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0年第四季度工作简报
一、项目管理
李萍所长获得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重大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中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通知,经全国哲学社会规划办领导小组批准,我校共获得2项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第一批),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所长李萍教授投标的《改革开放视阈下我国社会意识变动趋向与规律研究》获得立项,项目批准号为10zd&048,资助总额为70万元。
二、基地动态
1、2010年10月14日,徐俊忠、刘森林两位本所领导在京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走向历史的深处暨陈先达教授从教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陈先达教授是本所基地的学术委员会主任,他为本所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来自国内各高校、党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百余位哲学专家与会,向陈先达教授从教55周年及八十华诞致贺。
2、2010年10月19日,本所基地创始人叶汝贤教授去世一周年之际,叶汝贤教授藏书捐赠仪式在我校图书馆举行。叶汝贤教授夫人郑玉桂女士代表家属决定将叶汝贤教授的藏书共计三千余册无偿捐赠给学校图书馆。此次捐赠的藏书是叶汝贤教授毕生从事教学科研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嘉宾们高度评价了叶汝贤教授在学术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为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的杰出贡献,并表达了对叶汝贤教授深深的思念之情,一致认为将叶汝贤教授生前至爱的书籍入藏母校图书馆,继续服务中大师生,是对叶汝贤教授最好的纪念,并特别感谢叶汝贤教授家属的善举。
3、11月11-12日,刘森林教授参加了在京召开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二五”发展规划暨重大项目评审会。该会议主要内容是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二五”发展规划、科研项目总体规划、2010年度基地重大项目进行评审。
4、2010年11月29日,教社科司(2010)277号文,“关于积极支持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编写工作的通知”,经教育部同意,并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审批,确定我所刘森林教授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课题组主要成员。
三、科研成果
1、刘森林:Entfremdung and Expartriartion: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the Ecosystem Predicament,Internatonal Journal of Decision Ethics,Volume VI.2 Spring 2010.
2、刘森林:启蒙主义、浪漫主义与唯物史观 原载《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10期进行了转载。
3、徐长福:四谓词抑或二谓词——对亚里斯多德述谓划分理论的批判性重构 载《哲学与文化》2010年第37卷第八期 该刊已收录于A&HCI
4、徐长福:实践主词、实践主体和自由本体——从“我”说起 载《现代哲学》2010年第4期
5、徐长福:实在辩证法:范畴词的误用 载《哲学动态》2010年第11期
6、徐长福:중국에서의 마르크스주의의 몰이론화와 몰자유화,2010년 제7권 제4호。
7、龙霞:从劳动逻辑到实践逻辑 载《现代哲学》 2010年第4期
四、获奖
1、李萍所长研究成果荣获“2010年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一等奖
12月初,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向我校发来《关于公布“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2010年评选结果的通知》,李萍所长的研究成果《比较德育》荣获一等奖。
2、2010年宝钢教育奖评审揭晓,李萍所长荣获2010年宝钢优秀教师奖。
五、学术交流
1、2010年7月16日至7月18日,刘森林教授赴上海参加由复旦大学主办的“马克思与当代社会理论国际研讨会”,在会上作了“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一个再思考”的发言。
2、2010年7月28日至7月30日,刘森林教授赴南京参加由南京大学主办的“马克思<大纲>与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物、物化、物象化:马克思物化理论的重新检思”的发言。
3、2010年9月25日,刘森林教授赴南京参加由南京大学主办的“中英马克思主义研究研讨会”,在会上作了“中国自由之路:罗素的启示”的发言。
4、2010年10月15日,刘森林教授赴京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马克思论坛:纪念陈先达教授从教55周年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劳动与自由:百年中国的启示”的发言。
5、2010年10月28日至10月30日,刘森林教授赴韩国仁川参加由韩国仁荷大学与中国南京大学主办的“中韩马克思主义研究国际研讨会”,在会上作了“‘主体’何种意义上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的发言。
6、2010年10月31日,刘森林教授赴武汉参加由武汉大学主办的“纪念陶德麟教授80华诞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陶德麟教授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发言。
7、2010年11月12日至11月14日,刘森林教授赴桂林参加由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与广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纪念恩格斯诞辰190周年研讨会”,在会上作了“恩格斯与辩证法”的大会发言。
8、2010年11月17日,李萍所长赴英国伦敦参加“全球化条件下的公民教育”学术会议,在会上作了特邀发言。
9、马克思论坛第48期
2010年12月1日,荣剑受聘本所兼职研究员及学术报告会在本所会议室举行。李萍所长向荣剑颁发了聘书,对新生力量的加盟表示欢迎。荣剑研究员发表即时感言,感谢基地首任所长叶汝贤教授生前的提携和关心,表示加盟后要充分利用基地平台,为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做出贡献。随后,他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学术报告。接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孙麾编审和《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鉴传今,作了论题之二“学术论文的三重境界”、“中国当代自由思潮”的报告,与会师生们深受启发。
10、马克思论坛第49期
2010年12月14日,黑龙江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张奎良在哲学系讲学厅作了主题为“社会形态之思:马克思的封建制理论”的学术报告。
11、马克思论坛第50期
2010年12月15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孙正聿教授在哲学系讲学厅作了主题为“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的学术报告。
12、马克思论坛第51期
2010年12月15日上午,南开大学哲学学院王南湜教授在哲学系会议室作了主题为“马克思的方法论唯物主义”的学术报告。
2010年12月15日下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在马哲所会议室作了主题为“批判方法与社会现实”的学术报告。
13、马克思论坛第52期
2010年12月17日下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贺来教授在哲学系讲学厅作了主题为“辩证法与实践理性”的学术报告。
2010年12月17日晚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邹诗鹏教授在哲学系讲学厅作了主题为“唯物史观与经典社会理论”的学术报告。
六、主办学术会议
1、“刘嵘、高齐云、叶汝贤三位教授的学术贡献与广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座谈会
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哲学学会、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刘嵘、高齐云、叶汝贤三位教授的学术贡献与广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座谈会”于2010年12月1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小礼堂举办。该会议系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也系中山大学哲学系复办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之一。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梁庆寅、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田丰、广州大学副校长徐俊忠等出席会议。会议荣幸邀请到了刘嵘、高齐云、叶汝贤三位教授的夫人马菊英、王瑞芳和郑玉桂女士参加,会议由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萍教授主持。
广州大学副校长徐俊忠教授首先介绍了刘嵘、高齐云、叶汝贤三位教授的学术贡献。这三位教授,都是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开创者、设计师、奠基人和建设者,也是国内学界的翘楚,更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巨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重要根基是由三位教授共同创建起来的。他们有着把坚定的信仰、自觉的社会担当与执着的学术追求融为一体的可贵学者品格。徐俊忠教授最后表示,作为后辈学人,面对先师,仅有感恩是不够的,还应努力把先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发扬光大。
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梁庆寅教授致辞。广东省社科联田丰主席、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黎红雷教授、广东省委党校李恒瑞教授等学者专家以及三位教授的学生代表也分别发言,表达了作为同事、友人、学生对三位教授的追思之情。
2、“毛泽东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学术研讨会
2010年12月1-3日,由本所与广州大学联合举办的“毛泽东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湘潭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期刊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四十多人出席会议。
为了使会议讨论能够走向深入,本次会议与一般研讨会不同,采用了设置靶子论文,学者就徐俊忠教授的靶子文章“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几个问题再探讨”展开深入的讨论,这种会议形式也受到了与会者的积极评价。会上,与会代表对“关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问题”、“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当代改革开放的关系”、“关于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徐俊忠教授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综合起来看,但是基本历史事实的呈现是最首要的。当代改革发展中我们遇到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态度应该是开放的,应该广泛地吸纳积极的东西,其中应该包括毛泽东的东西,我们不应该以一种偏狭的态度故意去屏蔽它。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和前三十年不是对立的,前三十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因素不应该被遮蔽,否则就堵住了我们吸取智慧的一个重要源泉。
3、“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0年12月17日,“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本所会议室举行,会议由本所和中山大学哲学系比较宗教研究所联合举办。张宪教授作为本次会议的倡议者,会议主要内容是围绕着张宪教授承担的基地重大招标课题“马克思的宗教观与人文关怀”而展开的。适逢中山大学哲学系复办五十周年庆典之际,该会议为哲学系五十年系庆送上了一份贺礼。
来自中国大陆、台湾、美国、德国等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到会,其中曾庆豹、邹诗鹏、张双利等八位嘉宾分别作主题发言。与会者就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的精神价值、当代西方左翼政治思潮的宗教转向、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的对话、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如何共同面对资本主义挑战等论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就发言人的报告精神和研究主旨来说,这次会议所进行的学术探索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两大进路、四种模式。其中两条进路可归纳如下:一条进路是重新阐释马克思的宗教观,从价值层面肯定它对基督宗教的“超越”;从“实证”层面肯定它对宗教社会学的贡献。另一条进路是把马克思主义放在基督宗教的文化土壤来加以考察,分析它与基督宗教之间可以互补的精神价值,并开创性地探究了两者如何融合起来、联手面对资本主义的经济世界和现代性的文化处境。而大会所呈现出的四种研究和讨论模式则包括:第一,文本梳理式;第二,思想诠释式;第三,哲学-神学式;第四,价值呈现式。
总之,围绕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的关系进行探讨,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类似主题的研讨会,在国内还是首次举行。与会者认为,这样的对话交流不但有益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研究,也有益于推进基督宗教文化思想的研究。
七、人才培养
11月底和12月初,本所分别组织了申请2010年下半年中山大学马哲专业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答辩会。马哲专业共有7名博士生和1名硕士生顺利通过答辩,分别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