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2009年第三季度工作简报
一、李萍教授被新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
日前,全国社科规划办下达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增补人员名单,由全国同行专家推荐并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中山大学共有6位专家被新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李萍(哲学)、李仲飞(应用经济)、马骏(政治学)、吴承学(中国文学)、周大鸣(民族问题研究)、曹树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至此,中山大学共有14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其中,李萍教授为本所所长。
二、学术交流
德国科学院哲学学科旗舰项目访问团于2009年9月15日至17日访问中山大学。9月16日上午,访问团成员Manfred Neuhaus教授和Regina Roth博士,共同主讲了马克思论坛第40期。本期马克思论坛由所长李萍教授主持。
Manfred Neuhaus教授为柏林科学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版)编辑部主任,他主讲的题目是:经典中的经典——《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的历史、出版语文学基础与视角。Regina Roth博士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版)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她主讲的题目是:审视马克思的工作室:马恩全集中的《资本论》及前期准备工作。
16日下午,访问团全体成员与中山大学哲学系师生进行了座谈,主题为:当代德国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德国学者介绍了各自的研究工作和成果,中山大学哲学系各专业的教师也介绍了各自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双方在轻松的气氛下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附:Manfred Neuhaus教授发言摘要
经典中的经典——《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的历史、出版语文学基础与视角
通过价廉物美的版本将诗人和有影响的思想家的文学遗产传给后世是德意志文化和人文科学的一个特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作品出版这件事分别有着不同看法:马克思晚年在曼彻斯特这样写道:《资本论》不应当看作政治檄文,而是应当视为“德意志科学界的胜利”。但是恩格斯最终将他们的作品的出版看作是党派事务,并将这笔文学遗产(一共十万多册)委托给两个友好正直的党派政治家,即奥古斯特·倍倍尔和爱德华·伯恩斯坦。
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政治利益局势进行解释,并驶入学院港湾,这样的盛况持续了一个世纪。
俄国学者梁赞诺夫朝着马克思哲学的学院式理解跨出了第一步。而他个人的悲惨命运一直到前苏联结束。由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与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于1975年开始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摆脱一切意识形态负担和对项目的政治利用,是通往学术性马克思版本道路上的里程碑。
然而,直到1989之后,这个计划的高学术标准和国际化的最终突破口才成为可能。MEGA项目的重建(或非意识形态化、非政治化、高学术标准以及国际化)是复杂、痛苦的过程,但同时又是非凡地进行解放的过程。外在于学术的等级森严的党派文化由包括三个洲的工作组在内的平等的国际性研究网络所替代,这个研究网络的中心建在柏林一勃兰登堡科学院。
尽管这个版本的结构调整和重新计算以及透明的出版方式成功了,然而,由于出版材料和国际数据链接的复杂性以及财政的和个人的约束,未来的规划在今后仍然是困难的。在计划内的1 1 4卷中有5 5卷已经印刷。我们预计将在2010年将“资本论”部分圆满完成。
然后,应该优先完成的是“作品”部分或第一部分。我们在这方面特别关注早期作品的还未完成的几卷,也就是包括《神圣家族》、《英国劳动阶级的现状》、《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共产主义宣言》在内的卷I/4、I/5和I/6。
与之平行的是保障信件部分的连续的、尽可能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更多的几卷的出版。
在第四部分(摘录、笔记和旁注)中,通过首次将在科学史上和主题上特别有益的文本和材料出版而向公众呈现马克思作品的新的方面,这种迄今起作用的方法应该继续下去。
请允许我以此结束:谁想要寻求真实的马克思和真实的恩格斯,我们建议选择这个版本。
附:Regina Roth博士发言摘要
审视马克思的工作室:马恩全集中的《资本论》工作
马克思生前只是公开发表了他的《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通过整理马克思留下来的手稿,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之后所有《资本论》的版本,无论是单行本还是全集本,都是以恩格斯编辑的版本为文本依据。这项工程从1990年开始脱离政党政治的管理,由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接手,继续进行编撰工作。
这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历史考证版力图将马克思文献形成过程中的所有文本形态,包括正式文稿、过程稿(或者说草稿)以及笔记、摘要都正式发表出来,编辑出版者以文稿本身的形成背景和状态为自身编辑工作的基础。这套版本将呈现给读者一个非常不一样的马恩全集图景:马克思曾经留下了什么样的文稿,在哪些方面是未完成的稿件,恩格斯是如何将这些未完成稿件呈现出来的,恩格斯对马克思稿件的编辑或者改动对今天的马哲研究有着怎样广泛的影响,读者可以根据这套历史考证版来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基于MEGA出版所呈现出来的新的图景,我需要做一个说明,马克思本人的研究方式是导致其《资本论》的未完成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准确的说就是,马克思不断收集着新的资料,这些新的资料与新的观点使马克思的研究视野不断得到拓展,因而也促使他不断加工和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
恩格斯在编辑过程中对马克思文稿的改动和处理,与其说是他有意识的、刻意的改动,不如说其实是恩格斯对马克思文稿本身蕴含着的不同视角的权衡和选择。相反地,恩格斯本身是希望尽量少地掺杂自己的想法,而以马克思为根据来进行修改和编辑工作。
关于两种作者之间的差异——在《资本论》中就是作者与编辑出版者的差异——这一直是历史考证版关注的中心问题,其实所有的著作都涉及到这个问题,都存在两个创作者。MEGA同时也以作者马克思的开放性为自己关注的中心问题。马克思在各种各样的道路上探索自己的研究主题,推动着自己研究的进展。MEGA开启通向马克思与恩格斯以及他们浩瀚的著作的新入口。我们希望,多样化的研究与思维方式能推动今天的研究并且更加吸引我们的读者。
三、科研成果
(一)论文类
1、郑永廷:《论精神文化的发展趋向与方式——兼谈精神生活的丰富与提高》 载《思想教育研究》 2009年第8期
【摘要】:当代社会精神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发展,既体现时代特征,又具有精神文化与精神生活自身发展的特点,呈现出竞争发展趋向、大众发展趋向、特色发展趋向。当代精神文化与精神生活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学习与继承、开发与创新。
2、徐俊忠 苏晓云:《“去工业化”与人民公社的困境》 载《现代哲学》2009年第5期
【摘要】:人民公社承载着组织农村工业化之重任,普遍试办社队工业企业、就地转移劳动力、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是人民公社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题中之意。然而1962年的政策大调整将其“去工业化”之后,人民公社被归结为一种纯农组织而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并由此开始陷入困境而走向终结。
3、张宪:《福音与革命——对近代基督宗教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反思》 载《此行何处:文明对话二》《世明文丛》第五辑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9年3月
【摘要】:中国近现代思想观念的形成是由西方三大思潮的进入而拉开序幕的,这三大思潮分别是基督宗教、由基督宗教衍生出来的欧美现代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比欧美现代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有着更大的内在“亲和性”。事实上,这两者先后传入中国,在中国现代思想观念的凝塑方面,扮演了一个共同应对自由主义思潮的角色。因此,本文以“福音与革命”为题,对基督宗教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未来走向做一种初步的反思。
4、徐长福:《马克思哲学中的“主谓颠倒”问题》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3期
【摘要】:马克思哲学相对于旧哲学来说有多重颠倒,但其中作为语言逻辑基础的主词和谓词的颠倒却一直受到忽视。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做法好比从果实推出苹果、梨等,这实际上是把本为主词的苹果、梨等当成了谓词,即当成了一种派生的东西,而将本为谓词的果实当成了主词,即当成了一种原本的东西。有鉴于此,马克思力图将二者的关系颠倒过来。主谓关系问题本是一个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当今西方哲学的贯穿性主题,马克思的颠倒只是其中的一段故事。用亚里士多德的术语来说,苹果、梨是属,果实是种,它们都是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是个别事物,即某个特定的苹果或某个特定的梨。其中,属和种都既可作主词又可作谓词,只有个别事物才只能作主词而不能作谓词。以此为参照,马克思的颠倒只是属和种的颠倒,而非个别事物和属种之间的颠倒,也就是说,他并没有真正完成从用头立到用脚立地的转变。
5、徐长福:《意义分析与指谓异质性》 载《理论探讨》2009年第4期
【摘要】:人类用符号去指谓直观意识对象的最一般形式是:x是a。这也是一种最简单的判断,即s是p。其中,x是判断的主词s(subject),a是判断的谓词p(predicate)。s之为x,在于它的作用只是指出一个对象以让谓词去述谓,相当于设定一个意义的空格以让谓词去填补,是为意义虚项。相比之下,谓词p的作用就在于作为一个特定的意义a去填补主词的意义空格,是为意义实项。做出一个判断s是p,其意识功能就在于把一个意义实项填补给一个意义虚项,从而实现对于对象的某一特定意义的意识到。表示普遍性的词语既可以作为主词也可以作为谓词,亦即既可以充当意义虚项也可以充当意义实项,而表示个别事物的专名则只能作主词而不能作谓词,因而是绝对的意义虚项。如是,在专名对某一事物的指代和普遍词对该事物的述谓之间就不存在可以逻辑推定的关系,从而由它们组成的判断是否属实就只能诉诸直观认定。指谓之间的这种关系性质就是“指谓异质性”,而这种哲学分析范式就是“意义分析”。
6、陈金龙:《试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社会传播路径——兼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载《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5期
【摘要】:理论的社会传播既是实践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理论自身价值彰显与价值实现的需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通过与中共领导集体的理论诠释、基于政党架构与组织架构所进行的传达讨论、媒体的多方位传播、实践运用与实践贯彻等途径,有效地实现了社会传播,赢得了全党、全社会的认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社会传播的路径,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二)著作类
1、王晓升 著,《商谈道德与商议民主——哈贝马斯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7月
【内容简介】:哈贝马斯以商谈理论为基础,对建立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和确立现代道德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但也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和批评。本书考察了哈贝马斯是如何解答道德、法律、民主制度之间的差别及缺陷,以及他的思想对于我们建立民主法治国家的借鉴。另外,还考察了他的思想对于从微观领域考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竟提供了哪些有益的价值。
2、伍庆 著,《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
【内容简介】:本书吸收了国内外研究成果,详细辩析认同概念的多重含义,厘清认同的哲学根源与社会基础,并针对现实提出认同建构的意义创造模式,深入分析现代社会中消费如何成为建构认同及形成消费者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同时对此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为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当代消费社会中的认同、审视中国的消费现实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平台。
3、林进平 著,《马克思的“正义”解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
【内容简介】:本书从“马克思和正义”的问题入手,考察了“正义”在马克思思想历程中的遭遇,认为马克思对正义经历了继承、反思到批判和超越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比照了马克思与罗尔斯、哈耶克在正义问题上的不同思考,思考了当代中国走出正义困境的可能路径。
4、沈卫红 著,《侨乡社会与中国道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
【内容简介】:本书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出发,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置于世界历史的整体框架内,研究侨乡社会在世界历史中的现代化进程,同时,通过侨乡社会对世界历史形势所作出的回应和展现形式,探讨中国在未来现代化进程中应选择的方式。在这个理论架构下,通过关注全球格局的现代性扩张和移民全球化趋势,探讨后发展国家应对挑战和重构自我主体性的差异与变化,建构全球化语境下非西方国家现代化之路。
四、获奖情况
今年三月接受申报的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工作已经结束,进入公示阶段。中山大学马哲所共有三位教授名列其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郑永廷教授的著作:《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获一等奖。
哲学学科中,叶汝贤教授的论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 》获三等奖。刘森林教授的著作:《辩证法的社会空间 》获三等奖。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每四年评选一次,是我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最高的奖项。