这些都成为后来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