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10年第一季度工作简报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11-30

一、基地建设

召开两次基地工作会议研究基地发展思路

李萍所长在新学期3月中旬和下旬两次主持召开工作会议,先是与本所专职教授座谈,深入讨论基地和本学科下一步发展思路,接着又召集了由校内外专家学者参与的专家咨询会。基地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出现了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李萍所长恳请现场专家就本所研究队伍的构成、学科方向的凝炼、以及如何更好地突出“现代化”问题的研究等方面,问诊把脉,与会专家纷纷建言献策。这两次工作会议的举行,对于基地加强整合校内外资源,努力克服自身短板,做好下阶段发展对策与规划,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科研成果

发表科研论文6篇

1刘森林:《提升、开拓、调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反思》 载《学术研究》2010年第2期

【摘要】提升生活与实践经验,需要以强化学术为前提。以理论本身的内在逻辑和问题指向作为基本的学术事实,不能随意根据实践的不同要求而加以改变或忽略。生活、实践会激发问题,也会遮蔽和掩盖问题,所以需要对生活、实践保持一定的批判性距离。开拓国际化视野,也是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关键之一。它有两个要求:重视文本,必须连带着重视文本的原始语言;学术研究必须以了解国外同行已有成果为基础。最后,学术研究还必须自觉调整言说对象(对话者),把面向民众的普及性写作、面向学生的一般性写作和面向专家的学术性写作自觉区别开来,更多对准学术性写作。

 

2王晓升:《重新理解权力》  载《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摘要】传统上,权力被认为具有类似于“实体”的性质,是人们用来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是以各种权力资源为基础的暴力。在这种暴力面前,无权的人就成为被控制的对象。而在现代社会中权力被理解为一种关系,一种以潜在威胁为后盾的承认关系。权力关系中的人都是主体,权力不等于暴力,权力的再生产所依赖的不仅仅是经济、军事等权力资源,而是人的理性认同。在现代民主社会,权力更多地是在理性认同中被再生产出来的。

 

3徐长福:《论一阶指》  载《江海学刊》2010年第1期

【摘要】一阶符号指谓中一阶指可分为亲指和非亲指两大类。亲指是指在自然直观的当下个别词对直观视域内的对象的指代。这种指最不容易出问题。非亲指是指个别词对不在当下直观视域内的对象的指代,包括忆指、闻指、虚指、超指和期指。忆指是指个别词对记忆中的对象的指代,闻指是指个别词对传闻对象的指代,虚指是指个别词对虚拟对象的指代,超指是指个别词对那种部分可直观但整体不可直观的对象的指代,期指是指个别词对预期中的对象的指代。由于没有直观可以对照,因而非亲指容易出问题,且问题常常无法得到最终解决。其中,超指是最成问题的指代,超指和期指的混合使用是一阶指中问题最大的区域。

 

4徐长福:《谈谈学术的德性》 载《江汉论坛》2010年3月

【摘要】学术正当性的根据在于学术的德性。只有合乎学术德性的学术活动才具有正当性,而学术规范则是这种正当性的具体化。当今学术失范乃至学术腐败问题已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而要拒斥学术腐败,应当通过返归圣人之道来修持学术德性:其一,追求卓越的专业成就,是现代学术的天职;其二,发现不朽的真理——其表征是“既没,其言立”,是专业成就卓越的唯一指标;其三。以爱智为至高的人生趣味,是发现真理的先决条件。

 

5何萍:《论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及其建构》 载《江海学刊》2010年第1期

【摘要】当前,文化哲学研究所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是: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何以可能,而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揭示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及其建构。在哲学史上,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是在文化理性的建构、历史方法的哲学建构和哲学史观的建构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建构,文化哲学创造了融人的文化创造活动于历史因素、现实理性批判为一体的普遍性,从而使文化哲学即超越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有不同于当代的解释学、现象学,呈现出自身独特的理论风貌。

 

6荣剑:《论历史观与历史价值观——对中国史学理论若干前提性问题的再认识》 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摘要】对中国史学理论若干前提性问题的重新思考,是对以往那些无可置疑的理论前提和历史前提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也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核心价值的辩证把握和具体运用,即从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比较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事实及其规律的认定、历史观和历史价值观的阐释上,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传统,把现实、历史、理论和价值统一起来,形成整体的长时段的大跨度的观察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在历史的客观分析中建立起历史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是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历史的基本尺度。用欧洲中世纪社会演变的资本主义前途来评判中国近代以来制度危机的性质,是导致中国史学丧失自我历史意识的根源所在。中国在向现代化社会的演进中必定将历史传统带入新的时代。

 

三、科研项目管理

本所近日获得学校科研助手资助项目5个,每个项目资助5万元,共计25万元。获得资助的项目分别是:

⑴李萍教授主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课题”(基地招标项目)

⑵李尚德教授主持的“苏联解体后的俄国马克思主义状况研究”(基地招标项目)

⑶王晓升教授主持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⑷张宪教授主持的“马克思的宗教观与人文关怀 ”(基地招标项目)

⑸郑永廷教授主持的“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与规律研究”(基地招标项目)

 

四、学术交流

2010年2月3日下午,本所邀请瑞典隆德大学prof.H kan Hydén 主讲“将法律置入(社会)背景之中——对中国法律执行的一些评论”,本所部分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参与了座谈。

 

五、人才培养

2010年1月29日,在阳江市委党校举办了中山大学2006级马哲专业硕士研究生(阳江班)毕业典礼。中山大学哲学系刘森林副主任主持典礼,学员和教师代表分别讲话。哲学系领导黎红雷主任、李善如书记、张贤勇副主任出席了毕业典礼。共有29名学员顺利通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

 

六、其他

3月25日,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处授予本所科研秘书黄晓平“2009年度中山大学文科单位科研秘书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全校共有5人获得该项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