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1年第一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基地工作动态

1、根据关于做好《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稿件征集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我所及时上报了基地建设10年总结报告,就基地总体情况、主要成绩和经验、标志性研究成果、“十二五”建设思路等方面进行了汇报,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思路和重点举措。

另外,基地还上报了10年间召开的重要的、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综述。

 

2、根据教育部专家组反馈回来的关于基地“十二五”规划的意见,李萍所长与基地同仁经过认真讨论,针对专家组提出的4条意见逐项进行了修改,近日按期上报。

 

3、根据教育部通知,本所正在准备2011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工作计划及基地重大项目申报工作。

 

二、项目管理

 1、徐长福教授申报的课题《实践语言、实践思维与实践智慧》获得2010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项目立项,(项目编号GD10CZX04),资助金额4万元。

 

2、林育川博士申报的课题《马克思正义理论与中国社会正义问题研究》获得2011年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文科)立项,资助金额7万元。

 

3、龙霞博士申报的课题《马克思哲学视域内的“伦理-政治”型实践范畴研究》获得2010年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桐山基金项目立项,资助金额2万元。

 

 结项信息:徐长福教授承担的基地招标课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西方自由思想传统”(项目编号06JJD710010 )已于4月中旬办理结项手续。

 

三、科研成果

(一)论文类

 1、刘森林:“主体”在什么意义上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   载《哲学动态》2011年第2期

【摘要】“主体”是近现代哲学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从马克思到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主体”概念受到的批判日益严重。其中流传甚广的一个命题是,“主体”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这无疑剥夺了“主体”概念的科学品格。主体概念的意识形态性质是在法兰克福学派与阿尔都塞学派分别得到明显的确认,到哈贝马斯那里,主体概念讨论的可能性都被取消了。可见,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批判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明显错位。在主体性问题上,自我主体在意识层面和行动层面还远未弄清楚,对它的研究当下正成为显学,主体性哲学不但没有被取代,反而正作为新问题引起人们更大兴趣。本文针对“主体”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的观点做一个简单的批判性回应。

 

2、旷三平:形而上学的“袪魅”——兼论哲学“终结”的“终结” 载《人文杂志》2011年第1期

【摘要】自巴门尼德始,形而上学经历了一个学科逐渐趋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黑格尔哲学将其推到了顶峰和完成。形而上学在现代哲学看来已落入不可自拔的理论窠臼,成为被诘难的标靶和遗弃的对象。然而,痛贬形而上学学科化的种种时弊并不意味着形而上学本身超越性意义的终结,更不意味着哲学致思的终结。在马克思哲学中,形而上学是关于人的生存本性理解的形上视阈,本体论维度和哲学思维方式。

 

3、张宪: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的精神价值  载《现代哲学》2011年第1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犹太-基督宗教用自己丰盈的精神乳汁滋养起来的一个强大的思想对立物,两者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的叙事结构:第一,对世界作一种包罗万有的统一的描述;第二,有一个完整的关于人类堕落与拯救的“故事”;第三,有一个着眼于未来的“终末论”形态和弥赛亚信念;第四,强调精神生活与肉体生活、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用“颠倒”的方式,表达了基督宗教的精神价值。因此,只有理解基督宗教,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实质和终极诉求;反过来,只有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理解基督宗教信仰的精神价值。基于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热切追求的真诚态度,马克思主义者和基督徒可以通过相互追问,各自从对方身上发见要表达的那种终极的精神价值。

 

4、谭群玉:新启蒙运动性质新探   载《学术研究》2011年第2期

【摘要】1936-1940年的中国新启蒙运动虽部分由马克思主义“新哲学”者所发动,而其性质则是一场以自由民主为取向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主要基于该运动系应建立文化救亡的“最广泛的联合阵线”和自由民主政治而生,“新哲学”者在运动中为使联合面尽可能广泛而不得不严防组织领导的宗派性并主张自由竞争,新启蒙者自己给运动的定性也是爱国主义、自由民主主义和理性的综合运动。国共两党对该运动的最终取缔或放弃,昭示着其自由民主的第三条道路方向。

 

会议论文

《现代哲学》杂志2011年第1期,在“继往开来的广东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题,刊发了一组有代表性的会议论文,其中,本所研究人员发表了两篇。

1、徐俊忠教授发表了“面对先师仅有感恩是不够的”——在刘嵘、高齐云、叶汝贤教授学术贡献研讨会上的发言。

2、王晓升教授发表了“虔诚勤奋读马列 有教无类育新人”——怀念叶汝贤先生

 

(二)专著类

1、刘卓红等著《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2011年1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摘要】本书首先从整体的视角探讨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生成及特色,揭示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渊源,重点探讨了其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关系。实践—主体—总体的思想构成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回归的理论贡献。其次重点探讨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几个主要思想: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及主体性哲学、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葛兰西的政治思想、布洛赫的社会历史哲学。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对资本主义人性异化的批判及对人类的拯救,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无疑对当今我们在全新背景下重新思考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学术交流

1、2011年3月25-27日,刘森林教授在北京参加由中国社科院马研院主办的中央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编写组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题为“《哲学笔记》与列宁的辩证法研究”的大会发言。

2、2011年1月11日上午,刘森林教授在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作了题为“面向自由的物化:物象化的再思考”的学术报告。

3、2011年1月11日下午,刘森林教授在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作了题为“劳动与自由:中国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争论的启示”学术报告。

 

五、社会服务

1、2011年1月10日,刘森林教授在南宁广西电网物资分公司及广西桂网物流公司作了“物化与自由”的学术报告。

2、2011年1月10日,龙霞博士在南宁广西电网物资分公司及广西桂网物流公司作了“马克思主义:在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学术报告。

 

六、其他

3月28日上午,李萍教授在广州人民公园参加了第134期《羊城论坛》。本次论坛由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和广州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广州市妇联协办,以“三八新百年,妇女新形象大家谈” 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