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1年第三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基地动态

1、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周年,宣传、展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突出成绩,教育部社科司与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制作了大型系列新闻专题节目,《新的跨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成就巡礼》,本所按照要求,联系广东省电视台在暑期拍摄制作了基地专题片“传承创新马哲研究,求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拍摄了本所重要的学术著作、杂志、奖状等实物材料,并对基地主任进行专访。近期将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中国教育报道》栏目播出。这是中山大学马哲基地成立十年来研究特色的集中展示和发展历程的缩影。

 

二、项目管理

1、以李萍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中山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改革开放视阈下我国社会意识变动趋向与规律研究》课题组,针对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围绕国民幸福问题,展开了交流和研究。2011年8月8日在《南方日报》上刊发了《幸福新政与幸福心法:国民幸福恰是最大的政治》的专题文章。

 

2、李萍教授承担的2009年基地重大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课题”,研究进展顺利,课题组完成的代表性成果《大众传媒·意识形态·人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媒介批判理论的当代解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2期。

 

3、兼职研究人员刘卓红教授承担的2009年基地重大项目“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新论域”,研究进展顺利,已完成的中期研究成果是《与马克思一道超越马克思——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几个问题》载《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

 

4、徐长福教授申报2011年基地重大项目“实践语言、实践思维与实践智慧”获准立项。

 

三、学术活动与学术交流

1、俞吾金受聘中山大学讲座教授仪式暨学术报告会

2011年9月15日上午,在中山大学文科楼225演讲厅,举行了俞吾金教授受聘中山大学讲座教授仪式暨学术报告会。李萍副书记代表学校为俞吾金教授颁发聘书。受聘方哲学系鞠实儿主任和马哲所李萍所长分别致欢迎辞,随后俞教授发表受聘感言。受聘仪式由刘森林教授主持。俞吾金教授学术报告会主题是“谈谈我的治学经验”。通过对本人三十多年学术道路的总结回顾,传授了他个人严谨治学的方法,畅谈了学术性论文写作的新视角。俞教授还列举各种实例生动地阐述了哲学思维演化,带给听众另一个思考维度,使师生们深受启迪和鼓舞。最后,俞教授勉励同学,珍惜宝贵时间,以探求真理作为学人追求的最终目标。

俞吾金教授是2005年被评为教育部首届人文社科长江特聘教授,他的加盟,将对中大马哲基地及哲学系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贡献。在中山大学校内期间,俞吾金教授还将举办“哲学何谓?” 以及“美学研究新论”的学术讲座。

 

2俞吾金教授主讲马克思论坛第五十四期

2011年9月19日,俞吾金教授主讲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54期,论坛由旷三平教授主持。论坛主题是“美学研究新论”,俞教授分别从“知识论框架中的美学研究”、“美学研究的范式更新”和“时代精神与美学发展的新趋向”三个方面,阐述了他对美学研究的独到见解,并跟师生进行了交流和互动,讲座引起各位师生的思考和热烈讨论。

 

3主办“社会转型与政治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年9月24日至26日,本所与波兰密茨凯维奇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的“社会转型与政治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文科楼八楼马哲所会议室举行。来自波兰波兹南的密茨凯维奇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哲学系以及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共12位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会议就“社会转型中的政治认同——中国与东欧的经验”、“经济发展与政治认同——政治哲学的视角”、“‘建构’与‘被建构’:‘中国’与‘东欧’的形象认同”以及有关民主和自由的哲学基础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此次中波两国学者的交流,促使中国学者更加深入了解了波兰及东欧后社会主义的社会状况,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考;而中国学者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社会政治认同的分析和总结,也使波兰学者能够更深入了解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从而使中国模式的价值有机会获得更广泛的推广和认同。

 

4、中山大学实践哲学中心首次学术活动

2011年9月28日下午3:00,在文科楼217室举办了首届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研习会由刘森林教授主持,校领导李萍副书记宣读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成立文件。徐长福教授作了“柏拉图之问,孙中山之答——政治之权能关系的跨时空思考” 主题报告, 随后师生们围绕主旨发言,有从学理的角度,有从现实关怀的角度,畅谈了各自的观点。实践哲学研习会以人文精神关照社会现实,自觉担当思想责任,这也是马哲基地师生们开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学术活动之一。

 

5、2011年7月16日,在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上,徐长福教授作了题为“对亚里士多德实践逻各斯思想的梳理”的发言,马天俊教授作了题为“读亚里士多德理智五德之说——论分类与举例”的发言。

 

6、2011年9月24日至26日,由本所和波兰密茨凯维奇大学哲学系主办“社会转型与政治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刘森林教授发言的题目是“焦虑、中国特性与国家认同”。

 

7、2011年9月24日至26日,由本所和波兰密茨凯维奇大学哲学系主办“社会转型与政治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马天俊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社会主义隐喻谱——从“社会”看社会主义的多样性”。

 

8、2011年9月24日至26日,由本所和波兰密茨凯维奇大学哲学系主办“社会转型与政治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徐长福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柏拉图之问,孙中山之答——政治之权能关系的跨时空思考”。

 

9、2011年9月24日至26日,由本所和波兰密茨凯维奇大学哲学系主办“社会转型与政治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林育川博士的发言题目是“革命的还是改良的?——社会民主的原初内涵及其在中国的遭遇”。

 

10、2011年9月24日至26日,由本所和波兰密茨凯维奇大学哲学系主办“社会转型与政治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龙霞博士的发言题目是“以历史为中介的自主性概念如何可能?——从马克思哲学的视角看”。

 

四、科研成果

论文

1、谭群玉:《新启蒙运动下的“新哲学”与自由主义》  载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摘要】:1936——1940年中国出现的新启蒙运动,被视为哲学上的一次大联合。这次运动的倡导者分属于马克思主义“新哲学”和自由主义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二者对新启蒙运动性质的侧重点、核心概念、未来要建立的“新哲学”、哲学与人生及与社会等论题的理论取向明显歧异,但对这场运动的总体性质、基本内容及未来文化建构则达成一定共识。随着意识形态斗争的现实条件变化,二者的合作走向终结。可见即使是后人眼中完全对立的思想流派,实际上也曾有分有合,分合源于其思想学说有异有同,异同何者起主导作用,则取决于所处的现实条件。这对如何才能真正把握理论的发展趋向,并理解理论运用于实践所面临的复杂的事实层面问题,有启示意义。

 

2、林育川:《罗尼·佩弗“激进的罗尔斯主义”的社会正义论》 载《哲学动态》2011年第8期

【摘要】:罗尼·佩弗是美国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重构马克思的正义论,并且利用马克思的思想资源修正了罗尔斯的正义论,提出了他后来自称为“激进的罗尔斯主义”的社会正义论。对于当前致力于建构社会正义理论的中国知识界来说,佩弗的社会正义论不仅具有参照性的理论资源价值,而且启发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思想(特别是其中的政治哲学维度)之建构性价值的挖掘。

 

译文

1、林育川:《第三世界的“毛主义”》 载《现代哲学》2011年第3期   

2、林育川:《从城市激进分子到农村革命家:20世纪20年代至1937年的毛泽东》  载《现代哲学》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