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0年第三季度工作简报
一、基地工作动态
1、2010年7-8月暑假期间,根据教育部专家组关于评估的整改意见,所长李萍教授分别主持召开了两次基地专家咨询会议,研讨基地的整改方案和“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会上,各位同仁在充分讨论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基地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凝炼学术研究方向,突出主攻方向,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实践两个层次,依次在实践哲学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与理论反思、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等方面集中力量进行研究突破,将进一步突出和巩固本所在全国同行中的特色和优势地位。
8月底,按照教育部社科司的要求,及时上报了基地“十二五”发展规划、科研总体规划和项目经费预算表,并申报了今年基地的两个重大项目。
二、科学研究
(1)科研成果 共发表论文6篇 译文1篇
论文类
1、李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诠释与审视》 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7期
【摘要】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及其特点进行分析。首先,提出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几种概念诠释:基本诠释,即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包括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诠释维度。其次,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属性、理论过程、理论功能的角度概述其三个特点:强烈的阶级性、鲜明的时代性和明确的主导性。最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质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诠释特点的契合进行了历史与理论的分析。
2、王晓升:《略论社会重视的分配与再分配》 载《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摘要】社会重视的再分配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一样,是正义社会制度建构中的重要内容。社会重视就是个人相互之间以及社会对于个人的特殊成就的承认。这种承认形式从传统社会的社会赋予转变为相互承认。这种相互承认或者社会赋予除了受到个人成就和价值标准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群体斗争、国家调节以及公共领域的影响。社会群体通过区隔策略为表征社会重视的象征符号而相互竞争,政府则通过调节象征符号分配对社会重视进行再分配,而作为文化交流的公共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社会重视的公正分配。
3、王晓升:《作为关系的社会概念——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思路》 载《学习与探索》 2010年第4期
【摘要】在我国,一些学者主张从个人的活动出发来建构历史唯物主义,另一些人主张从社会结构的总体上来建构它。这两种做法都容易把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实际上,无论社会还是个人都应被当作关系来理解。所有的人都是社会关系网上的节点,社会就是各种不同关系构成的多样体系。社会历史研究就是对于这种关系网络的解释,人也通过对社会关系网络的解释而对社会关系网络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社会关系一旦形成就会具有超出个人控制范围的虚拟结构,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会破除这种虚拟结构并使社会关系结构得到变迁。
4、徐长福:《论一阶谓》 载《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5期
【摘要】符号指谓可分为三个阶次。以个别词为主词、以表实在意义的普遍词为谓词的符号指谓为一阶指谓。一阶指谓的真假,取决于个别词所指代的对象是否在自然直观中存在,以及实在词所提供的意义在对象身上有无直观对应物。把一个实在词归给一个个别词,这就是一阶谓。一阶谓可分为对亲指的述谓和对非亲指的述谓。亲指的对象完全在直观中,其异质性自动呈现,迫使述谓加以接受,这叫“直观决定述谓”。可是,在对非亲指的述谓中,由于对象不在直观中或不完全在直观中,述谓所受到的直观约束是间接的和柔性的,从而易于根据有限直观素材进行主动的同质化建构,并导致异质性的减少或去除。同质化发展到极致就是概念化,其原则为“述谓决定直观”——概念具有颠覆直观的力量。概念化是一阶谓的痼疾。
5、陈金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探析》 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摘要】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领袖群体、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其中,领袖群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提出者与主题的确立者、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的把握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者与诠释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偏差的纠正者。知识分子担负了引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参与了中国国情的探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建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运用者。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理论取向与实践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坐标与素材,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则是检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尺度。
6、陈金龙:《近代中国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摘要】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民族主义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基础、准备条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实现了对民族主义的改造,赋予民族主义新的特点。
7、宋扬(译文):《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的思想意识转变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载《现代哲学》2010年第5期
【摘要】本文旨在辨证地评价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的社会福利发展,分析了这两个时期毛泽东和邓小平思想意识的转变以及对社会福利结果的影响;明确思想意识对社会福利政策结果的影响是重要的。
出版著作1部
1、徐长福:《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化探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7月
【摘要】本书是一本以“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化”为主题的论文集,收录了作者十多年来已公开发表的18篇相关学术论文。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直被当作政治意识形态,对它的研究也长期被当作政治意识形态宣传的一部分。这种定位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学术品质受到普遍忽视,另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含量严重不足。在中国新时期学术事业渐趋正常化的大背景下,作者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探索并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化,以期通过意识形态取向和学术取向的相对分离,使马克思主义研究变成一门奉行学术自由、遵守学术规范的真正学问。本书所收论文是这一探索过程的记录,分为一个前导和五个专题:(1)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性;(2)关于马克思的人论;(3)关于马克思的哲学观、宗教观与意识形态;(4)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张力(5)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出于保持原貌的考虑,作者对这些论文从内容到基本格式均未加改动。
(2)基地2008年两个重大招标项目中期检查研究进展情况
专职研究人员李尚德教授承担基地重大项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状况研究”,项目编号为08JJD720035,李尚德教授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9年俄罗斯年度报告中,发表了一稿研究成果综述,作为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兼职研究人员陈金龙教授承担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项目编号为08JJD720027,目前共发表了3篇论文,作为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①《试论国庆纪念的社会功能——以新中国国庆纪念为中心的考察》 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第10期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探析》 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③《近代中国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三、学术交流
1、应朝鲜朝中友好协会中央委员会、朝鲜教育部的共同邀请,我所所长、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萍教授于9月13日-15日赴朝鲜平壤出席第二届中朝大学校长论坛,并访问了金日成综合大学和平壤外国语大学。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崔泰福会见并宴请了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